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法医学

法医学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法医学的概论一概念法医学:是应用法医学与其他自然科学的理论与技术,研究并解决司法实践中有关医学问题的一门医学科学。

二法医学与医学三法医学的分科1 法医病理学2 法医临床学3 法医物证学4 法医病理学5 法医读物分析6 法医精神病学第二节法医学的任务与学习目的一法医学的任务法医学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哦法医学检验、鉴定,揭露犯罪、证实无辜、澄清性质、调解纠纷。

1 为揭露犯罪事实真相提供科学依据2 为正确处理民事纠纷提供科学依据3 为卫生行政机关处理医疗纠纷提供科学依据4为处理重大事故提供科学依据5 为卫生防疫部门处理传染病职业中毒提供证据6 对立法提供建设性意见二医学生学习法医学的目的1 担任鉴定人2 作为证人3 揭露犯罪4 警惕医疗事故的发生5 丰富医学知识第三节法医学工作的内容法医学是通过勘察现场、诊查活人、解剖尸体、检验物证、审查书证等,为揭露案件真相提供事实依据。

一现场勘查1 现场:凡发现尸体的场所或遗留犯罪痕迹的出事地点,称为现场。

第一现场、第二现场、第三现场2 现场勘查:为了揭露犯罪分子,提供犯罪事实,在线场所进行的一系列侦查行为,称为现场勘查。

二尸体解剖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应进行法医解剖:1.涉及刑事案件,必须经过尸体解剖始能判明死因的试题和无名尸体需要查明死因及性质者;2.急死或突然死亡,有他杀或自杀嫌疑者;3.因工、农业中毒或烈性传染病涉及法律问题的尸体。

尸体解剖的目的:1.确定死亡原因2.判定致死方式3.推断死亡时间4.推断致伤物体5.个人识别三.活体检查活体检查的内容包括:1.损伤鉴定2.劳动能力的鉴定3.疾病检查4.性问题检验5.精神鉴定6.亲权鉴定7.诈病、造作伤、造作病的检查8.酩酊检查9.医疗检查10.虐待鉴定11.注射针痕检查12.检查人身的性别、年龄、血型及生理、病理特征,进行个人识别。

四.物证检验物证:是犯罪行动时遗留的可以作为证据的各种物品和痕迹,据此可以推断所犯的罪行和犯罪人。

包括:1.法医物证学检验2.毒物化验3.刑事技术检五.书证审查凡书面内容对于案件具有证明意义的资料称为书证。

第四节法医学鉴定一.鉴定与鉴定人鉴定:政法机关为了查明案情,解决案件中的某些专门性问题,要求一句专门的知识与技术提出科学证明、认定或判定,称为鉴定。

鉴定人:被政法机关指派进行鉴定的专门人员或专家,称为鉴定人。

补充鉴定、重新鉴定二.法医鉴定书鉴定书的内容大致包括以下各项:1.引言 2. 案情3.检验 4. 说明5.鉴定结论6. 结尾第五节法医学史一.中国法医学史二.外国法医学史第二章死亡与尸体现象第一节死亡一死亡死亡:维持个体生命存在的一切活动的停止。

死亡器官:对维持生命不可缺少的器官的称为生命器官,它们的相对重要性是由其活动完全停止后发生躯体性死亡的速度确定的。

在死亡过程中,根据脑、心、肺功能停止的先后,又可分为心性死亡、肺性死亡和脑性死亡。

1 心性死亡:在死亡过程中,心跳停止先于呼吸停止和脑功能完全停止者称为心性死亡。

主要由心脏原发性病变、功能障碍或损伤所致,包括心外膜、心肌、心内膜、冠状动脉、心传导系统的各种病变以及心律失常和心脏损伤等。

2 肺性死亡:又称呼吸死亡,是指呼吸停止先于心跳停止的死亡。

仅指外呼吸功能停止先于心跳停止而言,并不包括内呼吸。

呼吸性死亡可以发生于各种机械性窒息、肺部病变、气胸、胸腔积液、呼吸机麻痹等。

呼吸性死亡的共同表现是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和酸碱平衡失调三个方面。

呼吸性死亡的共同征象之一是全身紫绀。

3 脑性死亡:是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完全地、不可逆转地停止。

此时,不论心跳,呼吸和脊髓功能是否存在,即可宣告死亡。

1’脑死亡的原因:脑组织的严重损伤、出血、炎症、肿瘤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脑水肿、脑压迫或脑疝形成等,也可继发与心脏或肺功能的先行障碍和停止。

2’脑死亡的病理变化:呼吸机脑:用以描述病人处于依靠呼吸机维持心跳和呼吸这种临床状态时脑的动态病理变化。

大脑慢性缺血性病变、血管阻塞、其他皮质病变、水肿、脑干变形、压迫等。

3’脑死亡的诊断标准:深度昏迷、颅神经反射消失无自动呼吸出现平波或等电位脑电图脑循环停止4’诊断脑死亡的几种检验方法:阿托品实验变温实验脑电图脑超生图脑血管造影等5’脑死亡与维持植物状态6’关于脑死亡的法律二死亡的过程1 濒死期:从死亡过程开始到临床死亡之前,称濒死期。

此期机体各系统的技能发生严重障碍,中枢神经系统脑干以上部位处于深度抑制状态。

2 临床死亡期:当呼吸、心跳停止后即进入临床死亡,又称机体死亡或个体死亡3 生物学死亡期:是全身各种组织、细胞的死亡,故又称细胞性死亡。

超生反应:进入生物学死亡阶段,人体作为整个机体虽以死亡,但构成人体的细胞、组织和某些器官仍保持一定的生活机能,对刺激还能发生一定反应,称为超生反应。

死亡征象:人体刚死后所出现的征象,称为死亡征象。

包括:心跳停止自动呼吸停止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其他各种反射也消失肌肉松弛皮肤苍白体温冷却皮肤黏膜干燥尸斑出现尸僵出现三假死假死:人体的生命功能(如心跳、呼吸等)处于极度微弱的状态,从表面看似乎已经死亡,但如积极救治,能暂时地或长期地复苏,这种状态称为假死。

假死可见于:电击、各种机械性窒息、某种中毒、颅脑损伤、日射病、产后大出血、缺氧、尿毒症等。

检查:眼底检查线扎指头荧光色素钠试验瞳孔变形试验x线透视心电图测试检查微弱呼吸的方法四死因分析1 死因:凡致命性的疾病或损伤即为死因。

死因应该是一种具体的疾病或外伤,疾病的症状(如心功能不全部)不能作为死因。

通常将死因分为下列死因:暴力死:均为非自然死自然死:又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死亡2死亡机理:为疾病或暴力所引起的与生命活动不相适应的生理、生化方面的紊乱,是致死地生理、生化过程。

3死亡方式:是指暴力死如何得以实现,即由他人施加或由自己施暴力,或因某种偶然事件造成。

故暴力死的死亡方式分为他杀、自杀及意外三种死亡证明书中死亡方式栏内分为五项:他杀、自杀、意外、方式不明、自然死4死因分析的实施:1’主要原因:是指引起死亡的原发性疾病、外伤、化学中毒、窒息等。

在疾病致死的病例中,其主要死因应该和主要疾病是一致的。

2’直接死因:是主要死因的致命性并发症,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

通常有感染、出血、栓塞、中毒等3’死亡的诱因:身体原有签潜在性病变,因某种诱因导致潜在病变恶化而死。

这种诱因即为死亡的诱因。

常见的诱因:情绪激动、剧烈体力劳动等4’辅助死因:是主要死因以外的疾病、病变、中毒、窒息或外伤,在死亡过程中仅起到辅助作用。

5’合并死因:两种原因同在一案例中起到死因的作用,可称合并死因。

5死因分析中的几种可能性:疾病致死损伤致死显著地器质性病变和机械性损伤并存,常发生死因竞争(因损伤致死因疾病致死外伤激发疾病恶化外伤合并严重病变外伤是主要死因合并死因)尸检时即发现明显疾病,又发现有毒物、药物中毒可疑,此时的死因诊断应根据毒物或药物在体内的含量而定尸检无明显病变发现,经毒物分析、微生物学检查,排除中毒、外伤、窒息等原因后,结合猝死特点可以考虑猝死可能第二节尸体现象尸体现象:人死后在尸体上出现的一系列化学性、物理性和生物学性的改变,称尸体现象。

尸体现象可分为早期尸体现象和晚期尸体现象早期尸体现象包括肌肉松弛、皮革样化、角膜混浊、尸冷、尸斑、尸僵、尸体痉挛、自溶等。

晚期尸体现象包括毁坏型和保存型两类。

毁坏型的尸体现象指腐败、浸软和白骨化;晚期型的尸体现象指木乃伊、尸蜡、泥炭鞣尸等。

一早期尸体现象:指在死后24小时以内尸体上出现的改变。

早期尸体现象的法医学意义:确证死亡提示尸体曾否被移动可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依据反应死亡当时躯体的位置和状态提示死亡原因1肌肉松弛:死亡发生后,尸体肌肉张力消失,称为肌肉松弛法医学意义:根据尸体上的压痕可判断尸体是否被翻转或移动,并提示死亡当时尸体所处的部位2 皮革样化:水分从尸体的表层脱落区及口唇、阴囊、大小阴唇等皮肤较薄部位迅速蒸发,形成蜡黄色、黄褐色或深褐色的硬斑,称皮革样化;形成的硬斑称皮革样斑法医学意义:皮革样斑可保存擦伤形态,尸体上多种暴力痕迹皆可因发生皮革样化二较好地保存下来3 角膜混浊:角膜透明度减低,直至完全不透明,称为角膜混浊法医学意义:角膜混浊可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参考4 尸冷:死亡后,尸体仍不断的继续散热,使尸温逐渐下降至与环境温度一致或低于环境温度,称为尸冷影响尸冷的发展因素:周围环境衣着个体差异死因法医学意义:可作为推断死亡时间的重要依据之一5尸斑:尸体血液依靠自身的重力,流向尸体低下部,坠积于未受压迫部位的血管中,从而在皮肤上显现出边缘不清、红色或暗红色的斑块,称为尸斑尸斑的分布:主要分布于尸体低下未受压迫尸斑的发展过程:分三期坠积期:死亡后8—12小时以内的尸斑。

指压褪色,切开尸斑部位的皮肤及皮下组织,可见血从断端流出;在死后5—6小时内翻转尸体,已形成的尸斑可消失扩散期:死後12—24小時的尸斑。

指壓ya尸斑不再消失,僅jin顏色可有減退,切開尸斑部位的皮膚fu及皮下組織zhi,血管斷端有血緩緩流出,組織染成紅色而用紗布抹不去;翻轉zhuan屍體(shiti),原形成的尸斑不再消失浸潤期:死後24小時以後的尸斑,尸斑固定,無論直接壓迫屍體或翻轉屍體位置,尸斑不再消失,新的尸斑也不出現。

切開尸斑部位的皮膚fu及皮下組織,切面呈暗紫色或紫紅色,無血液自血管滴出尸斑的顏色:通常為暗紅色一氧化碳中毒死亡者尸斑呈櫻紅色,氰化物中毒尸斑呈鮮紅色,凍死者呈鮮紅色,亞硝酸鈉中毒者尸斑呈灰褐色影響尸斑發展的因素尸斑與皮下出血的區別:內臟血液墜積:法醫學意義:尸斑是較早出現的死亡確證根據尸斑的發展,可以估計死亡時間根據尸斑的顏色和程度可作為分析死因的參考根據尸斑的位置可以推測死亡時的體位及屍體位置在死後有無變動等6 尸僵:屍體各肌群發生僵硬而使關節固定,稱尸僵影響尸僵形成的因素:個體因素、死亡原因、環境溫度尸僵形成的時間:一般在死後1—2小時出現,6—8小時擴展至全身,12—16小時發展至高峰。

成人屍體,尸僵通常在死後24小時開始緩解,3—4日完全消失在死後4—6小時內,人為地將已形成的尸僵破壞,尸僵不久仍可重新發生,但強度較原尸僵為弱。

這種現象稱之為再僵直尸僵形成的順序:可分為上行型和下行型兩種心肌和平滑肌尸僵尸僵形成的機理:乳酸學說、三磷酸腺苷學說、神經學說法醫學意義:確證死亡根據尸僵發生的情況和程度,推測死後經過時間根據尸僵固定下來的屍體姿勢,幫助分析死亡時的有關情況7 屍體痙攣luan:死前有劇烈的肌肉運動或神經處於高度興奮狀態,死後肌肉未經鬆弛階段、立即發生僵直,稱為屍體痙攣法醫學意義:屍體痙攣能固定死者臨死時的動作、體位和姿態,因此,對判斷或推測他殺或自殺,有時極有價值8 自溶:屍體細胞組織受本身固有水解酶的作用而發生細胞結構的變化,稱為自溶自溶的機理:死後,細胞屏障保護機能消失,胞漿內的溶酶體破裂,釋放出各種水解酶,使蛋白質、核酸、糖蛋白等發生水解,引起細胞形態的崩解,即為自溶影響自溶的因素:溫度、死亡過程、器官組織細胞的差異自溶的形態變化:自溶的器官質地變軟,切面結構不清,細胞染色異常各種器官的自溶法醫學意義:根據自溶發展的情況可推斷死亡時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