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措施

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及培养措施
发表时间:2012-06-27T11:25:27.967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5月中旬刊供稿作者:王丽芳[导读] 如何加强项目实践,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

王丽芳广东省岭南职业技术学院510663
摘要:创新型人才,首先是成“人”,其次是成“才”。

学校作为向社会培养和输送人才的主要场所,积极探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措施至关重要。

在分析当今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合理地构建课程体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提供实践平台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探索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措施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
1.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普遍低下,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导致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动力,缺乏养成自主创新的习惯。

虽然当代大学生具有创新潜能,但表现出创新意识、创新欲望与创新能力的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新时代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2.社会的信息化飞速发展,网络、媒体、影视等传播激发了学生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学生带着相当敏捷思维去思考、参与创新各项科研创新活动,但是往往缺乏正确的引导就很难全面性、灵活性和深层次去发挥主体的积极作用。

3.学生有创新的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

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应试能力较国外学生有很大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方面却远远弱于外国学生。

4.学生的创新能力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有关,非智力因素的个性品质的协作精神很大程度影响着创造潜力的发挥。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6+1”家庭出来的孩子,其个性特征主要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自私,心理承受能力差;不主动与他人合作、分享,缺乏团队协助精神;缺乏吃苦精神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缺乏冒险和敢于挑战的精神。

二、根据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找准制约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研究制定相应的培养措施
1.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如何合理、全面地把各科知识的结构进行整合,发挥他们网络状的思维方式。

同时还需要拓宽学生的视野,强调不同领域知识的沉淀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厚积薄发,也是理论知识、技能技巧指导实践的体现。

2.现阶段高职院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表现及其发展,帮助学生解决创新的困难,特别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

3.分析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因素,分清原因的主次,寻找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所在,研究相应的对策,为建立新的培养模式找准切入点,突出培养的实效性。

4.结合当代高职学生特点和学校教学模式,广泛深入地开展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效性研究。

转变高职院校传统的教育理念,树立更为科学的教育理念,实现传统的知识传授向重点培养创新能力的转变。

5.分析目前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利弊,研究其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造成的影响。

以专业教学为中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借助这样的渠道,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明确各同年级,各专业方向的教学重心,在理论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建立系统的创新意识。

6.在专业教学、实践应用、学习考核、活动开展的各个环节中,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目的,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欲望,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7.如何加强项目实践,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

以社会实践为中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如“三下乡”活动,这一类校外活动,学校组织、教师指导至关重要,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投入社会实践,老师在学生撰写方案和实施过程中给予指导,活动的目标、活动的方案、活动的实施等都由学生亲自去设计和参与到其中,更加全面地培养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并利用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亲身实践进行解决遇到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创新意义和社会价值。

8.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也是实现教育改革的实施者,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改革、师资培训、实训基地的完善有密切的联系。

加大教师专业系统的培训,实现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有效对接;要培养一批高水平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除了需要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新教师进行“传、帮、带”之外,学校还需要为教师们提供更多走出去的机会,积极鼓励新教师参与各类与专业知识相关的实践活动和学习科学的教学方法。

9.重视课程的建设。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建设精品课程,高职院校逐步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随着高职系列的专门教材相继出版。

例如: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1世纪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的出版等,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部分实践课程,寻求更加适合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特点的课程模式。

现在有部分学校也鼓励经验丰富的教师自编教材,根据不同专业类别,制定教学大纲,针对学生的接受知识的水平,这样既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培养出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J].求是,2007(21):10。

[2]湖南省“十一五”规划2008年课题《高职经管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对接的二维体系研究》的子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XJK08CZC046。

[3]詹振权研究性学习:高职教学改革中的新亮点[J].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1)。

[4]董瑜浅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J].世界职业技术教育,2002,(2):37。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