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周朝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派兵
戍边守王畿或随王出征是受封诸侯王须对周王承担的义务。 答案:B
1、《汉书》说:“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候丧, 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其中分谓的“周制”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
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5、特点: 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带有家族统治色彩
6、分封的主要诸侯国: 鲁、齐、燕、卫、宋、晋
7、影响:
积极(当时):
a加强......统治 b开发......扩大.....形成.....政治格局 c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D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由松散趋向严密。 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
2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关系示意图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天子
天子
(小宗)余子 分封为 诸侯 (小宗)余子 分封为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卿大夫 士 (大宗)嫡长子继位为 诸侯
卿大夫
(小宗)余子分封为
6、分封制与宗法制、礼乐制度的关系:
同属西周的政治制度,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
推荐书目: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
1、夏朝的建立: 约公元前2070年 禹建 2、王位世袭制
确立: 夏启(结束于清朝); 特点: 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家天下”局面逐渐形成(公天下→家天下) ; 商变化: 兄终弟及,父子相传(血 缘)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发展在政治上的反映,是一种历史进步
课堂探究提升
探究1:我国的山东省又称“齐鲁”这与我国古代哪一政治制度
有关?这一制度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答案:分封制。
积极影响:加强了西周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消极影响:受封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 强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到春秋时期就 逐渐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分裂局面。
第一单元
奴隶社会政治制度 (夏商周)
约BC2070年— BC476年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王位世袭制 分封制 宗法制 形成 秦朝
古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 代 中 国 的 政 治 BC221年 —AD1912年 制 封建社会政治制度 度 (秦--明清)
发展 完善
汉至元
专制主义中央 集权制度
强化
明清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
……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世袭制
2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
部落首领(禹) 禅让制 国王(禹)
国王(启)
建立国家政权
世袭制
公天下
家天下
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制,这是一种退步还是一种社会 的进步呢?为什么?
“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 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 皆去益而朝启,……于是启遂即天子之 位,是为夏后帝启。”
查了对宗法制的掌握,注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外人”“自
己”。说明贾母以贾家为内,林家为外,家族观念强烈,而家 族观念是宗法观念的一种表现,故 C项为正确答案。A、B、D 三项均没有抓住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意图。 答案:C
研究思考预测
中国古代时期政治制度在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作用
1.宗祠,又称宗庙、祖祠、祖厝、祠堂。它是供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宗法制
嫡长子继承制 分 封 制 余子 嫡长子 余子 嫡长子 嫡长子 余子 嫡长子
嫡长子
分封制是权 力的分配, 是宗法制的 政治体现 宗法制是分 配的原则, 是分封制的 内核纽带
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讨论:谁来合法继承王位? 周天子年老了,打算立下继承人。周 天子有四个儿女: 大儿子——二夫人所生,二儿子——大 夫人所生,三女儿——大夫人所生,四儿 子——大夫人所生。 另外,周天子还有四个弟弟。
——《史记· 夏本纪》
夏从禹建国到桀亡国,共历14代17王。 商从汤至纣,共历17代31王。
夏商统治者对自己权力的神话
• 桀:“吾有天下,如天之有日也,日有亡 乎?日亡吾亦亡。”
3、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王位世袭制
1.中央
设立相、卿士,掌管政务
2.地方: 封“侯”和“伯”
王权的神秘色彩 3.特点:
客观题突破
最新高考示例
【例1】 (2009·山东文综高考,9)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 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 外人,后是自己的„„”。这反映出贾母( )
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
思路点拨: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同时考
3、下列对西周时期周王与诸候关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根据分封制,周王与诸候是君臣关系 B、根据宗法制,周王与诸候是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C、周王与诸候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
D、周王对各诸候国拥有绝对控制权
4、春秋时期的“楚王问鼎”,是诸候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据 此,我们可以判定 A、楚王将成为众矢之的 B、春秋时期分封制已彻底崩溃
2、“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 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大乱,大 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3、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设:相、卿士 地方封:侯、伯(分 封)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
2
夏朝的建立 戴 冠 冕 的 夏 禹
治 水 时 的 大 禹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 养。……” 禅让制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2.祭祀是贯穿中国文明历史的最重大的仪式。国务院 决定2010年8月15日为甘肃省舟曲泥石流遇难同胞在 全国举行哀悼活动。《左传》亦云:“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将祭祀与战争并列,提到了关系邦国 存亡的地位。 材料表明中华儿女
A.重视宗族亲情 B.迷信无知 C.重视礼仪规范 D.崇尚理性 [解析] 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 材料中的“哀悼”“祭祀”,表明中华儿女重视宗 族亲情。 [答案] A
宗法制维系了分封制,是分封制的依据和标准 礼乐制度的实质: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7、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行权力的高度集中 c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国家的政治结构;
(政治与血缘相结合,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表现为: A在王位和爵位的继承上是实行世袭制 B在地方管理上实行分封制 C在王族内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制为特点的宗法制。
二、西周的分封制
周武王
周公旦
1、开始: 周武王、周公旦 2、概念: 3、目的:
分封,就是封邦建国的意思。
①“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拱卫王室
最根本: 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统治
②为了进行有效统治。
分封对象和具体内容: 土地和人民---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4、内容: 受封者义务:
受封者权利:
服命、镇土、随战、交赋、朝述
设祖先的神主牌位、举行祭祖活动的场所,又
是从事家族宣传、执行族规家法、议事宴饮的
地方。宗祠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系(
A.宗法制 C.井田制 B.分封制 D.郡县制
)
解析:解答本题注意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牌匾的内容反映了 某姓氏的发展,直接体现了血缘关系,由此判断 A正确。 答案:A 2.“幽王烽火戏诸侯,可怜列国奔驰苦”反映了当时政治上实行 ( )
提醒:分封制的含义:
(二)宗法制 1、目的: 为了加强....解决.......的矛盾.
(都是嫡子立长,都是儿子立嫡)
2、最大的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母贵)不以长” 3、实质: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4、作用: 保证了....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稳定和团结。 5、深远影响 积极:形成的尊宗敬祖、尊老爱幼的浓厚亲情观(重视修家谱,建 宗祠,认祖归宗祖,互相帮助、清明扫墓等 )有益于社会安定和民 族的凝聚力的形成。也对中国现在的民间继承方法有较大的影响。 消极:导致特权思想严重,等级制森严,崇尚权威,家(族)长 制盛行,重男轻女现象严重,任人唯亲,裙带作风(走后门)盛 行,缺乏理性,宗族势力较强,妨碍了近现代民主、法制的发展。
C、各诸候国非常尊重周天子D、“鼎”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消极(长远): 受封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 8、破坏与瓦解: 时间: 西周后期破坏-春秋时开始瓦解-战国末年完全瓦解-秦 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 表现: 楚王问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表现: 经济上: 井田制瓦解,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形成 政治上: 分封制受到破坏,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军事上: 频繁的争霸、兼并战争 “百家争鸣” 思想上
探究2:右图是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回乡祭祖图,
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
最早可追溯到什么时候?这一制度的最大特点
是什么?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西周时的宗法制。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作用:宗法制利用血缘纽带,把“家”与“国”紧紧结合在一起, 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定实施,有利于王权的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