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马克思主义研究62002年第3期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思想孙晶=内容提要>本文认为,马克思关于国家的论述与列宁的关于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理论对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
继承这些经典作家的思想遗产,葛兰西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领导权思想可以说是原创性的:第一,他把这个概念从适用于无产阶级扩展到也适用于资产阶级,以至于使它成为一般阶级斗争的一个特征;第二,他把文化、道德、知识因素也放入到这个概念中,把无产阶级的道德和知识作为领导权的核心,认为文化领导权是夺取政权和执掌政权的前提。
=关键词>文化领导权国家统治强制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有相当一部分是在对庸俗经济决定论的批判中阐述其对意识形态和经济基础关系看法的,并由此论述了上层建筑、意识形态在社会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
应当指出的是,葛兰西虽然可以说是一个上层建筑理论家,但也仍坚持传统的马克思关于经济基础具有决定作用的观点,认为经济基础对在决定形成什么样的意识形式方面是有决定作用的,而上层建筑中的国家,则被当作政治社会的思想、独裁或其他政治高压的工具,它被用于控制大众社会去服从既定的经济与生产模式。
不同的历史集团不断/形塑0着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两个领域的相互作用)))这依靠于他们在形成联盟与分解有凝聚力的思想体系的强度,这样,就可能或不可能产生一个文化领导权的影响。
葛兰西是从国家、市民社会、文化)意识形态角度展开对文化领导权论述的,但葛兰西的这些思想并非是建立于空中楼阁之上的,其理论形成有多种思想渊源。
除意大利的知识传统(如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学说、拉布里奥拉的实践哲学、克罗齐的文化)历史哲学理论)和卢卡奇的著作对文化领导权理论的形成有所影响外,马克思、列宁的一些理论可以说是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直接来源。
当然,文化领导权从来不是马克思等经典作家的主要概念,但马克思的国家与阶级意识理论,列宁的领导权思想,又确实与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马克思的渊源马克思强调国家的镇压性质,他认为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进行压迫与统治的机器,国家政权随着资本与劳动以及阶级对立的发展,越来越具有资本压迫劳动的全国政权的性质,它/变成了为进行社会奴役而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变成了阶级专制的机器。
0(马克思:5法兰西内战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3页)除了国家的统治性质以外,马克思也认为国家具有社会公共权力的性质,它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公众利益的托付机关,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种社会权力却被资本家以私人利益的本质的共同阶级利益的提升,将这种社会权力转化为政治权力与国家权力。
因此,只要国家还是某个阶级的机关,它的公共权力性就仍然是从属于这个阶级的阶级利益的,它是统治阶级统治的工具。
一些西方学者以及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片面夸大了国家的强制性与统治性,而把葛兰西对文化领导权中/服从0和/同意0的强调看作是对马克思的一次革新与创举。
(Hoffman.Joan, The Grascian c hallenge,Oxford:Basil Blackwell Pub.1984,p.1-5.)他们认为,关于马克思的国家理论研究可以归结为三种:第一,工具论,就是把国家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否认国家的独立性;第二,简化论或还原论,这种观点把国家的本质归结为上层建筑中的政权组织,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这样国家在社会生活中是被经济基础所限定的,甚至也可以还原为经济基础;第三,暴力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可避免,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必将激化,从而革命就会自上而下的发生,无产阶级专政的新型国家终会由暴力革命之途得以确立。
这三种论调尽管角度有所不同,但事实上无论是把国家作为工具,作为上层建筑或作为暴力革命建立的机关,他们都一致认为:马克思缺乏关于民主国家的理论,马克思关于国家的理论不能解释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依靠的并不是在经济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强制统治,而是其统治也得到了大多数人民的/同意与支持0这种事实。
这样,这些持/国家强制论0的学者就都同时转向葛兰西的国家理论,他们认为,正是在这一点上,葛兰西填补了马克思的空白。
正如法国作家布西-格鲁斯曼所言:/在反对所有以简略的手法(国家是统治阶级主体手中公平的镇压工具)来说明国家这一概念的时候,葛兰西是以市民社会的生产关系来考察国家的角色和国家的出现0。
(波寇克著:5文化霸权6,1台湾2田心喻译,台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版,第30页)这些国外学者觉得,正是葛兰西,提出了知识和道德的领导权,用以反对国家的独裁与专制;他把国家完全看作是复杂的实践理论的活动,统治阶级利用国家,不仅使其统治合理化和能够维持他们的统治,而且想方设法赢得被他们所统治的人的积极同意。
但马克思是否真的就是以国家的强制性而取消了其代表公共利益、取得公众同意方面的公共权力的特征吗?葛兰西真的就是在此一点上与马克思发生断裂了吗?让我们试着分析几篇马克思的文章。
马克思早期关于国家的思想受赫拉克里特、亚里士多德、霍布斯、费希特第人的影响较深,尤其是黑格尔的国家观念。
在马克思的早期作品里,他还是把国家视作一个可以使法律、道德、政治自由得以实现的机构的,而对国家原则的承认也是以他对自我及人性的理性原则的承认为基础的。
马克思认为,国家以/社会契约0的形式,用集体力量来防范敌人,保护公民财富不被侵占。
这里,集体力量是一种强制力量,但明显地,这是一般人的/共同意志0所委托与同意的强制,后来,马克思关于/理性国家0的思想有了转变,在5莱茵报6时期的一些文章里,马克思对官方关于书报检查令、林木盗窃法等这些侵蚀理性国家共同利益基础的做法展开了论战。
他提出抗议道,政府仅是国家的一部分,但它在反对农民砍伐林木的立法问题上滥用了国家权力,它还把国家的结构堕落成林场主的工具)))因为它不与国家的道德与理智发生任何关系,就想用非政治的方式来处理物质利益问题。
也许马克思正是在这些文章中表明,他已不仅把国家视为人民普遍共同利益的表达,而且还有了把国家作为政治强制工具的思想。
马克思在53黑格尔法哲学批判4导言6这篇文章里,对政治的看法发生了重大的转换,这时,/政治0这个术语明显有了贬义。
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对代表人民共同利益的国家与政治国家的混淆,指出现代国家的本质特征就是政治国家,它因其预设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对抗而使人不能接受。
私有利益在政治国家中居于统治地位,警察、司法、行政不是代表市民社会本身公共利益的部门,而成了政治国家中反对与管理市民社会的部门。
因此,马克思认为,这种政治国家的统治不是一种真正的民主的统治,它是一个虚幻的神学观念,一个抽象的形式,它存在于宗教的领域,是民主生活的宗教,而不是/真正民主的国家0。
在5论犹太人问题6中,马克思进一步认为,现在所有的国家都是神学观念,民主国家尤其如此,因此不必再谈论能避免/政治国家0宗教性格的/真正民主0。
另外,既然宗教存在只能在国家本身中找到源泉,既然神学的特征只有在政治国家完全发展了的形式中才能被揭露,因此,也不必再区分/真正国家0和/政治国家0了,一切国家都是抽象的观念形式。
这样,马克思在这篇文章里的/真实国家0概念已被/真实的政治社会0概念所标示。
马克思说,市民社会的政治特征已被消除了,民主国家完善了一般与特殊分裂的过程,以至于国家成了抽象的虚幻的人民代表,而这个过程正是伴随着市民社会利己主义的增长实现的。
市民社会中的人是政治国家的基础与前提条件。
虽然在理论上,政治权力高于金钱的权力,而事实上,政治已成为金钱权力的奴仆。
以上几篇文章的分析表明,相比早期的/普遍理性与利益0的国家观念,马克思后来的确扩展了国家研究的视角,当然,马克思虽然偏重于国家的政治社会特征的分析,有把国家等同于政治社会的倾向,但/理性国家0的观念只是被他融进对国家的工具特征的分析中,而并不是完全取消了;至于那些来自市民社会对理性国家的同意的特征,也同样融进了统治阶级的统治中。
马克思认为,这就是理论上矛盾而真实中存在的/国家0的现实。
指出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看到,正是在葛兰西那里,他又把马克思关于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不分的特征明确分开了。
葛兰西认为完整的国家(广义的国家)不等于政治社会,而是政治社会和市民社会的集合。
这样,葛兰西同时也就把/统治0(或强制)与/同意0明确区分开了,这也许是马克思所没有预料到的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存在的事实才致使葛兰西坚持国家的这种划分。
至于狭义的国家概念,葛兰西和马克思是持同样的立场的,他认为,狭义的国家,国家同政府、国家的专政职能、以及政府的强制职能和经济职能都是同一的,国家就是政治社会与专政,就是统治阶级以其官僚机构进行统治的暴力工具。
当然,即使葛兰西的狭义国家概念,也和马克思一样,并没有因为强制统治的特点完全取消市民社会人民同意的一面。
下面再让我们从市民社会的角度讨论一下葛兰西与马克思的异同。
马克思和葛兰西同样继承了17)18世纪英法思想家(主要是洛克)与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他们同时也都对其进行了不同路径的改造与扩展。
我们知道,较之洛克及18世纪法国思想家的市民社会先于国家与外于国家架构,黑格尔则相反,他认为,国家是市民社会的原则与基础,国家应当支配市民社会。
黑格尔强调市民社会是伦理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是一种/各个成员作为独立的单个人的联合0,是/为了达到他们的个别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外在组织0(黑格尔:5法哲学原理6,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74页);它处于家庭与国家之间的地带,是一个同时与自然社会(家庭)和政治社会(国家)相对的概念。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由三个部分组成:需求的体系)))市场经济、多元的体系)))自愿组织(同业公会)、司法的体系)))警察和司法机构。
马克思从生产与交往的角度谈市民社会,认为/市民社会0不是精神发展的一个阶段,而是受生产力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社会交往组织和物质生活关系的总和,它是全部政治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基础。
这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国家不是市民社会的基础,而是应该到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解释的市民社会中去理解国家,市民社会是经济基础领域里的东西。
葛兰西承认他的市民社会观念来自黑格尔,但他把市民社会划为意识形态的上层建筑领域,是完整国家中的一部分,并且是一个创造与传播思想的组织与技术手段)))这一点使他与马克思把市民社会做为经济关系的结构的理论相区别。
葛兰西不满意于庸俗的马克思主义者把社会的经济和物质生产过程看作决定社会生活所有方面这种决定论与化约论的观点,他把上层建筑分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两个部分,而且这两个部分也是相互渗透的。
他说:/国家,当它想行使与颁布不受欢迎或满足于公共意见的行动或政策时,它需要组织与集中市民社会中的某些组织与要素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