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做中学”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强调教学中应注重儿童直接经验的掌握,教师应积极地鼓励儿童去实践,去获得直接经验。

陈鹤琴还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什么是儿童的“做”:第一,从知识起于感知这点看,“儿童对于环境中各种事物的认识一定要亲眼看到、耳朵听到、手接触到才能了解事物的真象和性质。

” “做”是儿童亲自利用各种感官对事物的直接体验。

第二,从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这个角度来讲,“儿童的世界,是儿童自己去探讨、去发现的。

”他认为儿童的学习要由儿童自己来“做”的,“做”是儿童的自动研究,是让儿童通过自己思想来认识世界。

第三,从儿童的心理来分析,“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游戏就是“做”。

第四,他提出“做就是劳动”,一切的创造……要从做中学,做中求创造。

总之,所谓“做”,并不限于双手做才是做,凡是耳闻、目睹、调查、研究都包含在内。

“做中学”的核心在于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的整个过程,从而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年来,本人将上述教育原则、思想和观点渗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并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一、“做”是让儿童进行直接体验
古人云:不吃梨,不知梨子的味道。

我们现在的科学课就是强调学生动手做,通过学生的眼睛、耳朵、舌头、手等感官,去玩实验器材,去品味物体,去观察物体、环境,去研究物体的本质与现象。

如三年级第三单元《水》,我就让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去分辩牛奶、水、醋等液体。

用眼睛看这些液体分别是什么颜色,用鼻子闻这些液体的气味怎样,用舌头品尝这些液体的味道如何,从而得出水是无色、无味、无气味的液体,获得对水的认识。

又如《水和食用油比较》一课,它除了要求学生用眼睛看颜色,鼻子闻气味,舌头尝味道外,还要求学生用手黏一黏,用滴管分别在腊光纸上滴一滴,同时把二种液体倒在一起进行观察。

从而得出水是不粘手,食用油粘手,油比水轻,水比油重,水滴在腊光纸上成小圆珠,油滴在腊光纸上小圆珠较扁,小圆珠滚动时水比油快……这些科学知识不需要老师传授,而是学生通过各种感官对事物直接体验后就可以得到。

二、“做”是让儿童自动研究
“看不如做”。

看十遍不如做一遍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做”实验必须要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去研究,教师只要及时指导就可以了。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
实验能力和水平在实验中得到提高。

但是,有的老师课前准备了很多组活动材料,为了让每组材料都有用武之地,教师就武断地给学生分配探究的任务。

让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去探究,验证假设。

如曾听过一节三年级《热胀冷缩》的课,在研究液体的热胀冷缩时,这位老师就规定:1~4组研究黄酒是否有热胀冷缩的本领,方法是:用酒精灯给试管里的黄酒加热,5~8组研究酱油,用蜡烛给锥形瓶里的酱油加热;9~12组研究红墨水,把盛有红墨水的小药瓶放在热水中;13~16组研究酒精,用热毛巾捂住装有酒精的平底烧瓶。

要使它们受冷则统一放在冷水中。

虽然通过实验全班同学都了解这些液体都有热胀冷缩的性质,效率也较高。

但是学生自主探究的权利却被教师剥夺了。

我们教师要大胆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学生探究的欲望肯定会更高,活动的组合肯定会更丰富。

三、“做”是让儿童在“游戏”中学
科学课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热闹”。

学生在课堂上往往会“玩”得不亦乐乎,也常常让人担心这样的课的效果能否得到保证。

不过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应该顺着他们的天性来引导他们的探究活动,使他们在“玩”中想得更多,做得更多,获得更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这种“玩”(游戏)的兴趣指引下学生可以自由的发挥他的潜能、他们的想象可以在“玩”(游戏)中尽情的放飞,学生的积极性也同样的会在“玩”(游戏)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玩”中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教学《蚂蚁》一课。

学生发现蚂蚁太小隔着瓶子看不清,放在纸上又会乱爬,这样观察起来比较困难时。

我就让学生尽情地“玩”(游戏)蚂蚁,学生将事先准备好的各种材料:糖、放大镜、毛笔、线、瓶盖和放少许水的盆子等,选择自己需要的材料来设计一个观察的方法,把蚂蚁观察清楚。

显然,学生的思路就被打开,设计了很多的观察方法,然后通过比较找到了自己满意的观察方法。

这样,不但让学生观察了蚂蚁的特征,又提高了学生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让学生在“玩”(游戏)中学习是一种教学的理想模式,也是学生积极性发挥、动手能力培养、应用能力提高的理想方法,达到了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的。

四、让儿童在做中求创造
创新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希望。

“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科学发现、科学创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当好引导者,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问题,引导他们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他们自己尝试动手解决问题。

创新源自于“异想天开”。

我常常用“嫦娥奔月”的故事教育学生,在古代这纯粹是异想天开的事,但今天人们用“神舟五号”来实现了梦想。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创新思维的诱饵,也是创造活动最有效的动力。

美国著名教育家托兰斯认为:探究创新能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安全的氛围中才能进行。

教师就应该在设置创新氛围和保护创新意识上狠下功夫,做文章,发散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但这些都要落实在具体的“做”字当中。

只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加上有效的检查与指导措施,才能促进认识的内化,促进认知结构的形成,促进学习技能的提高,达到智慧的增长、创造力的凸显,创新才不会只是昙花一现,才能结出美丽的花朵,才能经久不衰,结出丰厚的硕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