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闽南戏曲

闽南戏曲


歌仔戏
歌仔戏,又称“芗剧”,是以闽南歌仔为基础, 吸收梨园戏、北管戏、高甲戏、京剧、闽剧等戏 曲的营养形成的闽南方言戏曲剧种。是台湾同胞 和福建人民共同培育与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传 歌仔戏 及闽南地区和东南亚华人华裔聚居地。 2006年, 歌仔 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 文化遗 产名录。
州等闽南语系地区和台湾地区,还流传到 华侨聚居的南洋一带。2006年,高甲戏 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
提线木偶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泉州俗称 “嘉礼”。
宋元时期,泉州成为 “海上丝绸之路” 的“东方第一大港”。社会经济十分 繁荣,多元文化交汇共荣。寺庙林立, 祈福攘灾、酬神还愿、醮事出煞等民 间信仰与民俗活动极为繁盛。泉州傀 儡戏充分发挥其巫文化潜质和“沟通 人神”的独特功能,与道教等宗教的 科仪活动紧密结合,成为民众生、老、 病、死等生命礼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 部分。 2006 年,木偶戏经国务院批准 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 录。
厝内网
北管
小曲、小调、曲 仔 ,是广泛流传于泉州 市泉港区的一种民间丝 竹音乐。中国 大陆的北管 只分布在泉州,所以统称为 “泉州北管”,与“古音乐活化石”南音并称“姐妹 花”。“北管”向海内外传播,与台湾中部的北管、 日本琉球乐、东南亚北管同属一个乐种。北管音乐风 格既保留江淮一带民歌的明朗幽雅,又加入闽南、莆 仙音乐的柔婉秀丽,并有遒劲、朴实之个性,素有 “天子传音”的誉称。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 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北管又名北曲、
掌中木偶
掌中木偶戏,民 间俗称“布袋 戏”,流传于闽南及台湾地区。由于历史和环境等 因素的作用,形成南北两个派别,南北两派在表 演技巧、音乐锣鼓、道白唱腔等方面有着不同的 风格。一般说来,泉州地区的布袋戏属南派,漳 州地区的布袋戏属北派。2006年,木偶戏经国务 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打城戏
打城戏,流行于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闽南方言 区。它是由汉族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 种宗教戏剧,俗称“法事戏”、“师公戏”、“和尚 戏”。作为中国仅存的宗教剧种,打城戏的文化 歌仔戏 魅力和独特的舞台艺术令人叫绝。 2008年,打 城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上闽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曲介绍摘自
梨园戏

梨园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滥觞于 宋元,鼎盛于明清,梨园戏在剧本文学、音乐 唱腔、表演科范上,都能一窥几百年前古典戏 曲的原貌,因此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 2006年,梨园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甲戏
高甲戏又名“戈甲戏”、“九角戏”、“大班”、“土 班”,发祥地为福建泉州 ,最初源于明末清实初 闽南农村流行的一种装扮梁山英雄、表演武打技 术的化 装游行,是闽 南诸剧种中流 播区域最广、 观众面最多的 一个地方戏曲 剧种。它的足 迹曾遍布于泉 州、厦门、漳

戏曲
三年五班 4 人小组
2017年11月5日
行走在闽南城乡,时常会被露天 戏台上飘逸的水袖或是大街小巷咿 咿呀呀的吟唱所吸引。这些融解在 闽南人生活里的宋元遗响,正是闽 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所在。 闽南戏曲有:南音、北管、梨园 戏、高甲戏、木偶戏、歌仔戏、大 城戏。
南音
拥有至少800年历史的南音, 公元10世 纪中叶传入闽南地区,是保留至今可考证的最接近古代原 貌的音乐表演形式,保留着汉晋唐宋时代中原古乐的遗响, 被专家誉为“中国音乐史活化石”。2006年,经国务院批 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更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 表作”,是泉州乃至中国最为重要最为古老的艺术形式之 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