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目的】1.知识与能力:了解别里科夫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
学习领会作品中幽默讽刺手法的运用。
2.过程与方法:训练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认识别里科夫这个套中人的社会意义,认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与黑暗。
【教学重点】了解别里科夫是怎样一个人及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作品用幽默讽刺手法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你见过这样的人吗?“哪使在最晴朗的日子里,也穿上雨鞋,带着雨伞,而且一定穿着暖和的棉大衣;他的用具:伞、表、小刀都装在套子里;他的脸也蒙着套子,耳朵也堵上棉花;坐马车支起车篷”。
总之是“把自己包在壳子里……造一个套子”。
这就是契诃夫笔下的套中人——别里科夫的形象。
俄国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正是俄国历史上反动的、黑暗的“停滞的十年”。
沙皇制作的形形色色的“套子”套在人民身上,被压抑得喘不过气来。
契诃夫站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立场上,写了大量作品反对暴虐、反对黑暗、反对丑恶,《装在套子里的人》即其中的一篇。
作品问世以来,别里科夫已经成为那些害怕新事物、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阻碍社会发展的人的代名词。
可见这一典型形象的塑造是十分成功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这一人物形象。
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及作品(学生交流,教师适时补充。
)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著名剧作家。
代表作:《变色龙》《装在套子里的人》与欧·亨利、莫泊桑并称为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早期作品多是短篇小说;后期转向戏剧创作,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通过幽默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2.本文表现的是俄国什么时代的社会现实?小说发表于1898年。
沙皇政府面临着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形势,极力加强反动统治,疯狂镇压人民,在全国造成了阴沉郁闷的气氛。
这种专制统治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老百姓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
沙皇政府的忠实卫道者,也极力维护沙皇的反动统治。
他们死守着旧有的阵地,仇视和反对一切新鲜事物。
这种人不但出现在官场,而且也出现在知识界。
小说里的别里科夫正反映了这些人的灵魂。
3.人物是一篇小说的灵魂。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了几类人物?明确:(1)别里科夫;(2)我们(学校和城里的其它人);(3)柯瓦连科和华连卡4.小说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别里科夫?日常生活和恋爱。
三、别里科夫1.我们首先来认识别里科夫。
看看他有怎样的特点?他不但外表打扮、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外在的套子,而且思想认识也限定在一定的范围里面,成为他精神的枷锁;他不但自愿入套,而且也给别人以套子,试图套住别人。
2.套子指什么?旧思想、旧生活、旧制度。
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把课文分成几部分:(1)介绍别里科夫及其套子(1-5)序幕﹛生活套(1)、思想套(2)﹜套己(2)别里科夫的恋爱(6—37)开端:怂恿(6—7)发展:漫画、骑车(8—17)套人高潮:争吵(18—36)结局:失败(37)(3)别里克科夫之死(38—40)尾声套死四、读文三大怪(探究)第一怪:别里科夫为什么要像个变态一样把自己装在套子里?第二怪:别里科夫胆小如鼠、弱不禁风,可为什么全城的人却被他足足辖制了十五年?第三怪:别里科夫的一场恋爱结婚本来是一出喜剧,却为何以事败人亡的悲剧收场?(一)别里科夫为何喜欢把自己藏在套子里(用课本上的文字)?(1)现实生活刺激他,惊吓他,老是闹得他六神不安。
(2)使他借些躲避现实生活。
(3)他一上床就拉过被子来蒙上脑袋。
房里又热又闷,风推着关紧的门,炉子里嗡嗡地叫,厨房里传来叹息声--不祥的叹息声……他躺在被子底下,战战兢兢,深怕会出什么事,深怕小贼溜进来。
他通宵做恶梦……(4)我找到了《装在套子里的人》译文的另一版本,是这样写的:他躺在被子里恐怖之极。
他生怕会出什么事情,生怕阿法纳西会宰了他,生怕窃贼溜进家来,这之后就通宵做着噩梦。
我们能否用一个字或词总结别里科夫为何要躲在套子里?――怕。
――恐惧。
也就是说,别里科夫之所以把自己装在套子里是因为他生活在恐惧中。
他整天战战兢兢、六神无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会变革,害怕动摇了旧秩序,因循守旧,保守反动。
怕自己不能符合沙皇统治的要求。
(二).和祥林嫂生活在恐惧中要躲在洞穴里不同的是,生活在恐惧中的别里科夫经常要出来活动,而且能量极大,让他周围的人恐惧。
他既可悲可怜又可笑可憎。
别里科夫胆小如鼠、弱不禁风,可为什么全城的人却被他足足辖制了十五年?我们(学校和城里的其它人)1.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这些教师都是有思想的、很正派的人,受过屠格涅夫和谢德林的陶冶……2.但是我们这些人却都受着别里科夫的“辖制”,这太不可思议了!这是为什么?(1)别里科夫会去告官等。
因为他的言行与思想是与沙皇专制制度一致的,他自觉维护旧制度、旧思想,像鹰犬一样,到处嗅着不合当局要求的气味,随时告密。
不合其思想的做法,都要被限制、镇压。
(2)提示:如果换个角度,从“我们”的角度看呢?埋葬别里科夫那样的人,是一件大快人心的事。
我们从墓园回去的时候,露出忧郁和谦虚的脸相;谁也不肯露出快活的感情。
他们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聂绀弩《我若为王》这是一群被奴化了的人,一群奴性十足的人!一群因恐惧而躲在洞穴里缺少攻击性的套中人。
因为“我们”也生活在恐惧中。
革命还未到来,多数人还感到前途迷茫,对旧制度也就得过且过,处处迁就,虽然“我们”觉醒了,但依然还是缺少反抗的勇气。
这也是别里科夫时时处处能够得逞的土壤。
原因:沙皇专制;周围的人怕他们,没勇气和他们斗(小说的结尾处兽医伊万伊万内奇分析得很有道理,他认为:“自己受到委屈和侮辱而隐忍不发,不敢公开声明站在正直自由的人一边,反而自己也弄虚作假,面带微笑,而这样做无非是为了混一口饭吃,为了有一个温暖的小窝,为了做个不值钱的小官罢了。
”为了保全自己,为了一己私利而丧失人格,丧失做人的尊严,丧失做人的起码原则,如虫豸一般苟延残喘。
)恐惧的根源是渗透在骨子里的奴性和漠然。
旧势力的顽固,我们的奴性(《一个官员之死》《阿Q正传》在生命最后几年里契诃夫在日记中写道:“世界上没有一个地方像我们俄罗斯这样,人们受到权威的如此压制,俄罗斯人受到世世代代奴性的贬损,害怕自由……我们被奴颜婢膝和虚伪折磨得太惨了。
”给友人的信中写道:应该写这样一部小说,表现一个年轻人,一个农奴的儿子,一个从前的小商贩,一个受过官职尊卑教育、吻着神父的手、膜拜别人思想长大的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如何一点一滴地摆脱掉自身的奴隶印记,表现他如何在一个明媚的早晨醒来,大显自己的血管里流着的已经不是奴隶的血,而是真正的人的血。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意识到自己的尊严,每一个人不可能是渺小和微不足道的,一个人不能因为自己地位的卑微而贬低自己的尊严,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大写的人。
五、柯瓦连科和华连卡课文中是如何描述他们的?――新的,派来的。
柯瓦连卡:向往自由、光明正大、敢作敢为、仇视憎恨反动保守势力,向往自由光明的新势力的代表人物。
华连卡:在婚姻问题上先前有些糊涂,为人率真、爽朗、明净、纯洁,活泼可爱、向往自由。
华连卡姐弟是有新思想,向往自由,敢说敢为的年轻人,代表了一种新生的进步的力量。
整篇课文有些沉闷和压抑,唯一的亮色就是华连卡姐弟俩人,其中华连卡的一段话深深的触动了我:华连卡也骑着自行车来了。
涨红了脸,筋疲力尽,可是快活,兴高采烈。
“我们先走一步!”她嚷道。
“多可爱的天气!多可爱,可爱得要命!”我们来看一个故事: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
但是,沙丁鱼生性懒惰,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
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
直到他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
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也会变得紧张,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
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契诃夫没有单纯的把眼光紧盯在个人的遭遇、命运上,而是更多的关注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思索民族、国家的未来和命运。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现状,撕破这套子,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共同努力,共同反抗。
或许还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
六、布置作业:针对主要情节“婚事风波”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二、针对主要情节“婚事风波”提问、讨论: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我们阅读文本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读出问题”。
发现文本中你所不理解的地方,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撬起整个文本的杠杆。
(注:让学生按“事件”提问,便于运用多媒体。
关键问题学生未提到,教师可补充。
)第三怪:别里科夫的一场恋爱结婚本来是一出喜剧,却为何以事败人亡的悲剧收场?1.关于结婚(1)别里科夫是否爱华连卡,如果不爱,为何要结婚?参考: a. 怂恿。
在恋爱方面,特别是在婚姻方面,怂恿总要起很大的作用的。
怂恿――鼓动别人做某事。
b. 游说。
c. 应当结婚。
这里的应当很明显是说按照世俗的标准,而非出于爱而产生的自然想要结婚的念头。
而且根据未删节的原文来看,他们结婚的原因只是因为两个人都年纪大了。
用我们的话说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2)校长太太为何要尽力的撮合他们的婚事?参考: a.生活沉闷,想找点乐子。
b. 想借华连卡来改变别里科夫的生活,让他走出封闭的“套子”,从而不再辖制他们。
(3)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如果别里科夫和华连卡恋爱成功,结婚了,你认为他们谁会改变谁?“每个人都守着一扇只能从里面打开的改变之门”,改变只能是别里科夫自己从内心改变,并不是借助外力改变。
因此华连卡改变不了别里科夫。
(华连卡的力量不够。
)结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华连卡使别里科夫走出套子;二是别里科夫使华连卡成为另一装在套子里的人。
可以从悲观和乐观两方面来分别对待。
2.关于漫画(1)对于漫画事件,别里科夫为何非常气愤?挑衅习惯的常态,担心出乱子,自己难堪(2)既然全城人都受他的辖制,为何还有人敢给他在他头上“动土”?3.自行车事件看到华连卡骑自行车,别里科夫为何在第二天就心神不定,甚而病了?4.正面交锋(1)为何别里科夫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为何华连卡的笑声结束了预想中的婚事,结束了别里科夫的人间生活?她的笑声为何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这在别里科夫却比任何事情都可怕。
我相信他情愿摔断脖子和两条腿,也不愿意成为别人取笑的对象。
是啊,这样一来,全城的人都会知道这件事,还会传到校长耳朵里去,还会传到督学耳朵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