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内容提要】《水浒传》的“忠义”思想是被很多前辈学兄、老师探讨过的话题,其中褒贬不一,众说纷纭。

本文针对近年来在各种资料上所出现的观点,力求以一个新的思路,把《水浒传》中的“忠义”思想同我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重新探讨梁山起义失败而以悲剧收场的原因,并把“忠”即“赤诚无私、尽力而为”,义即“诚实做人、真诚待人”的观点同我国的当今社会相融合,以实现“忠义”思想可以在每个平凡工作岗位上得到充分体现的目的。

【关键词】“忠义”思想、传统文化、悲剧原因、现实意义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世界上最古老最伟大的民族之一,茫茫浩宇,悠悠宙流。

勤奋智慧的中国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古代文明。

我们说,中国古典文化是人类封建时代文化中发展水平最高且贡献最大的文化,这一说法并非基于民族主义感情的武断。

当我们翻开中华民族数千载的历史画卷,我们都可以发现中华民族不仅拥有悠久的史学传统,瑰丽的文学艺术以及宏富的科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她还拥有人类历史上最为博大精深与睿智的科学智慧。

而哲学智慧又无疑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中最活跃,最敏感的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民族道德与伦理的至高境界。

而同时,“忠义”思想又伴随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思想相始终的一个基本内涵。

一.“忠义”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内涵。

翻开源远流长的中国哲学历史的历史画卷,我们当即会发现中国哲学史波澜起伏,川流不息的律动,但无论是中华文化与哲学思想发展到哪个阶段,其中的伦理道德思想无不闪烁出“忠义”这一基本内涵。

孔子曾提出“克已复礼”的济世之方。

但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爱”。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起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具为仁之本与!”(《学而》)从上文我们不难读出老夫子对于“仁”“爱”在伦理道德方面的诠释。

即一:“孝悌”,也就是对长辈尽孝道,对朋友要尽悌道,而孝悌之人,不至于犯上作乱;二“爱人”即要求人们之间互相友爱,尤其是统治者要推行“博爱”;三“忠”即臣下对统治者要绝对忠诚。

由此可见,孔子的“仁”“爱”思想实际上就是臣民对上尽“忠”,统治者对臣民尽“义”。

至于亚圣“孟子”的“仁政”思想,其核心“以民为本”。

“诸侯有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尽心下》)在他看来,民心向背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政权的稳固与否,其实质还是统治者的“义”与臣民的“忠”。

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繁盛时期唐宋时代,许多诗人,文学家则对“忠义”有着更为直接的表白。

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李白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苏轼的“技节云中,何日谴冯唐。

”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医子恨,何时灭。

”陆游的“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其中哪个不是以“字字看来皆是血”的文字表达着对国家,对皇帝尽“忠”表“义”的思想呢?到了近代,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表达用死求国家强盛的决心与信心,同样也闪烁着“忠义”的思想内涵。

二.“忠义”思想贯穿在梁山起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整个过程。

《水浒传》通过生动的艺术描写反映了我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整个过程。

由开始的个别人的反抗,如鲁达、林中、武松等人的被逼造反,到小规模的联合反抗,如智取生辰纲等,最后梁山伯大汇合,形成一股强大的武装力量。

综观《水浒传》梁山起义的全过程,其中各位起义将领除有各自独立的个性之外,还有一个共同的人格崇拜。

这也即是能将五湖四海,出身贵贱迥异的各路好汉凝聚起来的重要原因。

那就是都以“好汉”作为人格衡量的标准,所以个个争做好汉,人人要结识好汉,惟恐别人笑自己不是好汉。

总的说来,梁山起义脱离不开“忠”为核心的政治特征。

1.《水浒传》“忠义”思想千百年来被称道的原因其一,“逼上梁山”是多数梁山好汉上山聚义的共同原因,其中无论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还是三拳打死镇关西的鲁提辖以及失陷生辰纲后走投无路的杨志……泛此种种,几乎少有人有和朝廷作对的想法,而是为生活所迫,亦或是贪官污吏所迫。

其二,“替天行道”的政治行动纲领。

梁山聚义厅前有一面杏黄大旗高悬半空,上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那么“天”和“道”指什么呢?或者说这一思想观念的来源何家呢?我认为,其中“天”即朝廷,即皇帝。

因为在他们看来“朝廷不明,纵容奸臣当道”。

那么“道”呢?“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是好汉们的口头禅,这就与乌托邦思想中的“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若,众不劫寡”,“八方共域,异姓一家”的社会相吻合,很明显,他们只是想通过自已的努力把朝廷变成一个太平盛世,朗朗乾坤。

最后,“接受招安”的结局更是“忠”的体现。

这在宋江身上体现得犹为明显。

实际上,梁山起义是如此,而历史上许多绿林事业的结局也大抵如此。

那么,除上述“忠”的意图外,《水浒传》中“义”的内涵也很是复杂。

其一,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上面已经详述过,这是梁山好汉们自我标榜的筹码,也是梁山好汉们共同的人格追求。

其二,“仗义疏财”。

如果说打抱不平是对被害者生存安全的援助的话,那么“仗义疏财”则是对他们物质上的援助。

但归根结蒂,他们的“仗义疏财”却摆脱不了扩大势力、扩大影响,更加完好地保护自己的实际作用。

其三,“勇武阳刚”之气。

梁山好汉们均为热血男儿,在他们看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勇气是男人真正的美,但他们的这种美建立在个人英雄主人的人格崇拜基础上,同时也是儒家“男尊女卑”思想的翻版。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梁山好汉们“义”的好汉人格体系并不是现行社会推崇的。

2.《水浒传》“忠义”思想的实质。

这也就是我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的所谓“忠”“义”思想。

在《水浒传》中,所谓“忠”就是忠于大宋皇帝,这是《水浒传》所一贯标榜和宣扬的书名《忠义水浒传》,梁山原来的聚义厅后被宋江改成“忠义堂”。

宋江还口口声声说:“今皇上至圣主明,只被奸臣闭塞,暂时错昧。

”作者还特意为宋江安排了“九天玄女授天书”,在这位娘娘的指示中有两个最主要的内容,即“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

”小说同时还指责方腊起义,其理由也不外乎他自立朝廷,违反了“忠”的大伦。

甚至最后写宋江临死之际,仍然表白忠心,“宁可朝廷负我,我不可负朝廷。

”这种“忠君”思想当然是封建正统思想,它给起义事业带来了莫大的危害,终于使得艰难缔造的义军接受“招安”,导演出悲剧的结束。

而“义”呢?《水浒传》中的“义”比之《三国演义》又大不相同,主要在于被压迫者之间的相互帮助的关系。

“义”与“不义”,在很大程度上指是否同情与支持被压迫被剥削者,是否参加与坚持革命反抗。

具体来说,鲁智深打抱不平,是“义”,李逵误信人言而要杀宋江,也是“义”。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品自始至终均把“义”放在“忠”和“孝”之下,使“义”服从于“忠”,服从于“孝”。

由此可见,“忠”与“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

如同我国历代文人,思想者一样,“忠义”已经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是存在于中华民族所有子女其中也包括梁山好汉们心中的一个传统道德范畴,同时,在《水浒传》中,“忠义”的思想内涵又是极为复杂的。

《水浒传》第55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史弟且藏身,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八百人”,为然,“忠义”中有“为君”,即把“国”与“皇”等同起来,这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同时“忠”还包括有“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更具积极意义的爱国思想和民本思想在内,对“义”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小说自始自终证歌“仗义疏赌,济困扶危”,不仅连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的利益,且更深刻地反映了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扩大,社会道德规范也在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总之,《水浒传》中的“忠义”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家基础,又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既符合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意志,又符合统治集团的利益,这正是其“忠义”思想自该小说成书以来,被各阶层普遍接受和广为传颂的原因。

然在我们细细品读之后,《水浒传》中的“忠”“义”却很耐人寻味。

首先谈其“忠”“忠”应是尽力而为,赤诚无私,它的对象应是自己的国家和亲人,而小说的“忠”呢?宋江落草为寇而又接受招安。

他的“忠”应是非常勉强意义的。

他忠于皇帝,忠于朝廷,是愚忠,这算是什么“忠”?因为他的“忠”把梁山众兄弟带入一个悲剧的结局。

还有林冲、面对高俅之子的百般凌辱,甚至男人最后可忍受的娇妻被辱,林冲自始至终因“忠”而逆来顺受。

直到最后因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才上了梁山,诸如此类人物,其“忠”有了,其“义”却难寻!试问宋江对被他带入悲剧的众兄弟有“义”吗?林冲对娇妻之“义”又何存?他的尽“忠”难道不很自私吗?那么究竟什么是“义”?“义”应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这在《水浒传》中是浓墨重彩被予以讴歌的,其实其“义”也颇耐人深思。

鲁达为金翠莲三拳打死镇关西,武松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等梁山众好汉莫不“义”字当头。

其实,其“义”也颇有矛盾之处——试想,鲁达作为军官(提辖)知法犯法,置国家法度不顾,单凭“义”字行事,其“忠”何在?武松大闹飞云浦,醉打蒋门神,最后在血溅鸳鸯楼时甚至杀死了手无缚鸡之力的丫环,作为做过都头的他实际上既不“忠”也不“义”,还有作为大哥的宋江,每每行事,总是“忠义”当前,其实也可算是一个处在“忠”“义”难以抉择的鲁莽之辈,他通风放走晁盖虽“义”却不“忠”矣!初读作品,我们无不被梁山好汉们的“忠”君爱国,“义”薄云天所感染,但仔细读来梁山上的这些好汉他们却应是行行色色的诸种人聚在一起,如流氓出身的王英,开黑店的顾大嫂,军官出身的林冲、鲁达等,他们在小说之初以“忠义”聚在一起,却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道德意义上的“忠义”明显格格不入,或说大有“挂羊头,卖狗肉”之嫌,这也注定了他们以假“忠义”聚合,又因与真正的“忠义”格格不入,最后走向失败。

因上所述,无论是何种意义上的“忠义”,它自始至终贯穿于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的整个过程。

三.“忠义”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当今的中国是一个处于发展中的国家,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要使我们赶上并超过欧美国家,重新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倡“忠义”思想更具有现实意义。

笔者认为,如同儒家文化所述一样,“忠”即赤诚无私,尽力而为,“义”是符合社会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但其对对象却是国家和亲人,而并非“愚忠”以及梁山好汉们的假仁假“义”。

先说到“忠”,在当今社会中其一,可以凝聚济心,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华民族的许多优秀儿女因为各种原因散居世界各地,“忠义”思想可以作为他们民族感情的纽带,多回家看看,为自己祖国母亲的发展出谋出力。

其次,可以作为促进两岸统一的精神之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