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无脊椎动物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无脊椎动物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无脊椎动物复习题(参考答案)一.思考题部分1.如何理解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答:原生动物只有一个细胞组成,结构简单,但有由细胞质分化出的类似多细胞动物的器官,即细胞器,能执行运动、摄食等功能,具备了多细胞动物的生命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营养:能通过虫体表面从外界直接摄取营养;有的种类能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身体所需的营养物质。

呼吸:能通过虫体质膜扩散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排泄:体内代谢废物能通过质膜扩散到体外;有的种类能通过体内形成的伸缩泡排泄废物。

运动:能依靠身体上的鞭毛、纤毛或身体的变形来完成运动。

生殖:有的种类能进行二体分裂生殖、出芽生殖、多体分裂生殖或孢子生殖等进行无性生殖;有的种类能进行同配生殖、异配生殖或接合生殖等进行有性生殖。

对环境的适应性:许多种类在不利的环境条件下,能形成包囊,以此度过恶劣环境。

所以原生动物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2.为什么说海绵动物在动物演化史上是一个侧支?答: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在原肠期,其内外胚层发生了翻转现象,即外层细胞被包在里面,而内层细胞被转到外面。

根据生物发生率,这种胚层翻转反映了海绵动物的进化历史,所以这种现象说明了海绵动物与其他多细胞动物没有亲缘关系,是进化史上的一个侧支。

3.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如何理解它在动物进化中占有重要位置?答:腔肠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型分水螅型和水母型;有两个胚层及原始消化腔;仅有细胞和组织的分化,但尚未达到器官、系统的水平;网状神经系统。

由于海绵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只是一个侧支,是一个死胡同,而腔肠动物才是真正的双胚层动物,以后的其他后生动物都是经过这个阶段演化而来的。

因此腔肠动物在动物进化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4.为什么说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答:扁形动物从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身体两侧对称:使动物的运动由不定向变为定向。

(2)出现了中胚层: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为动物结构的复杂化提供了条件。

使动物分化出了器官系统(达到了器官、系统的水平),体壁由于有肌肉参与,形成了皮肤肌肉囊,增强了动物的运动能力。

(3)出现了梯式神经系统:神经系统趋于集中。

(4)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即原肾管,提高了排泄的效率。

(5)出现了生殖导管:即输卵管和输精管,增强了生殖能力。

由于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因此称扁形动物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次飞跃,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5.为什么说原腔动物不是严格的动物分类阶元?它主要包括哪几个动物类群?答:原腔动物是动物界较庞大和复杂的一个类群,它们形态各异,亲缘关系也不很密切,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具有一个充满体液的假体腔(初生体腔),所以原腔动物又称假体腔动物,可见,原腔动物并不是根据亲缘关系划分的分类阶元,只是为了讨论方便将它们归到一起。

原腔动物包括线虫动物、轮虫动物、腹毛动物、线形动物和棘头动物 5 个门。

6.为什么说环节动物的出现在动物演化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答:环节动物与线虫动物相比,从身体结构和生理功能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出现了真体腔,使消化道有了肌肉,增强了肠道的蠕动能力,提高了消化吸收效率,带动了其他器官和系统的进一步进化。

(2)具有了较完善的循环系统,提高了体内物质的运输能力。

(3)身体出现了分节现象,使身体的活动更加灵活。

(4)出现了后肾管排泄系统,提高了排泄效率。

(5)出现了专职的运动器官(疣足、刚毛),提高了运动能力。

(6)神经系统更加集中,演化成了索状神经系统。

环节动物出现的上述特征和变化为动物的进一步进化提供了重要基础,因此,环节动物的出现对动物的演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7.试述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软体动物与环节动物在演化上有何亲缘关系?根据是什么?答: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身体柔软,不分节,分头、足和内脏团三部分;体外常具贝壳;三胚层,两侧对称(腹足类为不对称),次生体腔极度退化,开放式循环系统(头足类为闭管式循环),水生种类鳃呼吸、陆生种类肺呼吸,以后肾管排泄。

软体动物具有一些与环节动物相同的特征,如次生体腔、后肾管、担轮幼虫等,因此认为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但在进化中,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分别向不同的方向发展。

环节动物向活动的方向发展,导致身体分节;软体动物向不活泼的方向发展,导致了保护性贝壳的形成。

8.腹足纲的不对称体制是怎样形成的?答: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演变来的。

从化石种类和个体发育证明:腹足类曾经是两侧对称的,长期爬行的结果,使足发达起来。

当遇到刺激时,原来低矮的贝壳不能把足和身体完全遮盖起来,为此贝壳逐渐增高。

但这样的体型增大了水流阻力,运动时难以维持平衡。

结果内脏团和贝壳逐渐向后倾斜。

这样虽克服了运动阻力,但体后外套腔的开口却被遮盖住了,使鳃不能正常呼吸,肛门排泄受阻,于是内脏团逐渐发生了180度扭转,这样就使得鳃和肛门转到了身体前端。

9.试述节肢动物在在地球上种类多、分布广的原因。

答:主要原因有:(1)有分节的附肢,对于运动能力的提高,扩大生存领域有很大的意义。

(2)有的类群(昆虫)有翅,有利于觅食、避敌、求偶和扩散。

(3)有几丁质外骨骼,能有效防止体内水分蒸发,保护身体免受侵害。

(4)繁殖量大,如昆虫的产卵量很大,即使大部分个体死亡,也能繁衍后代。

(5)有的类群(如昆虫)有高效的呼吸器官——气管,提高了呼吸效率。

(6)有变态现象。

扩大了生存和取食范围。

以上这些都是导致节肢动物种类多、分布广的主要原因。

10.棘皮动物门的主要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它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答:该门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成体的身体呈次生性辐射对称;表皮下有中胚层形成的内骨骼;有一套相对封闭的水管系统;没有专门循环系统,但有独特的血系统和围血系统;通过皮鳃完成呼吸和排泄;属于后口动物。

由于棘皮动物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的后口动物,本门动物与更高等的半索动物、脊索动物同属后口动物,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所以它是无脊椎动物中最高等的类群。

二.名词概念部分第一、第二章:基础部分物种:物种是具有相似形态的繁殖群体,占据一定空间,种内能自然交配,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种间存在生殖隔离,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断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亚种:如果一个物种群被长期分隔在不同地区生活,它们之间断绝了交流,并各自演变出了一些独特的形态特征。

这样就形成了亚种。

所以亚种是由于地理隔离造成的,同一地区不会出现两个亚种。

学名:按照动物命名法规,用拉丁或拉丁化的文字给物种命名的名字叫做学名。

双名法:动物命名法规定,每一物种必须有一个学名,学名由两个拉丁文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前一个为属名,后一个为种名。

属名第一个字母要大写。

三名法:亚种的命名用三名法,即属名+种名+亚种名。

sp.:物种的缩写。

sp. nov.:新种的缩写。

-idea:科名的后缀。

出芽生殖:低等多细胞动物(海绵、腔肠动物)的一种无性生殖方式,由亲体身上长出一个微小的原始体,即芽体,然后芽体脱离亲体,形成一个独立的新个体。

同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大小完全相同,仅在生理上有所区别,这种生殖方式仅存在于少数原生动物中。

异配生殖:两个亲体产生的配子,形态完全不同,在生理上有性别之分,以这样的配子结合生殖后代的方式称异配生殖。

结合生殖:某些原生动物(如草履虫)生殖时,亲体并不产生配子,只是两个身体相互接触,交换它们的部分遗传物质,然后分开,各自再以横裂方式进行无性繁殖。

孤雌生殖: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一个新的个体。

世代交替:指同一物种在生活史过程中,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交替进行的现象。

均黄卵:卵黄在卵细胞中均匀分布。

中黄卵:卵黄集中在卵细胞的中央。

端黄卵:卵黄集中在卵细胞的一端。

动物极:在端黄卵中,含卵黄较少的一端为动物极。

植物极:在端黄卵中,含卵黄较多的一端为植物极。

受精:指精子和卵子结合的过程。

体外受精:雄性和雌性分别将精子和卵子排出体外,精卵在体外结合称体外受精。

体内受精:雄性通过外生殖器将精子送入雌体内,精卵在雌体内结合称体内受精。

囊胚:受精卵经过分裂和发育,形成一个外面只有一层细胞包围的空球,称囊胚。

原肠胚:囊胚进一步发育,一端的细胞层内陷,形成内外两个胚层和原口,称原肠胚。

端细胞法:指动物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一种方式,即在胚孔的两侧、内外胚层交界处,各有一个细胞分列出很多细胞,形成索状伸入到内外胚层之间,形成中胚层。

中胚层之间裂开形成的空腔即为体腔。

原口动物:在低等的三胚层动物中,胚胎期的原口(配孔)保留了口的功能,而在身体的相对一端(肠的后端)发生了肛门,这样的动物称原口动物。

体腔囊法:指动物形成中胚层和体腔的一种方式,即在原肠背面的两侧,内胚层向外突出,形成两个体腔囊,体腔囊和内胚层脱离后,在内外胚层之间逐渐扩展而形成中胚层。

中胚层所包围的空腔即为体腔。

后口动物:后口动物以肠体腔法形成中胚层和真体腔,成体的口不是起源于原口(胚孔),而是由原口相反的一端形成的新口发育而来的。

变态发育:幼体从卵中孵化出来后,需经过一段幼虫期才能发育成成体。

幼体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与成体不同,需经过复杂的变态过程才能发育成成体,这样的发育方式称变态发育。

第三章:原生动物门细胞器:指原生动物细胞分化出的、可执行一定生理功能的各种构造。

伸缩泡:原生动物体内的一种细胞器,负责调解水分平衡,收集体内多余的水分和代谢废物。

包囊:原生动物受到不良刺激时,可分泌一层胶状物质,形成具有保护性的外壳,即包囊,以此度过不良环境。

储蓄泡:眼虫等原生动物细胞内的一种彭大的胞囊,负责接受伸缩泡排出的废物和多余水分。

赤潮:由原生动物引起的一种海水污染现象。

第四章海绵动物门侧生动物:特指海绵动物。

由于此类动物在进化上一个侧支,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缺乏亲缘关系,故称侧生动物。

多孔动物:即海绵动物,由于身体上有很多水孔,因此也称多孔动物。

领细胞:指海绵动物的内层细胞。

由于领细胞的游离端有一根鞭毛,在鞭毛的基部周围有一薄膜状的原生质领,故称领细胞。

中央腔:指海绵动物身体中央被内层领细胞包围的空腔。

胚层逆转:海绵动物的胚胎发育与其他多细胞动物不同,在原肠期,原肠胚的胚层发生了一个逆转,即外面的胚层转到里面,而里面的胚层转到了外面,这个现象称胚层逆转。

生物发生律:个体发生史是系统发展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第五章腔肠动物门后生动物:是相对原生动物而言一个概念,即除原生动物以外的其他动物的总称。

刺胞动物:腔肠动物体壁上有很多刺细胞,所以该类动物也称刺胞动物。

辐射对称:身体只有上下之分,没有前、后、左、右之分,身体自上而下能切出多个对称面。

消化循环腔:指腔肠动物身体的中央由内胚层细胞围成的空腔,此腔由于具有消化和循环的双重功能,故称消化循环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