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解读:诗词前四句从视觉角度写高原上疾风暴雪的情景,突出其气候之奇。
其中一个“卷”字,写出北风怒吼奔驰的巨大气势:一个“折”字,则写出了北风摧枯拉朽、狂暴肆虐的情态,一个“即”字,写出了诗人见到如此情景的时的惊异之情。
可诗人一时不能认同这“胡天八月”的气候,竟然以为雪花漫天,银装素裹的世界,是春回大地、满树梨花的天下,此是名句。
次六句写酷寒中的军营生活。
“瀚海”二句从帐内写到账外,仍紧扣“寒”来写。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花空留马行处。
”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主人看不见客人了,只看见串串马蹄的印迹,他迟迟不返,一定是在为客人担心。
以景传情,言尽意未绝。
考点梳理1、诗中描绘边塞风光,展示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景象的诗句是:,。
2、诗中运用画面色彩对比的手法,在冷色的基调上染上一层暖色,使冷色更冷的诗句是:3、与李白诗“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是:(以景传情,情景交融,笔端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诗句。
)4、诗人将春景比冬景,想象、造境俱称奇绝的诗句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或: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贴切动人的诗句。
)5、诗中作者笔触由帐外转入帐内,写雪天苦寒生活情景的诗句是:,。
6、运用互文修辞,从侧面烘托大雪寒威的诗句7、这首诗的主旨是,诗中中心景物是。
8、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各填2字)9、诗中能奠定全诗感情基调的诗句是10、“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11、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2、“雪上空留马行处”一句中“空留”有何深刻含义?13、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14、对下面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上句写风,下句写景。
写风时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雪时用一“即”字突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
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花喻雪,联想奇妙,给人的感觉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以此传出作者赏雪时的惊喜之情。
c.“潮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云”由帐外写到帐内,展示了边塞冰天雪地,阴云重重的景象。
d.“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冰不翻”这又是一幅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北风劲吹,红旗却冻得不能翻动,突出了天气的奇寒。
15、《过零丁洋》解读:“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一写自己靠明经而入仕,二写自己率兵勤王,但局势艰危;其中一为关系个人政治前途的大事,一为关系南宋王朝存亡的大事。
首联是先写个人后写国家,那么颔联就是先写国家后写个人。
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其爱国赤诚之心可见一斑。
颈联紧承前意,进一步加以渲染。
“惶恐滩”“零丁洋”两个地名,自然对仗,将诗人昨日的惶恐、眼下的零丁之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以上三联诗人将家国恨、哀怨情渲染到了极致,尾联诗人一笔宕开,为后人留下了一句千古名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
”这一句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考点梳理1、《过零丁洋》是(时代)爱国诗人在被俘获经过时所作。
2、辛苦遭逢起一经,。
3、,零丁洋里叹零丁。
4、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一文中用“舍生取义”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也体现了这种追求的诗句是5、《过零丁洋》中把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诗句是6、《过零丁洋》中表现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的千古名句是7、《过零丁洋》中运用表现宋朝国势危亡,个人身世坎坷的句子是联。
8、诗中的“惶恐”和“零丁”有双层含义,一层是,一层是。
9、“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请举一个中国历史上“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例子:。
10、对《过零丁洋》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从全诗看,诗人生活在南宋行将灭亡的时候。
b.作者参加了频繁的抗元斗争,作此诗时,诗人正率军抗元。
c.作者对国家山河破碎和自己身世浮沉感到无奈和无助。
d.诗中表达了诗人不惜以死报国的耿耿忠心。
16、《已亥杂诗》解读:“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怀着无边的离愁别绪,“我”辞别京师,骑马东去,要回到远在天涯的家乡。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我”虽打算辞官家居,但并非弃绝尘缘,“我”还想为社会尽点责任,句中“落红”实际上是诗人自况。
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社会、对生活的眷恋深情。
考点梳理1、《已亥杂诗》的作者是代著名家家。
2、浩荡离愁白日斜,。
3、《已亥杂诗》中以落花喻表明心志的名句是4、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范仲淹《岳阳楼记》“,后天之乐而乐”的政治报负;生命就是文天祥“,”的浩然正气;生命就是龚自珍笔下的“,”的奉献精神。
5、德高望重的李老师退休后仍然关心青年教师的成长,正如《已亥杂诗》中所说6、《已亥杂诗》第一句写诗人离别的忧伤,其中直接表现离愁深重的词语是。
7、《已亥杂诗》后两句表现作者虽辞家居,但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
句中“落红”实际上是。
诗人以含蓄隽永的笔调表达了自己对、对的眷恋深情。
8、对《已亥杂诗》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折,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与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18、《饮酒》解读:全诗可分为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从哲理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这四句诗刻画出作者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不像一般隐士标榜“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人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
原因何在?诗人直言“心远地自偏”。
正所谓心静,境自静。
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了这深刻的道理。
第五句以下为第二层,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诗人在东篱旁采摘盛开的菊花,无意中望见那郁郁葱葱的庐山,这时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适恬而动,面对这一自然和谐的景色,诗人不禁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考点梳理1、表现这首诗思想内容的一个词是。
2、解释加点的词结庐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相与..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叙写宁静闲适的田园生活乐趣,表现诗人归隐田园后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心境。
b.本诗在客观景物的描写中融合对人生哲理的领悟,情景理自然融合,意境深邃。
c.“心远地自偏”形象地道出这样一个道理:环境的偏僻幽静能使人恬淡舒适。
d.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来赋予特殊的意蕴。
例如菊花,具有超凡脱俗、高傲、纯洁的象征意义;而诗人“采菊”则表现诗人热爱自然的情趣。
4、本诗中的“飞鸟相马还”与《天净沙·秋思》中的“昏鸦”都写飞禽,诗人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9、《行路难》解读:本诗利用比兴的手法描写了人世间的坎坷,抒发了诗人的人生追求,表现了诗人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
李白被召入京,玄宗不过是常识他文学上的才华,李白“济苍生”“安社稷”的政治思想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终被“赐金放还”。
于是借乐府旧题《行路难》酣畅淋漓地抒发自己的茫然、悲愤以及仍然执著于理想的强烈自信。
诗起首欲抑先扬,极言宴席的华美。
“斗十千”“直万钱”,手法高度夸张。
李白却一反常态:“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透露出内心深沉的苦闷和迷惘,“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刻画出诗人既悲愤郁闷又竭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自我形象。
接着从“茫然”引出行路难。
冰塞黄河,雪满太行,两个比喻不仅将抽象的概念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因其带有浓厚的夸饰色彩使两句诗颇具豪情的气势。
然而追求理想的执著和强烈的信念使之不甘自弃,他的思绪一下子飞到遥远的上古,“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个典故运用十分灵活,一隐一仕,互为补充,以上四句用四个意象提示人生遭遇的变幻莫测、意象之间的跳跃,生动表现了诗人心情的变化,也造成结构上的跌宕起伏。
但诗人不可以永远停留在虚无缥渺的幻想之中,一旦回到现实,即刻从希望的高天跌入失望的深谷。
“行路难!行路难!”这感情迸发出的反复咏叹,显示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
“多歧路,今安在?”前途渺茫,莫在所从,心情万分沉重。
但积极用世毕竟是李白人生观的主导,“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是那么信心满怀,在他眼前仿佛已经出现了生命之舟正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的辉煌图景。
此诗以丰富雄奇的想象、高度夸张的手法、纵横开阖的气势、激情澎湃的语言,特别是豪迈乐观的感情基调,充分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色,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考点梳理1、金樽美酒斗十千,。
2、用比喻写诗人失意不得志、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的诗句是:3、用典表明自己虽遭权贵排挤,但总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一番事业的诗句4、诗中表明自己的理想总有一天能实现的诗句是:(也用于困境中激励自己的执着追求理想的诗句。
)5、这是一首,属。
作者,号,代大诗人。
6、《行路难》原为民间歌谣,后采入乐府。
李白用这个古乐府为题,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但风格是的。
7、“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突出了诗人的什么精神?答:8、“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分别引用了哪两个典故,诗人引用这两个典故的用意是什么?答: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在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答:10、①②句极力描绘盛宴的高贵来反衬,诗人内心的;③④句而连用、、、、四个动词表达了这种情感。
11、“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比喻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心情?答:12、对《行路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斗十千”、“直万钱”是夸张手法,极言宴度的华美,欲抑先扬。
b.“停”、“投”、“拔”、“顾”四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诗人既想愤郁闷,又尽力从苦闷中挣扎出来的形象。
c.“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运用对偶的修辞,是实写,照应诗歌“行路难”。
d.“行路难”反复咏叹,语气急促,显示诗人内心的急切不安。
“多歧路,今安在”,显示出诗人前途渺茫,心情深重。
2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解读:“安史之乱”,颠沛流离的杜甫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搭了几间茅屋遮身度日。
然而茅屋难抵狂风大雨的袭击,草被风吹走、屋漏难以入睡,因有此作。
第一段写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情景。
号、卷、飞、洒、挂罥、飘转,一系列动词突出风大、害大,也隐隐看到了诗人愁苦、无奈的神情。
第二段写茅草被顽童抱去和诗人的叹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