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安全评价交通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外现有道路交通安全度评价方法绝对数法(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地点事故率运行事故率事故率法路段事故率事故密度法运行事故率地区事故率人口事故率事故多发点鉴别方法车辆事故率绝对数——事故率法安全度系数法概率论—数理统计法质量控制法、改进的质量控制法 当量总事故次数法基于统计推断的鉴别法 累计频率曲线法 模糊评价法 灰色评价法 交通冲突法 层次分析法成因分析的突出因素法 安全系数法全系数法(一)交通事故的绝对指标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
(二)交通事故的相对指标 1、公里事故率LA R L =2、车辆事故率(又叫万车事故率)R n =410⨯ND (11—1)式中:R n ——表示万辆登记机动车交通事故死亡率(人/万台车);D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 N ——统计区域机动车保有量(辆)。
3、人口事故率(又称10万人口事故率)R p =510⨯RD (11—2)式中:R p ——表示10万人口的交通事故死亡率(人/10万人口);D ——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 R ——统计区域的常住人口数(人)。
4、运行事故率(又称亿车公里事故率)R t =810⨯TD (11—3)式中:R t ——表示亿车公里运行事故率(人/亿车公里);D ——交通事故死亡人数(人);T ——统计区域内总运行车公里数(车公里)。
R=lAADT ⨯⨯⨯365810一年间交通事故件数5、交叉口事故率(次/百万车辆)按百万或万车流入交通量,计算交叉口的交通事故率,即以汽车进入交叉口的流量为基数,用交叉口内的交通事故数除之,就得到交叉口的事故率。
其公式为:交叉口的事故率=d36524610⨯⨯小时流入交通量一年间交通事故件数 (次/百万车次) (10—4)R=lAADT ⨯⨯⨯365610一年间交通事故件数式中:l ——道路或路段长度6、综合事故率410⨯⨯=PV D d式中:d ——综合事故率,也称为死亡系数;D ——全年或一定时期内事故死亡人数; V ——机动车拥有量(三)当量事故数与当量事故率(四)典型的交通安全分析模型1、斯密德(Smeed )公式:3/12)(003.0NP D =2、阿拉加尔公式:6543211396.01447.02597.02831.08542.05215.0X X X X X X Y -+--+=3、北京模型4、Oppe 的“学习心理学”模型:b at t e R +=5、丹麦模型:j p j j L N U E α=)(6、英国微观模型:βαX Y =∑==+++=ni i n A A A A f 121∏==•••=ni i n B B B B f 121(五)交叉口的交通冲突1、洛巴诺夫模型r i i i i K N M K g /10257-⨯=交叉口危险度 )(25)(10217r r rn a N M K g g g K ++++⨯=2、交叉口模型224321Q Q Q Q A +⨯+=49.0)(24.0QP A =αkQ A =633.0045.0000783.0c d N N W =(六)常用的交通安全分析方法(七)运用质量控制法进行路网级的交通事故多发路段的鉴别1、假定任何情况下,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服从汽车每公里平均事故次数的泊松分布,则交通事故发生X 次的概率P (X )可用下式表示:λλ-=e x X P x!)(式中:λ——平均事故率; e ——自然对数的底。
设这一分布置信水平的上限值为U CL ,下限值为L CL ,则给出式:810365⨯⨯⨯=ii l AADT A 事故宗数8110365⨯⨯⨯=∑∑=ini l AADT A 事故宗数i i l AADT m ⨯⨯=365上限 U CL =0A +ai m 0A +i m 21 , i=1,2,…,n 下限 U CL =0A -ai m 0A -im 21 , i=1,2,…,n 即: ii CL m m A a A U 2100±±=式中:0A ——平均事故率;α—— 标准正态分布所对应的危险度α的值,α=1.96; m i ——路段i 汽车行驶车公里数。
将i 路段发生事故的实测值与U CL 对比,如实测值大于U CL ,则i 路段就是危险性大的路段,应采取措施。
2、部分主干道及其长度、年平均日交通量、事故次数3、事故率计算(1)计算全路网平均事故率810⨯=KD A式中:A ——表示平均亿车公里事故率(次/亿车公里); D ——交通事故次数(次);K ——统计区域内总运行车公里数(车公里),K=∑⨯累计交通量)各条道路上统计年内的(各条道路长度,即 ∑=⨯⨯=ni i i l AADT K 1365(2)计算各条道路的事故率810⨯=i Ki Di A式中:A i ——表示某条道路亿车公里运行事故率(次/亿车公里); D i ——某条道路交通事故次数(次);K i ——统计区域内某条道路总运行车公里数(车公里)。
的累计交通量各分段道路上统计年内各分段道路长度⨯=i K ,即 i i i l AADT K ⨯⨯=365 4、临界事故率的计算 取α=1.965、路网上事故多发道路的确定当某条道路的事故率超过路网事故率的临界上限时,为事故多发路段;事故率低于临界上限,但高于临界下限的道路则为事故隐患路段;事故率低于临界下限的道路则为安全性较好的道路。
6、对事故多发路段的分析与整治(八)运用事故次数——事故率法进行项目级的交通事故多发点的鉴别 具体的计算方法、公式如下: ①第i 个事故点的事故率R i 为:ii i T A R •⨯=365106②计算所有事故点的平均事故次数A m 和平均事故率R i :∑==ni im A n A 11∑∑==•⨯=n i ini i m T A R 16136510③比较第i 事故段事故数A i 与1.2A m ,若A i >1.2A m ,则进一步鉴别。
④比较R i 与1.5R m , 若R i >1.5R m ,则称为事故多发点。
对以上鉴别出的事故多发点(段)进行进一步的分级,分级的标准是省厅交通管理局颁布的多发点(段)排查标准:省级事故多发点、段是:上年度以来因道路原因发生一次死亡5人以上特大事故的公路点、段;上年度以来因道路原因发生2宗以上一次死亡3人以上特大事故的公路点、段。
市级事故多发点、段是:上年度以来因道路原因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地的公路点、段;上年度以来因道路原因发生3次以上带有规律性死亡事故的公路点、段;国道、省道等主干公路容易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危险路段。
县级事故多发点、段是:上年度以来,2次以上带有规律性伤、亡事故的县、乡公路点、段和危险路段。
排查的事故多发路段,均指因道路原因导致发生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点、段。
其中事故多发点是指发生地的500米范围;事故多发段是指事故发生地的2000米范围或道路桥、涵洞全程。
(九)强度分析法事故强度法是综合国际资料,特别是基于国内情况,用事故强度指标作为交通安全度评价指标,对交通安全进行综合评价的方法。
这是一种较为科学的交通安全度评价方法。
如当量综合死亡率指标结构公式为:3310⨯=LPN D K d dd (11—5)式中:K d ——当量综合死亡率; D d ——当量死亡人数; N d ——当量车辆数; P ——人口数(人); L ——公路里程(km)。
因为K d 采用了当量值,且考虑的因素全面,基本概括了人、车、路对交通事故的影响,所以可比性明显增加,评比范围扩大,基本可以满足国内各地域之间的交通安全情况评价的需要。
但当量死亡人数、当量车辆数、道路里程的标准化等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十)概率数理统计法概率数理统计法是由吉林大学赵文和吉林工业大学李江教授提出的。
他们认为,交通事故的发生是属于随机事件,因此,可以用数理统计的方法来研究,所以提出了概率法。
具体做法是:将被评价的路段分成k 个小区间,令其Q i 为第i 个区间相对于全路段发生事故的危险率,即第i 区间上发生的交通事故的概率(图11—5)所以:∑=N1i iQ =1;再令Y i 为第i 区间上,在时间间隔[0.T ]内发生的事故,则Y i =∑=T1i it y ,,y it = (11—016)这表示在第i 区间上第t 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故数。
由于每小段时间间隔都取得很短,以致来不及发生两起交通事故,所以Y 上取0或1。
因为[0,T ]这段时间是取在交通繁忙的时间段,可以认为每小段时间段t 内,发生事故的概率均为Q ,(其中t =1,2,…,T )由于每个时间间隔都是相互独立的,因此Y 服从二点分布,又因为在第[0,T ]时间内,y 应服从二项分布;即:图11—5 路段区间与时间间隔划分示意P (Y i =Y t )= iy T C Q y i (1-Q) T-y i (11—7)其中:均值m i =IQ i 方差:D i =TQ i (1-Q i )。
当:T →+∞时,由泊松定理可得,P (Y i =y i )→i im iy e y m -⋅也就是说第i 段小区间内发生事故数y i 的概率是符合泊松分布的。
借助第i 段路段上主要交通因素的观测值(如行人交通量、机动车交通量、道路宽度、沿线条件、自行车交通量、大型车辆混入率等等)建立数学模式(多元回归方程)来确定估算值y i 用以代替m i ,这样便m i =y i 。
从而第i 段区间路上发生的事故数y i 可以视为以y i 为均值的按泊松分布的随机变量。
当y i >5时,时间间隔数T 就充分的大了(可以认为是对[0,T ]区间数T 充分的大,也可以认为[0,T ]1 2 3 4 5 6 78 9分段很细,也就是说时间单位取得很小,故T 就相对的大了。
)根据德莫非-拉普拉斯定理,随机变量Z 为:Z =)1(i i ii Q TQ TQ Y --=)ˆ1(ˆˆT y y yY i i i i --- (11—8)它近似服从于标准的正态分布N (0,1)(当T 趋近于∞时),由于Y i /T 是充分的小,这样随机变量Z 为:Z=ii i y y Y ˆˆ- (11—9) 鉴于上述的假设和推理,可以认为各小区间内的交通事故发生数T i 是近似于正态分布的。
如果将划分的小区间以省、市地区等区域而定,那么,也可以得到上述相似的或相同的结论,并且可以对不同的省、市地区的事故进行预测和安全度的评价。
(对于该方法在此只做概要的叙述,详细方法请查阅有关资料)。
(十一)交通冲突技术交通冲突技术(TCT ,Traffic Conflict Technique ),就是利用交通冲突所具备的“大样本、短周期、小区域、高信度”的统计学优势,用定量测定“准事故”(事故苗子)的方法代替传统的事故统计方法,实现小区域地点快速评价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