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项目管理的PDCA循环

项目管理的PDCA循环

项目管理的PDCA循环过程方法的理解ISO9000族标准将“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

”输入和输出可以是有形或无形的。

输入可包括设备、材料、元件、能量、信息和财务资源等。

要在过程中实施活动,就应该分配适当的资源。

测量系统可用来收集信息和数据,以分析过程业绩,以及输入和输出的特性(见图1)图1过程方法ISO9001:2000强调组织识别、实施、管理和持续改进其质量管理体系所需过程的有效性,并管理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ISO 9004:2000为组织通过关注业绩改进而超越ISO9001:2000提供了指南。

除了过程的有效性,ISO9004:2000还建议评价过程的效率。

可通过内部和外部评定过程来评估并按成熟比例来评价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并评价其成熟度水平。

成熟度水平的典型划分是从“没有正式的体系”到“最好的业绩级别”。

该方法的优点是可以不断将结果形成文件并予以监控,以实现改进目标。

针对不同的应用场合,已制定了多种成熟度表格。

ISO9004:2000的附录A“自我平定指南”就是一种这样的模式。

PDCA模式的过程应用建筑施工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影响工程质量的要素加以计划、组织和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基本分为四个工作阶段。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其中Total指的是分公司有联系的所有人员都参与到质量的持续改进过程中,Quality指的是完全满足顾客明确或隐含的要求,而Management 则是指各级管理人员要充分协调好。

全面质量管理不仅要求有全面的质量概念,还需要进行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并强调全员参与,即“三全”的TQM。

PDCA循环又叫戴明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首先提出的,它是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

全面质量管理活动的全部过程,就是质量计划的制订和组织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按照PDCA循环,不停顿地周而复始地运转的。

PDCA是英语单词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第一个字母,PDCA循环就是按照这样的顺序进行质量管理,并且循环不止地进行下去的科学程序。

PDCA的概念贯穿于我们的职业与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在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中被持续采用。

每项活动,无论多么简单或复杂,都可落入这种永无终止的方式中,如图所示。

从质量管理体系的角度,PDCA(“策划—实施—检查—处置”)是可在组织过程中应用的动态循环,它与产品实现及其他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策划、实施、控制和持续改进都紧密相关。

可通过在组织内各层次应用PDCA概念来保持和持续改进过程能力。

无论是高层战略过程(如质量管理体系策划和管理平审),还是作为产品实现过程一部分的简单运作活动,PDCA 都同样适用。

“P——策划”,根据顾客的要求和组织的方针,为提供结果建立必要的目标和过程;“D——实施”实施过程;“C——检查”,根据方针、目标和产品要求,对过程和产品进行监视和测量,并报告结果;“A——处置”采取措施,以持续改进过程业绩。

PDCA分以下八个步骤:PDCA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体系运转的基本方法,其实施需要搜集大量数据资料,并综合运用各种管理技术和方法。

如图所示,一个PDCA循环一般都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图1所示)、8个步骤(如图2所示):说明:(1)第一阶段,制订计划阶段就是确定质量目标、质量计划、管理项目和拟定措施。

具体又可分为四个步骤(见下表)。

(2)第二阶段量执行阶段就是按预定计划、目标和措施及其分工实实在在地去执行,努力实现,这也是第五个步骤。

(3)第三阶段是检查阶段就是把实施的结果和计划的要求相对比,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和实施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和效果,哪些是成功的,其经验是什么,哪些做得不对或做得不好,教训是什么,其原因又在哪里。

这既要拿捏进度.检查效果,又从中找出问题,这是第六个步骤。

(4)第四阶段是处理阶段PDCA 循环的不停地运转,原有的质量问题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不断产生而又不断地解决,如此循环不止,这就是PDCA 循环不断前进的过程,也是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

PDCA 管理的特点:如下图1所示,PDCA 管理6环是大环套小环,一环扣一环,小环保大环,推动大环图2大循环套小循环 图3循环前进,阶梯上升PDCA 循环作为全面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可用于企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质量管理工作。

通过PDCA 循环,使企业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的管理有机结合,互相促进,形成一个整体;整个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构成一个大的PDCA循环,而各部门、各级单位又都有各自的PDCA循环,依次又有更小的PDCA循环,从而形成一个大环套小环的综合管理体系;上一级PPDCA循环是下一级PDCA循环的根据,下一级PDCA循环又是上一级PDCA循环的具体保证;通过大小PDCA循环的不停转动.就把企业各个环节、各项工作有机地组织成统一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总的质量目标。

因此,PDCA循环的转动,不是哪个人的力量,而是组织的力量、集体的力量,是整个企业全员推动的结果。

(2)如图2所示,PPDCA循环每转动一次就提高一步PDCA循环是螺旋式上升的,如同爬楼梯一样,PDCA四个阶段用而复始地循环,但绝不是原地打转转,也不是老在一个水平上转动,而是每循环一次.转动一圈,就前进一步,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就有新的内容和目标,像爬楼梯一样步步上升。

这样循环往复,质量问题不断解决,工作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就不断提高。

(3)PDCA循环是综合性的循环PDCA循环四个阶段是相对的,各阶段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要紧密衔接连成一体的.甚至有时是边计划边执行、边执行边检查、边检查边总结、边总结边改进等交叉进行的。

工程案例:(1)某工程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地上18层,裙房2层,建筑面积5万㎡。

(2)该工程主体三层一下为C60混凝土,4~7层C50混凝土。

工序标准化一、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现场配制C60混凝土的施工。

基本规定1)配制强度:满足R配>R+1.645δ;2)初凝时间6-8小时,终凝时间8-10小时;3)坍落度损失:经时损失率不大于10%,120min后扩展度不小于450mm;4)水化热:推迟水化热峰值出现的时间,并使峰值降低15%-20%,最高时温度不超过55℃。

5)混凝土采用泵送,因此要具有较好的流动性和良好的可泵性、保塑性,不产生离析泌水;6)收缩:各个龄期的收缩不高于普通C30混凝土。

施工工艺1、工艺流程:图四2、操作工艺:混凝土现场搅拌:自拌砼用于防止商品砼暂时供应不上的应急措施和零星砼的现场拌制,原材料和配合比应与商品砼的保持一致。

1、根据配合比确定的每盘(槽)各种材料用量及车辆重量,分别固定好水泥、砂、石各个磅称标准。

在上料时车车过磅,骨料含水率应经常测定,及时调整配合比用水量,确保加水量准确。

要过称。

2、装料顺序:一般先装石子,再装水泥,最后装砂子,如需加掺合料时,应与水泥一并加入。

如需掺外加剂(减水剂、早强剂等)时,粉状应根据每盘加入量预加工装入小包装袋内(塑料袋为宜),用时与粗细骨料同时加入;液状应按每盘用量与水同时加入搅拌机搅拌。

3、搅拌时间:混凝土搅拌的最短时间根据施工规范要求确定,可按下表采用。

掺有外加剂时,搅拌时间应适当延长。

4、混凝土开始搅拌时,由施工单位主管技术部门、工长组织有关人员对出盘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易性等进行鉴定,检查是否符合配合比通知单要求,经调整后再进行搅拌。

质量标准:(国家标准)(Ⅰ)稠度第2.1.2条混凝土拌合物的稠度应以坍落度或维勃稠度表示,坍落度适用于塑性和流动性混凝土拌合物,维勃稠度适用于干硬性混凝土拌合物。

其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第2.1.3条混凝土拌合物根据其坍落度大小,可分为4级,并应符合表2.1.3的规定。

第2.1.4条混凝土拌合物根据其维勃稠度大小,可分为4级,并应符合表2.1.4的规定。

第2.1.5条坍落度或维勃稠度的允许偏差应分别符合表2.1.5-1和表2.1.5-2的规定。

(Ⅱ)含气量第2.1.6条掺引气型外加剂混凝土的含气量应满足设计和施工工艺的要求。

根据混凝土采用粗骨料的最大粒径,其含气量的限值不宜超过表2.1.6的规定。

第2.1.7条混凝土拌合物含气量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检测结果与要求值的允许偏差范围应为±1.5%。

(Ⅲ)水灰比和水泥含量第2.1.8条混凝土的最大水灰比和最小水泥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第2.1.9条混凝土拌合物的水灰比和水泥含量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拌合物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实测的水灰比和水泥含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Ⅳ)均匀性第2.1.10条混凝土拌合物应拌合均匀,颜色一致,不得有离析和泌水现象。

第2.1.11条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的检测方法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搅拌机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第2.1.12条检查混凝土拌合物均匀性时,应在搅拌机卸料过程中,从卸料流的1燉4至3/4之间部位采取试样,进行试验,其检测结果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混凝土中砂浆密度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0.8%;二、单位体积混凝土中粗骨料含量两次测值的相对误差不应大于5%。

第二节混凝土强度第2.2.1条普通混凝土按立方体抗压强度标准值(N/mm2)划分为C7.5、C10、C15、C20、C25、C30、C35、C40、C45、C50、C55、C60等12个强度等级。

第2.2.2条混凝土强度的检测,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普通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方法》的规定进行。

第2.2.3条混凝土强度,除应按《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规定分批进行合格评定外,尚应对一个统计周期内的相同等级和龄期的混凝土强度进行统计分析,统计计算强度均值(μfcu)、标准差(σ)及强度不低于要求强度等级值的百分率(P),以确定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其中μfcu应符合本标准的第2.2.7条规定,σ和P应满足表2.2.3的要求。

第2.2.4条对商品混凝土厂和预制混凝土构件厂,其统计周期可取一个月;对在现场集中搅拌混凝土的施工单位其统计周期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目标确定目标:现场配制C60混凝土,达到优质成品质量。

目标值:通过PDCA循环,课题保质、按期使C60混凝土达到强度标准值轴心抗压:fCK=38.0N/m㎡抗拉ftk2.95N/ m㎡成品优良率90%以上收集数据在PDCA循环全面实施前,QC小组对C60混凝土实验室配制情况水泥与外加剂相容性最终配合比施工质量分析:根据实验室多次配比最后确定的结果,我们在施工地下室时对现场配制C60混凝土及施工后存在的质量缺陷进行了检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