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案激趣导入: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
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一年四季都有许多美景,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呢?北国的寒冬多是朔风怒号、冰封雪飘;江南的冬天温柔可人,那么地处中原的济南呢?它有一番怎样别致的性格呢?素有“家家泉水,户户垂柳”之美誉的济南,真可谓“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漫步垂柳掩映的小径,柳丝拂面,空气清新,近看湖水碧波荡漾、荷叶田田,远眺青山起伏、连绵不断,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
老舍在《济南的秋天》里曾这样说过:“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见证老舍先生的评判。
一、重点1. 体会济南的冬天与老舍情感的紧密结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与主要内容。
3. 欣赏并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和语言特色。
二、难点领会课文在景物描写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写景抒情散文的自读能力。
1一、整体感知1. 背景简介关于作者作者老舍生卒年1899—1966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民族满族籍贯北京社会地位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代表作戏剧:《茶馆》《龙须沟》;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
关于背景:老舍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他称为“第二故乡”。
据老舍夫人胡絜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本文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济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发表在《齐大月刊》第一卷第六期(1931年4月出版)。
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
2. 课文概览2二、重点研读(一)感受总体风貌1.济南冬天的独具一格的风貌是什么?明确:济南冬天的“温晴”。
2. 课文是从什么角度,用什么手法来表现这一特点的?明确:写“温晴”是从自身感受的角度来写的,采用“曲折行文”的对比方式。
北平、伦敦、济南是老舍生活之舟的三个主要停靠站,因此,他拥有评判对比的资格。
通过和北平冬天多风、伦敦多雾、热带日光的毒和响亮(根据语境应是指“晴朗得刺眼”)作对比,写济南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的“奇迹”“怪事”,突出它独有的“温晴”美景,赞赏它是个“宝地”。
画面中“寒”与“暖”、“暗”与“明”、“热”与“温”的色调烘托出济南冬令时节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形象。
在结构上是全文的总起,为下文具体描述作铺垫。
33. 围绕济南冬天的主要特点,老舍先生采用中国山水画“以大观小”的构图取景方法,请分析作者是以哪些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展示济南的冬天的。
请你用小标题的形式试着加以概括。
明确:紧扣济南的冬天“温晴”这一显著特点,作者具体描述了冬天的山景和水色。
其中2、3、4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先用拟人化的笔法烘托出一个“暖和安适”的“理想境界”,给人以济南冬天的总体感觉,然后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
第5段文字写冬天的水色,先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明,又拓展想象,将天光、水色融为一体,描绘泉城鲜亮明丽的色彩,充满赞美之情。
小标题:⑴小山摇篮图⑵雪霁初晴图⑶空灵水晶图(二)细品精要段落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思考:济南的雪一点也没抹杀暖冬的光彩,反而使冬天的“温晴”越发显露了出来,这是为什么?请归纳本文写景的特点。
4明确:1. 写景角度:作者依山写景,通过描写雪光、雪色、雪态,描画出了小山的秀美。
2. 写景顺序:写山景依山上、山尖、山坡到山腰的空间顺序,有层次地把各个细部雪的光、色、态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
3. 色彩映衬:画面色彩的鲜明悦目来自映衬的妙笔:矮松的青黑映衬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4. 动静结合:“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
5. 巧用修辞:“看护妇”是对雪后矮松秀美形态的比喻,借矮松写出雪的形态。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是雪色和草色相间的美景引人产生的联想。
“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用拟人手法描绘了雪色娇美的情态。
(三)咀嚼传神语言51. 亲切自然,如话家常。
⑴“请闭上眼睛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看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循循善诱,一点没有强加于人的语势。
⑵“真的,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
”这是流露真情,唯恐读者不信的口气。
⑶“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以情动人,令人如同身临其境。
⑷“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由于对济南,对娇媚得似乎弱不胜衣的小山充满着热爱,这里简直是用一种祈求的口吻。
⑸“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又是思索,又是猜测,又是同读者的商讨。
⑹“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最后步入俊秀深邃的意境,也没有忘记忠实的读者。
62. 妙用修辞,传达情韵。
辨析修辞手法,采用“替换法”即通过与改为一般表述的语句进行比较,看表达效果的不同。
第一组:甲: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乙:这一圈小山围着济南,使济南在冬天也特别暖和。
明确:甲句中把老城四周的小山新巧地比作“小摇篮”,写出山景的小巧秀丽,又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显出感人的脉脉温情。
躺在摇篮里承受母亲体贴入微的抚爱,那当然是最暖和不过的了,而况山们还“低声地”哼着摇篮曲,秀美的睡态再现了这个“理想境界”的温暖、舒适的特点。
而乙句的直白叙述则传达不出寄寓的赞美深情。
第二组:甲: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乙:快日落时,阳光斜射在山腰上,薄雪露出点粉色。
明确:甲句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突出了雪色的娇美和小山的秀丽,情态可掬,粉色羞容以微黄斜阳相映衬,色彩鲜艳悦目。
比拟把本来没有生命的、静止的东西写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
而乙句则少了那份美感。
7第三组:甲: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乙:天儿越晴,水藻越绿,水也不结冰,垂柳的长枝倒映在水中。
明确:人格化的水藻、水和垂柳楚楚可爱。
用“不忍得”写水不仅有生命的质感,而且还有一副和善心肠,为了水藻的绿,为了垂柳的倒影,仍然充满着春意。
虽没直接写天气暖和,却让人感受到了温暖,传神之妙是乙句用一“倒映”所不及的。
3.遣词造句,恰切精当。
⑴“济南的冬天是没有风声的。
”去掉“声”字可以吗?为什么?明确:不可以。
“没有风声”并不是没有风,济南的冬天只是没有那种令人战栗的呼啸的北风而已,如果去掉“声”就说成了“没有风”,那是不切合实际情况的。
⑵“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这里为什么用“卧”字?和文章什么地方相呼应?明确:用“卧”字传神地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表达了一种安适平静的气氛,与文章基调相协调,有一字传神之效。
和前文“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相呼应。
8三、对比阅读《济南的冬天》在写法上与朱自清先生的《春》有哪些相同的地方?你更喜欢哪一篇?说出理由。
明确:两篇散文都通过几幅具体生动的画面来表现特征。
《春》一文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画面,体现了春的“新、美、力”的特点。
而《济南的冬天》同样运用比喻、拟人手法,描绘了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雪后的小山、澄清的水等画面,表现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小结:本文是一篇景美、情美、语言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文章紧紧围绕“温晴”这一特点,描绘济南的山、水、天,呈现给读者一幅山清水秀的动人冬景,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山水的思想感情。
一、考点链接——如何应对仿句题1. 什么是仿句题?仿句是考查语言运用常见的一种命题方式。
顾名思义,它是根据所给语句,“依葫芦画瓢”,调动已有的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进行语言组合,写出符合要求的句子或语段。
92. 如何应对仿句题?此类题型属半开放型,既有严格的限制,又有广泛的自由。
在形式上,仿写句必须与例句一致(包括结构、字数、标点),与原句构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内容上,上下连贯,语意衔接;在构思上,可以驰骋想象,任意东西,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任你选材。
要想从容作答,还需特别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仔细阅读例句,把握例句的结构形式、句式特点以及所用修辞手法。
第二,捕捉例句所给的隐含信息,弄清题意,并由此思路展开仿写。
第三,展开合理的想象,让仿写句与例句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样就达到了既形似,又意谐的效果。
第四,注意锤炼语句,尽量与例句达到和谐、照应,让读者读起来一气贯成,不留任何痕迹和阻碍,同时还要注意句子内部的前后照应。
但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平时多积累,多练笔,语言组织和运用能力提高了,才能使仿写从单纯的形似过渡到既形似又意谐,从而达到妙笔生花的境界。
二、典例精讲仿照例句的句式和修辞方法,仍以“她”开头补写两个句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履款款而行。
她携着神奇的小花篮,把五彩的鲜花撒向山坡,撒向田野;她,,;10她,,。
答案:示例:她伴着淅沥的小雨点,把美丽的故事讲给鱼儿,讲给青蛙;她跟着山间的小溪流,把婉转的歌儿唱给青山,唱给牧童;她带着归来的小燕子,把春天的喜讯传遍山村,传遍农家。
解析:从形式上说,我们仿写的句子,必须要用上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要跟例句保持一致,合起来构成一个整齐的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