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届二轮复习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9届二轮复习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考点热度★★☆☆☆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以长江中下游平原为例)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同样的自然条件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或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同。

1.开发早期地理环境的影响2.农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3.工商业社会地理环境的影响考向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1.不同社会发展阶段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人类活动的主体结构不同,影响人类活动的地理环境要素也不同,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具体如下所示。

2.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制约减弱,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减小,表现如下。

(1)优势因素的效益放大。

如东北平原地广人稀,土壤肥沃,科技的进步,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耕地优势得到更好发挥。

(2)劣势因素的制约弱化。

灌溉技术、温室等的发展,使干旱寒冷地区的农业得到更好发展;运输条件改善、生产率提高,使资源短缺地区的工业发展得到促进。

3.综合分析区域发展的方法从时间上看区域发展呈阶梯式递进。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从空间上看区域发展是一个由点到线再到面的过程从产业结构上看区域发展一般会经历从以第一产业为主到以第二产业为主,再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的过程,区域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合理从人地关系上看区域发展一般经历由人地关系基本协调,到明显不协调,再到以人地矛盾最为激烈,最后重新走向协调的过程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读“华北平原地区人类活动分布图”,回答1—2题。

1.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在A.山麓和丘陵地带B.平坦肥沃的平原地带C.矿产资源丰富地带D.沿海海运发达地带2.在工业社会阶段,下列地区可能不会成为人类活动主要集中分布区的是A.矿产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组合状况优越的地区B.位于沿海或海岛,可以充分利用港口优势的地区C.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利的自然条件紧密结合的地区D.大江大河的源头、三角洲、盆地,水热条件组合好的地区【答案】1.A2.D【解析】1.通过对图中各活动中心分布特点的分析,得出在采集和狩猎阶段,人类活动的区域是以水源、食物和安全性为主。

故选A。

2.在农业社会阶段,人类活动主要选择农业区位较优越的区域,以栽培作物和驯化家畜为主;在工业社会阶段,丰富的资源、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对工业的发展更为重要。

故选D。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

据此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是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A.政策B.交通运输C.劳动力D.市场区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初期阶段、成长阶段和衰落阶段。

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以传统农业为主体,成长阶段可分为工业化阶段和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下列关于区域内产业结构及产业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B.人地关系的不协调已表现得比较明显C.工业化的起步源于第三产业的发展D.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4.图中ABC各点分别代表区域发展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特征。

从区域发展的过程来看,其正确的顺序是A.A—B—C B.C—A—B C.B—C—A D.B—A—C“互联网+工业”越来越被世人关注,下图示意工业1.0到4.0发展阶段的不同特点。

完成5—6题。

5.工业1.0和3.0分别对应的能源时代是A.木柴时代、煤炭时代B.煤炭时代、木柴时代C.木柴时代、石油时代D.煤炭时代、石油时代6.从工业1.0到4.0时代,工业A.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逐渐增强B.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越来越多C.由集中到分散形成工业地域D.企业之间信息联系逐渐紧密读长江中下游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回答7—8题。

7.阶段Ⅰ,该地“地广人稀”“江南卑湿”,农业经济远远落后于黄河中下游地区。

当时制约该地农业发展的主要自然因素有①稠密的水系②黏重的土壤③低湿的土地④湿热的气候⑤起伏较大的地形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8.从阶段Ⅱ到阶段Ⅲ,该地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发生的变化是A.传统工业数量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上游地区延伸B.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南且向西延伸C.传统工业部门减少,向东北方向的河流下游地区分散D.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北且向西延伸2013年7月,美国“汽车城”底特律正式申请破产保护。

结合下图,回答9—11题。

9.早期有利于底特律经济发展的条件是A.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B.水陆交通便利C.开发历史悠久D.石油资源丰富10.近年来,底特律人口大量外迁,人口急剧减少,其主要原因不包括A.区域竞争力下降B.传统工业区的环境污染严重C.人口增长过快,环境人口容量小D.传统产业衰退11.我国下列城市所处的区域发展阶段与底特律相似的是A.杭州市B.济南市C.黄山市D.大同市(2018届河南省南阳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岸线纵深度指海岸在自然或认为因素的影响下,向海推进或向陆后退的水平距离。

一般将海推进的岸线总深度数值记为正,将向陆后退的岸线纵深度数值记为负,读中国沿海省市(区)岸线纵深度变化示意图(台湾资料暂缺),完成12—14题。

12.据图推测A.澳门位于海湾内,岸线纵深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大B.1990—2000年南方省份岸线向陆后退距离比北方大C.2000—2007年海南省岸线总体上向海推进D.2007—2012年黄河入海泥沙大量增加,使山东省岸线纵深度为负13.2007—2012年天津市岸线纵深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最可能是A.海河泥沙大量淤积B.全球海平面上升C.天津市滨海新区和临海工业区的开发D.潮汐等引起的海浪侵蚀14.天津市岸线纵深度总体变化趋势可能产生的影响是①土地面积增加,便于组织工业生产②海洋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③淹没沿海低地,加剧人地关系紧张④海水入侵减弱,减轻沿海地区土壤盐碱化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在不同时期变化较大(图a、b、c)。

明清以来,黄土高原地区人口有了很大增加。

大量人口向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迁移,有一部分人口向黄土高原的山地移民。

据记载,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北部长城沿线植被为草原和荒漠草原。

(1)阅读图c,简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特点。

(2)分别说出秦汉时期到明清时期和明清时期到现在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有何特点。

(3)根据黄土高原地区土地利用的变化,推测秦汉到明清时期黄土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有哪些变化。

(2015年上海卷)下图为崇明县三大产业产值比重和城镇化率变化图。

回答1—2题。

1.2000年到2012年,崇明县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是①第一产业效率提高,农村出现剩余劳力②第二产业长足进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③第三产业产值稳定,城镇人口不断增加④产业结构基本稳定,就业人口基本不变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2.崇明县需根据自身的环境和人才条件,调整第三产业,推进城镇化建设。

其应该优先发展的行业是A.休闲旅游业B.高端金融业C.农贸批发业D.房地产业3.(2016年天津卷)根据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汉唐时期的北方“丝绸之路”主要经过水草丰美的欧亚草原,沿线有许多古文明中心,是东、西方物资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后来逐渐衰落。

北方古“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新“丝绸之路”路线示意图从地理环境变化的角度,说明北方古“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

考点冲关【答案】1.A2.D【解析】1.从阶段Ⅰ到阶段Ⅲ林地减少,耕地增加,森林的涵养水源能力减弱,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少①正确;图中村庄发展为III阶段的中等城市,城市化发展快,到IV阶段发展为大城市,②正确,③错;我国东部河流,夏季为汛期,流量大④错;因此可以判断,选择A正确。

2.阶段Ⅲ为中等城市,到阶段Ⅳ发展为大城市,其周边主要发展城郊农业,产品有城市需求决定,因此市场是主要决定因素,D正确。

【答案】3.D4.B【解析】3.读图可知,在区域发展的初期阶段,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表现出减少的趋势,A错;人地关系基本协调,B错;工业化起步是源于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的发展,C错误;区域发展的初期即传统农业生产阶段,传统农业占有较大的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D正确。

故选D。

4.区域发展过程中,三大产业的总体变化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

经过图中各点分别作三条边的平行线,所做平行线与边共有六个交点,每条边上较小值即该边所代表的产业类型的比重。

据此可确定该区域产业产业结构的演变顺序为C—A—B。

故选B【答案】5.D6.D【解析】5.在工业1.0时,18世纪,创造了机器工厂的“蒸汽时代”,主要能源是煤炭;工业3.0时,处于20世纪70年代,煤炭在世界能源中的优势已经被石油和天然气取代,世界能源进入石油时代。

故选D。

6.从工业1.0到4.0时代,工业对自然资源依赖性逐渐减弱,A错误;对劳动力数量要求越来越少,对劳动力的技术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B错误;工业布局不完全是集中到分散形成工业地域,仍然存在集中布局的工业地域,C错误;进入工业4.0阶段后,“互联网+工业”现象日趋显著,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到工业领域,企业之间信息联系逐渐紧密。

故选D。

【答案】7.D8.D【解析】7.该流域为长江流域,早期发展缓慢,与稠密的水系、黏重的土壤、低湿的土地等自然因素有关;季风气候区,夏季都较湿热。

故选D。

8.读图做出判断,明显的变化是出现新兴电子工业,布局在江北且向西延伸。

故选D。

【答案】9.B10.C11.D【解析】第9题、底特律开发较晚早期劳动力并不丰富石油资源也不丰富但是其位于五大湖沿岸水陆交通便利。

第10题、底特律人口外迁的原因在于传统产业衰退、环境恶化、区域竞争力下降;与环境人口容量无关。

第11题、人口外迁、环境恶化、经济衰退说明底特律处于区域发展的转型阶段;大同市属于资源枯竭型城市区域发展也处于转型阶段。

【答案】12.A13.C14.D【解析】12.从图中看澳门岸线纵深度一直是正值,说明海岸线一直向海洋推进,岸线纵深度受人为因素影响大,A正确;1990—2000年南方省份岸线向海洋推进距离比北方大;2000—2007年海南省岸线总体上向陆后退;2007—2012年黄河入海泥沙大量增加,会使岸线向海推进,岸线纵深度应为正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