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下册第22课《月球之谜》
设计者:刘一笑
【设计说明】
《月球之谜》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的文章,其短小精悍,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读性强,趣味性强。
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第一段用优美的文字,突出了月亮本身的魅力,也和第二段中月面的荒凉形成对比;文章主体是介绍与月球相关的几种难解之谜,其间巧妙地运用疑问句和感叹句,强化了月球的神秘;结尾是开放式的,以“神秘”来概括上面列举的几种谜,与文题相呼应,同时激起读者探索的愿望。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逐步培养学生探索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一是要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文字,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
二是要抓住“谜”字,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本文列举的只是几个关于月球的不解之谜,对于学生来讲,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在学习此类文章时,我认为应大胆地引入一些课外知识,让学生去讨论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是坚持“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让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体现了“为学而教”,学教练测高度一致,坚持“目标中心原则”。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目标
1、会认“悬、遐”等8个生字,会写“幕、临”等14个生字,掌握“夜幕降临、奥秘、努力”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想象、抓重点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感情朗读,从中感受月球的美丽和神秘,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欲望。
3、积累一些有关月亮的诗句。
第二课时目标
1、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了解课文提到的和月球相关的未解之谜。
2、培养学生就掌握的材料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欲望。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
2、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
搜集月球的相关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1、师: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是什么?
2、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去探索月球之谜,边说边板书:月球之谜。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许许多多的科学知识,我们一起走进课文细心地读读,努力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4、检查生字
出示词语:悬挂遐想奥秘年龄
努力细菌水藻估计
登上夜幕降临一项研究
(1)我来考考你们,谁最先和它们交上朋友。
指名读开火车读(为了更好地完成课堂作业本的练习1,重点评价前后鼻音。
)(2)这些词语你是否都读懂了呢?预设:
奥秘是什么意思?你还能给它找个朋友吗?
水藻:提示“藻”是上下结构,想看看水藻吗?
努力:你能用“努力”说个句子吗?
5、指导写字:田字格里的生字哪个是需要提醒大家的?(交流)把你认为难写的生字漂漂亮亮地送到田字格里。
6、检测生字书写情况,同桌当小老师互相修改一下。
yè mù jiàng lín hǎi zǎo xuán guàào mìnián líng dēng shàng
( ) ( ) ( ) ( ) ( ) ( )
三、再读课文,获取信息。
1、把生字送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吗?指名分段读课文。
2、交流: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了解学情,更好地以学定教。
)
四、望月遐想,引人入境。
导语:月球如此的神秘,有着这么多的谜,我们先来欣赏这美丽的月亮。
课文哪句话写了这迷人的景色?
随机出示句子: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1、读出画面。
(1)学生读句子,想象夜幕降临,皓月当空的景象。
(2)交流眼前浮现出来的画面,随机理解“夜幕降临、皎洁”等词,并指导个别朗读。
(3)带着你们的想象,再来读读这句话。
(齐读)
2、读出诗句。
(1)师:这皎洁的明月,使你想起了哪些跟月亮有关的诗句呢?(指名交流)
(2)补充课后诗句:老师这里也有一些描写月亮的诗句,请你选择你最喜欢的读一读,记一记吧。
(课件出示课后诗句)
(3)及时巩固,完成课堂作业本练习4。
3、读出遐想。
(解决课文小泡泡:人们都会有哪些遐想呢?)
(1)师:古人对月冥思,曾写下了这么多关于月亮的诗句。
同学们,当你仰望星空,望月观赏时,是否还想到了其他的什么呢?
(2)全班交流。
预设评价:你想到了和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
你们想到了一大串的疑问,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
……
(3)师:大家的这些奇思妙想,可以称之为“遐想”。
(板书“遐想”,一起读。
)4、小结:同学们,不光是你们,每一个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对这颗神秘的星球都充满了美好的遐想,来,带着心头的种种遐想,美美地齐读第一段。
五、感受神秘,入情入境。
1、过渡:是呀,为了探索月球的奥秘,人们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同学们,还记得2003年10月15日,随着神舟五号的飞天,全世界都记住了一个中国人的名字,谁?——杨利伟。
让我们闭上眼睛,跟随他坐上神舟五号,远离咱们的地球,直冲神秘的太空。
到了,请睁开眼睛,你看到了怎样的景色?(课件出示月球图片)交流。
2、师:那么1969年,两名美国宇航员首次登上月球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世界呢?让我们去读读第二自然段。
出示学习提示:划出描写月球景色的句子,自己读读,看能感受到什么?
2、交流描写月球景色的句子。
(1)出示句子: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
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
月球是一片荒漠。
(2)读出了什么感受,能不能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师归纳并板书:荒凉、奇异)
(3)你们是从哪些字词体会到荒凉和奇异的?抓住关键词反复练读。
(4)指导朗读:同学们,当你登上月球,第一眼看到这样的景色,会是怎样的心情呢?能带上这样的心情把这奇异的景色介绍给大家吗?
(5)引读:当我们在地球上望月时,月亮曾是那么迷人有魅力,齐读——夜幕降临,一轮明月悬挂在高高的夜空,那皎洁的月光曾引起人们多少美好的遐想!
当我们登上月球一看,而月球上的天空却……月球上满是……没有……没有……月球是……(生齐读省略号部分)
3、小结:想想看,月球的天空黑沉沉的,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没有水,没有生命,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这是一个多么神秘的世界啊!齐读第二段。
六、设置悬念,结束课堂。
人类翘首期盼登上月球来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可是当人类登上了月球却发现了更多的谜。
下节课我们将深入走近月球。
七、作业设计
1、摘录1、2段中优美的语句。
2、查找有关月球知识的资料。
八、板书设计
月球之谜
遐想
奇异荒凉
第二课时
一、只言片语,直奔主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感受了月球的美好和神秘,现在让我们继续揭开那神秘的面纱,去探索它更多的奥秘吧。
二、月球探秘,提问延伸。
1、导语: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形山,宇航员们对此感到十分好奇,他们把月球的尘土和岩石带回了地球作进一步的实验和研究,这些实验又让我们对月球产生了新的疑问。
让我们一起去了解科学家都做了些怎样的实验。
2、出示学习提示:
①自己小声读一读3、4、5、6段,读后完成实验报告。
②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个实验,在旁边写写想法和感受。
实验报告
3、全班交流。
预设如下:
(1)实验一:把细菌撒在从月球上带回来的尘土上,结果细菌一下子都死了。
a、假如你们就是参与实验的科学家,在做这个尘土实验的过程中,发现细菌一下子都死了,你有什么想法和感受呢?
b、这个实验结果真让人费解呀!你能用朗读来向大家汇报汇报这个有趣的实验吧!
c、月球上的尘土也可以杀菌吗?带着我们的好奇一起来读读这个有趣的实验吧!(齐读)(2)实验二:把玉米种在月球的尘土上,没有明显不同。
水藻放在月球尘土上,长得特别鲜嫩青绿。
a、你们做了这个植物的实验后,脑海里跳出了哪些疑问?(交流孩子提出的未解之谜)
b、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惊奇的发现介绍给大家?
(3)实验三:研究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
a、你们研究了从月球带回来的岩石后,又有什么想说的想做的呢?(交流)
b、齐读疑问:难道月球比地球的年龄还大?或者是月球的火山活动比地球还早?
4、资料拓展:关于这个神秘的月球,未解之谜还有很多很多(板书……),等着我们去探索研究。
(交流课后资料袋和学生查找到的有关月球知识。
)
5、练习巩固:学了课文,交流了课外资料,你还有哪些未解之谜?请写下来。
(即完成课堂作业本的练习5。
)
三、课堂小结,留有余味。
月球留给我们的谜还有很多很多,正是因为月球留给我们这么多未解之谜,才更加激发了人类探索它的欲望,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
四、课外延伸,作业设计。
阅读有关月球的科普知识,并制作一张月球之谜的小报,与同学分享。
五、板书设计
月球之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