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讲 中西方家庭教育比较

第二讲 中西方家庭教育比较


二、教育目标失衡
1.期望过高 2.“智力中心主义” 3.重“身”轻“心”
三、教育方式不科学
1.不恰当的教养态度 2.极端的教育方式
四、与学校教育相脱节
孩子自入学起,教师和家长共同承担着教育幼儿 的任务,需要相互配合,对孩子实施一致的教育。 但目前出现了种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如在道德教 育上,教师与家长不一致,造成孩子无法形成正 确的道德标准;教师支持孩子在游戏中学习,家 长则让孩子死记硬背;教师主张孩子自由发展, 而家长则从自己意愿出发,让孩子上各种特长班 等等,双方从教育目标到具体的教育内容都存在 偏差,导致教育力的衰弱。
科学的儿童观
儿童是人,是独立存在的。 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儿童是终究要长大并将独立生存的人。
当代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实践反思
美国 尽父母之责任——父亲的力量 注重开启儿童心智——培养注意力、创造 力和阅读能力 教育观念独特——重纵向比较、轻横向比 较,重过程轻结果,主张孩子活泼好动 重视家庭理财教育
当代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实践反思
一、前瞻性的家庭教育理念 养育观:自己的孩子自己教养
不论家长的贫富、种族背景及受教育程度如何,只要他们参与到孩子 的学习中,孩子的学业成绩就能提高。家长参与的范围越广,学生越 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家长参与孩子的教育,孩子考试就能得高分课 堂出勤率就高,就能正常地完成家庭作业。 家长的参与能使学生用积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有家长参与的孩子毕业 率就高,进入高一级学校学习的入学率也高。 不同类型的家长参与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为了能有一个长期持久的良 好效果,必须有一个周密的家长参与计划。
体育:认为体育活动是每个孩子自身成长的需要,是孩
子身心健康、称为身心全面发展的人的需要,体育活动不 仅可以健身,还可以培养坚强、勇敢、自信心、竞争意识 等心理素质 社会实践和生存能力:自立能力和理财教育 心理素质的教育:自信心培养、挫折教育、青春期性 教育
三、有机整合的家庭教育方式 :自然主义与
儿童观:儿童是独立的个体(尊重) 教育观:“以人为目的”的教育(凡人,发展
个性,非一流、顶尖)
二、丰富的家庭教育内容
德育:塑造孩子良好的道德操守,教导孩子懂得礼貌与
礼仪,引导孩子做有教养、有责任心、有爱心、有同情心 和有奉献精神的人 智育:不以知识灌输为主,注重激发孩子的各种兴趣和 求知欲,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尤其重视孩子的创造兴趣和 创造意志
家庭人际关系
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成员之间根据自身的 角色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人际互动关系, 是家庭的本质要素在家庭人际交往中的表 现形式,是家庭成员之间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夫妻关系:粘黏的夫妻关系、冲突的夫妻 关系、健全的夫妻关系 亲子关系:角色关系、心理关系
5.儿童是私有财产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父母婚姻的结晶, 产生于母体,归父母所有,是父母的隶属品。父 母可以左右儿童的命运,控制儿童的生活,决定 儿童的一切事情,要求儿童学习许多并不感兴趣 的课程,把儿童培养成为他们认为是最理想的人, 压服儿童,让儿童唯命是从。儿童特别是男童被 认为是家庭的希望、传宗接代的工具,开始重视 儿童、关心儿童,但儿童仍然被视为家庭和家族 的附属品,父母的私有财产,没有独立自主的人 格和地位,与其抚养人之间的关系只是一种依附 关系。例如,“老子打儿子”被认为是天经地义 的,是家庭的私事,别人无权干涉。
日本:“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的赐予,其余 的一切都要通过劳动才能获得。”
这是日本教育孩子的一句名言。父母 教育孩子在学好功课的同时,必须做些力 所能及的家务,到外面打工挣钱。在日本 大学生中,勤工俭学非常普遍。他们靠在 饭店端盘子、洗碗,在商店售货,在外做 家庭教师,陪护老人等,挣自己的学费。 孩子很小时,父母就给他们灌输一种思想: “不要给别人添麻烦。”全家外出旅行, 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上 一个小背包。父母说:“这是他们自己的 东西,应该自己背。”
第二讲 中西方家庭教育比较
一、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思想的批判和继承 二、西方国家近现代家庭教育思想集萃 三、当代中西方家庭教育比较 四、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精髓
众多家庭教育家及其著作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家训典范 司马光的《温公家范》——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 朱庆澜的《家庭教育》——家教原则、意 义、内容、方法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小孩》— —中国家庭教育领域流行最广、影响最大
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儿童观
1.儿童是小大人 2.儿童是白板 3.儿童是有罪的 4.儿童是花草树木 5.儿童是私有财产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返回
1.儿童是小大人
以古希腊为代表,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
儿童是“缩小”的大人,儿童是小大人, 儿童和大人没有什么区别,即使有的话, 那也只是身高和体重的不同而已。
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
家庭结构 家庭生活方式 家庭内部关系 家长教养方式 家长素质 社会因素
家庭结构
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 影响的状态,以及由这种状态所形成的相对稳定 的联系模式。 主要类型:按照家庭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划分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隔代家庭 单亲家庭
当代西方国家家庭教育的实践反思
日本 重视母教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全职主妇 家庭教育与学校、社会教育有效结合—— 极少的高收费半日幼儿园 注重品德、做人教育 重视实践锻炼
美国:“要花钱,自己挣!”

美国的家庭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富有开拓精神, 能够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为出发点的。父母从孩子 很小时就让其认识劳动的价值,比如让孩子自己动手 装修自行车,修理小家电,做简易木工,粉刷房间, 到外边参加义务劳动等等。即使是富有的父母,也十 分注重对孩子进行自谋生路的教育。美国南部有些州 立中学还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 才允许毕业。”美国中学生的口号是:“要花钱,自 己挣!”不管家庭经济状况如何,孩子在12岁以后就 得给父母庭院割草、给别人送报,以换取些零用钱。 一些家长还要求孩子外出当杂工,如夏天替人推割草 机,秋天帮人扫落叶,冬天帮人扫积雪等。
家庭生活方式
家庭生活方式:人们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 约下和价值观念的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 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 它涵盖了家庭生活的全部领域,如消费、 休闲、交往、婚姻及各种细微的领域和特 定的表现形式等方面,如生活风格、时尚、 隐私等。 主要包括家庭生活条件、家庭生活观念和 家庭生活活动三个基本要素
3.儿童是有罪的
西欧中世纪,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 童一生下来,就充满罪恶,是有罪的“羔 羊”,卑贱无知,成人应该对他们严加管 束、约制,使儿童能不断地进行赎罪。儿 童体内的各种毒素,是儿童犯罪的根源, 容易导致儿童的错误行为,而严酷的纪律 则会减轻、甚至消除儿童的这种行为,可 以责骂、鞭打儿童,对儿童施行体罚是应 该的。
瑞士: 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毕业就到别 人家去当一年佣人。 这是瑞士普通家庭的做法,目的是不让 孩子成为无能之辈,是让小孩子学多种语言, 为将来谋生打基础。因为瑞士是个多语种的 国家,除了本地土语,还有德语、法语。所 以一个语区的姑娘,通常要送到另一个语区 去当佣人,当她们掌握三门语言之后,就可 以去银行等部门就职或入学读书。在瑞士, 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 有出息和可耻的。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内容
1、以“孝悌”为主的封建伦常教育 2、以“勤、俭”为主的处世道德教育 3、以儒家经典为主的文化知识教育 4、以优生优育为出发点的封建胎教 5、以重视早教和行为规范为主的童蒙教育 6、以“男尊女卑”、“三从四德”为基础 的女子教育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的特色
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些义 务,比如替全家人擦皮鞋等。 德国一贯重视培养孩子“勤奋、正直、可靠、乐 于助人、作风正派”等品格。父母从不包办孩子的事 情,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给他们空间,让他们独 立去完成自己应该做的事。比如,在孩子一周岁左右, 父母就鼓励孩子自己捧着奶瓶喝牛奶,喝完了,父母 还向孩子道谢并加以赞许。随着孩子年龄和劳作能力 的增长,父母再引导他们去做一些更难的事。这样, 当孩子长大进入社会时,在别人眼里就不会成为低能 的“怪物”。德国人常说,他们的首要责任,就是让 孩子懂得:一个人走向社会,最终要靠自己,靠自立 和自强。
科学的儿童观
儿童是人,是独立存在的。应该尊重儿童,尊重 儿童的各项合法权利。不能把他们当成是任由大 人支配的附属品。 儿童是在成长过程中的人。在他们成长的每一个 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他们当成大人 那样去对待,去要求。 儿童是终究要长大并将独立生存的人。应该培养 他们独立自主的精神,实践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 增强他们自我保护能力和创新能力。
6.儿童是未来的资源
持有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儿童是国家最宝 贵的财富,是国家潜力最大的资源、未来 的兵源和劳动力。对儿童进行教育,就是 对未来进行最有价值的投资,这种投资, 利国利民。多投资,才能高产出。
7.儿童是有能力的主体
人类的童年期长于动物的童年期,这为儿 童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儿童在 体力、智力、情感、社会性、道德等许多 方面,都不同于成人,他们是正在发展中 的人。不能因为儿童弱小、需要保护,就 轻视他们,使他们被动发展。儿童是有能 力的、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应有主动发 展自己潜能的机会,在出生、成长、发育 的过程中,成为自主的行动者,能表达自 己的主张和意见,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利。
1、重视家庭教育 2、提倡早期教育 3、注重教子做人 4、注重严、爱、教结合 5、强调以身作则 6、重视环境熏陶
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中的消极因素
1、家长本位的亲子关系 2、禁锢保守的教育方式 3、利己小农的教育观念 4、错位、缺失的儿童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