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药解答论述

中药解答论述

中药简答、论述1、简述辛味药物的作用和主治病症。

【答】辛味药物“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多用治表证及血气阻滞之证。

2、简述石膏主治病症。

【答】1)温热病气分湿热证;2)肺热喘咳证;3)胃火牙痛、头痛、实热消渴;4)溃疡不敛、湿疹瘙痒、水火烫伤、外伤出血。

3、举例说明何谓相恶。

【答】相恶是指一种药物能破坏另一种药物功效,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削弱人参补气作用。

4、简述浙贝母的功效、适应证。

【答】功效:清热化痰,散结消痈;应用:风热、痰热咳嗽;瘰疬、瘿瘤,乳痈疮毒,肺痈。

5、比较全蝎、蜈蚣功效异同。

【答】皆能息风镇痉、解毒散结、通络止痛之功效;全蝎:性平,息风镇痉、攻毒散结之力不及蜈蚣;蜈蚣:力猛性燥,善走窜通达,息风镇痉之功效较强,又攻毒疗疮,通痹止痛效佳。

6、砂仁、黄芩在安胎方面有何不同。

【答】砂仁主可理气安胎,用治气滞胎动不安;黄芩可除热安胎,用于胎中蕴热胎动不安。

7、简述硫磺的适应证。

【答】外用治疥癣、湿疹、阴疽疮疡;内服用治阳痿、虚喘冷哮、虚寒便秘。

8、简述黄芩的性味和功效。

【答】性味:苦寒;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9、简述川芎的功效和适应证。

【答】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适应证:血瘀气滞痛证,头痛、风湿痹痛。

10、简述羚羊角的适应证。

【答】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5)肺热咳喘。

11、简述黄芪的适应证。

【答】1)脾气虚证;2)肺气虚证;3)气虚自汗;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久溃不敛。

12、试比较五加皮和桑寄生功效的异同。

【答】均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的功效;五加皮能利水,桑寄生能安胎。

13、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答】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14、简述大黄的功效。

【答】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15、简述半夏的功效及使用注意。

【答】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使用注意:反乌头。

阴虚燥咳、血证、热痰、燥痰慎用。

16、简述龟甲与鳖甲的功效的异同点。

【答】相同:均能滋养肝肾之阴,平肝潜阳;龟甲:长于滋肾,兼能健骨、补血、养心;鳖甲:长于退虚热,兼能软坚散结。

17、比较半夏与天南星功效的异同点。

【答】半夏,天南星药性辛温有毒,均为燥湿化痰要药,善治湿痰、寒痰,炮制后又能治热痰、风痰。

然半夏主入脾、肺,重在之脏腑湿痰,且能止呕。

天南星则走经络,偏于祛风痰而能解痉止厥,善治风痰证。

18、对比麻黄与桂枝功效的异同点。

【答】麻黄、桂枝皆能辛温解表、发散风寒常用药,均可用治风寒感冒。

然麻黄发汗作用较强,主治风寒感冒重症。

桂枝发汗解表作用较为缓和,凡风寒感冒,无论表实无汗,表虚有汗均可用之。

19、试比较石膏与知母功效的异同点。

【答】石膏、知母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症。

但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泄肺胃实火,肺热咳喘、胃火疼痛牙痛多用石膏。

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咳痰、内热骨蒸、消渴多选知母。

20、简述牛膝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苦、甘、酸、平。

归肝、肾经。

功效: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火)下行应用:1.瘀血阻滞闭经、痛经、经行腹痛、胞衣不下,跌打伤痛;2.腰膝酸痛,下肢萎软;3.淋证,水肿,小便不利;4.头痛,眩晕,齿痛,口舌生疮,吐血,衄血21、简述石决明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咸,寒。

归肝经。

功效: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应用:1.肝阳上亢,头晕目眩;2.目赤,翳障,视物昏花22、简述茯苓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甘、淡、平。

归心、脾、肾经。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应用:1.水肿;2.痰饮;3.脾虚泄泻;4.心悸,失眠23、简述补骨脂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苦、辛、温。

归肾、脾经。

功效:补肾壮阳,固精缩尿,温脾止泻,纳气平喘应用:1.肾虚阳痿,腰膝冷痛;2.肾虚遗精,遗尿,尿频;3.脾肾阳虚,五更泄泻;4.肾不纳气,虚寒喘咳24、试比较人参、黄芪功效的异同点。

【答】人参、黄芪皆具有补气及补气生津、补气升血之功效,且常相须为用,能相互增强疗效。

但人参作用较强,被誉为补气第一要药,并具有益气救脱、安神增智、补气助阳之功。

黄芪补益元气之力不及人参,但长于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利水消肿,尤宜于脾虚气陷及表虚自汗等证。

25、简述肉桂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辛、甘,大热。

归肾、脾、心、肝经。

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引火归元。

应用:1.阳痿,宫冷;2.腹痛,寒疝;3.腰痛,胸痹,阴疽,闭经,痛经;4.虚阳上浮26、简述川芎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辛、温。

归肝、胆、心包经。

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应用:1.血瘀气滞痛证;2.头痛,风湿痹痛27、简述桑寄生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苦、甘、平。

归肝、肾经。

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应用:1.风湿痹症;2.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28、简述羚羊角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咸,寒。

归心、肝经。

功效: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应用:1.肝风内动,惊痫抽搐;2.肝阳上亢,头晕目眩;3.肝火上炎,目赤头痛;4.温热病壮热神昏,热毒发斑29、简述藿香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辛,微温。

归脾、胃、肺经。

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应用:1.温阻中焦;2.呕吐;3.暑湿或湿温初起30、简述干姜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辛、热。

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效: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应用:1.腹痛,呕吐,泄泻;2.亡阳证;3.寒饮咳喘31、试比较黄芩、黄连和黄柏功效的异同点。

【答】黄芩、黄连,黄柏三药性味皆苦寒,而黄连为苦寒之最。

三药均以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主要功效,用治湿热内盛或热毒炽盛之证,常相须为用。

但黄芩偏泻上焦肺火,肺热咳嗽着多用黄连偏泻中焦胃火,并长于泻心火,中焦湿热、痞满呕逆及心火亢旺、高热心烦者多用。

黄柏偏泻下焦相火、除骨蒸,湿热下注诸证及骨蒸劳热者多用。

32、简述苦杏仁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苦,微温。

有小毒。

归肺、大肠经。

功效:止咳平喘,润肠通便。

应用:1.咳嗽气喘;2.肠燥便秘33、简述桃仁的性味、功效和主治。

【答】药性:苦、甘、平。

有小毒。

归心、肝、大肠经。

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止咳平喘应用:1.瘀血阻滞诸证;2.肺痈,肠痈;3.肠燥便秘;4.咳嗽气喘34、试比较川贝母、浙贝母功效的异同点。

【答】二者之功基本相同,但前者以甘味为主,性偏于润,肺热燥咳,虚劳咳嗽用之为宜。

后者以苦味为主,性偏于泻,风热犯肺或痰热郁肺之咳嗽用之为宜。

至于清热散结之功,为川贝母、浙贝母共有,但以浙贝母为胜。

35、试比较桑叶和菊花主治病症的异同点。

【答】皆能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可治风热感冒和温病初起、肝阳上亢、头痛眩晕、风热上攻或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桑叶:疏散风热之力强,又善于清肺润燥,并能凉血止血,可用于肺热或燥热咳嗽、血热妄行的咳血、吐血、衄血等证;菊花:平肝、清肝明目之力强,能清热解毒,亦可用于疮痈肿毒。

36、试述活血化瘀药的含义及由活血化瘀所产生的其他作用。

【答】凡以通利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功效,用于治疗瘀血病症的药物,称为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活血调经、活血消肿、活血疗伤、活血消痈、破血消癥。

37、试结合黄芪的功效说明其临床应用。

【答】功效: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临床应用:1)脾气虚证,为补中益气之要药;2)肺气虚证,肺气虚弱,喘咳日久,气短神疲等;3)气虚自汗,用于脾肺气虚,表位不固,表虚自汗等;4)气血亏虚,疮疡难溃难腐,或溃久难敛,黄芪具有补气、托毒生肌之功。

蜜制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

38、试述生地黄的功效及主治证。

【答】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主治证:1)热入营血,舌绛烦渴,斑疹吐衄;2)阴虚内热,骨蒸劳烦;3)津伤口渴、内热消渴及肠燥便秘。

39、半夏、竹茹、薷香、生姜、紫苏均能止呕,临床如何区别应用。

【答】半夏: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各种原因的呕吐,皆可配伍用之,对痰饮或胃寒所致的胃气上逆呕吐尤宜;竹茹:清热降逆止呕,为治热性呕吐之要药;薷香:既能化湿,又能和中止呕,治湿浊中阻所致之呕吐;生姜:温胃散寒,和中降逆,其止呕功良,有“呕家圣药”之称,随证配伍可治疗多种呕吐,因其本为温胃之品,故对胃寒呕吐最为适合;紫苏:能行气宽中除寒,和胃止呕,用治中焦气滞呕吐。

40、结合附子的性能特点,说明其主治病证及服用方法。

【答】性能特点: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主治病症: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①亡阳证,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为"回阳救逆第一品药",用治亡阳证;②阳虚证,峻补元阳、益火消阴,凡肾脾心诸脏阳气衰微者均可用之;③寒痹证;能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用治寒痹证;服用方法:本品有毒,内服需炮制,宜先煎0.5-1小时,至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41、黄芪与连翘皆有“疮家圣药”之称,临床上如何区别应用?【答】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用治痈疽疮疡阳证、实证,疮疡出现红肿热痛者。

多配伍金银花、野菊花等。

黄芪:具有补气、托毒生肌之功,用于疮疡正气不足,疮形平塌,根盘散漫,难溃难腐,或溃后难敛者。

常与人参、当归等同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