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微课的优化设计
发表时间:2017-08-04T14:14:28.487Z 来源:《高等教育》2016年10月作者:黄洪章
[导读] 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重点探讨微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广东省龙川县第一中学黄洪章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历史教学案例,重点探讨微课在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微课;教学设计;优化
微信,微博,微课,微时代,是时下热门。
“微课”之定义虽仍有争议,但是并影响实际中的微课教学。
胡铁生老师说:“微课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教师针对某个学科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情景化、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视频网络课程[1]。
”以此定义,微课其实就是老师利用信息化技术和数字化手段将课程重新设计开发的一种教学记录。
那么,如何设计微课?如何做到微课设计的优化?本文就以《阳明心学》为例,重点探讨在对微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把握的策略要点,同时谈点个人的认识与反思。
一、微课教学的选题
以微见大,微可足道。
选题是设计微课的第一步。
一节微课能否设计得好、教学效果佳,知识点的选择和分析处理非常重要。
如若选题不当,如选题太大,或是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又或是选取显性知识等,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学不到什么实质性内容,也会耗费教师精力,做了无用功。
因此,在进行微课的选题时,要对高中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要选择符合教学的需要、学生的需要教材中的重点内容,要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处理,使它们更符合教学的认知规律,学习起来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阳明心学”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Ⅲ第4课《宋明理学》中的部分内容。
本篇课文原来包括“儒学的危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三个课题,其中尤以“阳明心学”哲理性强,思维含量极高,难以弄懂,也是当下社会的热门话题。
同时,从学情状况看,也很适合那些年龄在
16~18岁的高中学生思辨学习。
因此,将“阳明心学”设计并录制成微课,具有较高的选题价值,可以让学生通过多次播放微课视频进行对比学习,集中学习,重复学习。
二、微课教学环节的设计
主题确定后,具体内容选择哪些?应如何处理教材内容和史料扩充的问题?一系列的设计问题摆在面前。
一般来说,构成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
在设计“阳明心学”时,适当参考人教版的课本,把它是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既要将知识点按照一定逻辑分成多个小知识点,又要为防止碎片化,要使人物及其思想更丰满些,于是把它分为“人物简介”“人物思想”“心学评价”三部分,进行了如下设计:
首先,切入课题要迅速,因为微型课教学时间短。
切入课题时或是设置一个题目或问题引入课题,或是从以前的基本内容引入课题,也可以从生活现象、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当然也可以开门见山进入课题。
“阳明心学”微课是这样导入的:“话说唐宋以来,儒、道、佛三教合一潮流弥漫,刺激了儒学的复兴。
宋代名家辈出,理学兴起,明代再掀高潮,又出现了王阳明。
王阳明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其次,为增加微课的直观性,加深对阳明先生的理解,避免教材的呆板无趣,可增加王阳明名片:“人物简介,此心光明”。
在世:1427年-1529年;朝代:中国明朝;籍贯:浙江余姚;头衔:心学大师;官职:南京兵部尚书;作品:《传习录》;事功:平定宁王之乱;镇压南赣、闽、两广盗贼(农民起义)[2]。
第三,“人物思想,阳明心学”是本节学习的重点与难点。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是三个核心内容。
但是教材只简易介绍过“阳明格竹”的故事,但其它内容却无史料介绍,学生只读课本上抽象化的理论是不能理解、领悟其中含义的。
因此,这一部分的微课设计应不惜笔墨。
在学习“心即理”“心外无物”思想时,若不谈“岩中花树”,便可说无从欣赏阳明心学的胜景光华,因此微课可设计成在古典音乐伴奏下,品味“岩中花树”这段经典:王守仁与友人同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道:“天下无心外之物,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王答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3]。
”为优化微课的教学效果,可在此给学生一道思考题:“这和唯物论有什么不同?”
“知行合一”是阳明先生的又一重要思想。
但岳麓版却无从介绍,因此可参考人教版课本,在微课视频中显现,展现微课对课文的增补功能,用于充实阳明思想,也可知微课其实不微。
“致良知”也是阳明心学的精彩之处。
课本只从理论上作说明,学生并不能更感性、更直接的领会其中之义。
于是,在微课中可增补史料:“阳明先生与聋哑人杨茂的对话。
”先生说:你的口不能说是非,你的耳不能听是非,你的心还能知道是非否?杨茂说:知是非。
先生说:如此,你的口虽不如人,你的耳朵虽不如人,可你的心还与人一般。
先生又开导说:大凡人都是这样的心。
此心若能存天理,就是个圣贤的心;就算口不能说,耳朵不能听,也是个不能说不能听的圣贤。
心若不存天理,那就是个禽兽的心;口虽能说话,耳朵虽能听见,也只是个能说会听的禽兽[4]。
这段文字对话,如不是以微课视频配音来展现,而是用普通的教学课件来投影,就会失去微课声情并茂、亲切感人的特点。
微课的特殊功能更易感知何为“良知”,何为“心灵修行的圆满”,从而加深对阳明心学“致良知”的理解。
最后,微课和其它课程一样,教学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教育。
在设计微课时要注意巧妙启发、积极引导,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作为一个完整的微课教学设计,在微课的最后把问题交给学生,思考讨论:“心学评价,心灵智慧”。
不同时代,不同立场,不同评价。
微课选取古代明朝皇帝明穆宗、近代梁启超和日本东乡平八郎、当今学者杜维明、余秋雨等对阳明先生的评论,要求学生以“人人心中均有一块明月,人人心中均有一个圣人”为主题对阳明心学进行评价。
三、微课教学设计的认识与反思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而微课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更易诱发学生感知历史和思考问题。
胡铁生老师说:“高度重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当前要大力推进以学生为中心的微课[5]。
”
怎样做好微课设计的优化?首先,与传统教案或课件相比,微课选题要准确。
其次,微课设计要精致,线索要鲜明,需要有合理的教学环节。
没有导入、没有总结、没有互动等必备的教学环节的微课不能说是好微课。
第三,时间要简短,时长不超10分钟,切入和收尾均
要快捷,将有限的时间用在教学重点、难点上。
第四,力求创新,亮点呈现。
黎加厚教授说:“设计,设计是什么?……我特别要强调创意,回顾了三五分钟讲一个点,创意视频,如果照本宣科念,学生不喜欢[6]。
”深入浅出的讲授、细致入微的剖析、激情四溢的朗诵、精妙完美的课堂结构、准确生动的教学语言等等,都可以是微课的创意和亮点。
第五,制作要美观。
追求美感,追求教学内容与优美形式的和谐统一。
把微课制作成简便灵活、画面美观、直观和大方的视频。
在设计“阳明心学”微课时,选择了反映王守仁生平的不同类型的六幅静态图片,贯穿画面始终,这让人物形象丰满,感性突出,亲切有趣,拉近历史人物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获取赏心悦目的愉悦感,能更好的感知和理解人物思想。
阳明心学的微课教学设计,只是微课中的普通一课。
依据课程标准和课文内容特点,结合高中学生的学情状况,按照微课制作和微课应用的基本要求,我们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开发和设计。
“阳明心学”微课设计有较为完整的课程结构,包括导入、授课、互动、评价等,并不是视频课的“碎化”。
“因为微课不等于课堂过程中的一小段切片,不等于完整课程的局部课程,它本身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7] 。
”微课 “阳明心学”把握了“人物简介”“人物思想”和“人物评价”三个内容,主题突出,课内联系紧密,线索分明,逻辑关系清晰,设计抓住重点和难点,紧贴教材,延伸和拓展了教材内容,反映了微课源于教材又超越教材、教材及课堂教学之间的互补关系。
微课,想说爱你不容易。
在微课的制作及应用过程中,设计者要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技能,还可借助备课组的力量,或是请教专家的意见,当然也要在所教班级中开展调查,了解教学效果。
作为教育教学领域的新生事物,微课是当今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发展下的产物,是课堂教学的一种补充形式,微课虽不能完全替代课堂教学,但信息化、数字化教学是值得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积极实践的一个长远课题。
参考文献:
[1] [5]胡铁生:《还原中小学微课本质》,《中国教育报》,2014年11月5日。
[2][3][4] 鹤阑珊:《王阳明:人生即修行》,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2012年10月。
[6][7]黎加厚:《七问什么是微课、如何设计微课》,《中国教育报》,2014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