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三中高一(上)期末地理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4分,共7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
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图1),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图2)。
外部的空气经过这一系统降温后飘散到各个房间,让主人享受着酷暑中的阵阵清爽。
据此完成(1)~(2)题。
(1)“风塔”顶部的气流运动方向是()A.辐合上升B.辐合下沉C.辐散上升D.辐散下沉(2)与“风塔”原理相同的是()A.温室大棚气温较高B.城市“热岛”明显C.孔明灯的上升运动D.库区比周边降水少【答案】DD【考点】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解析】反气旋的近地面气流在水平方向上由中心向四周辐散,垂直方向的空气自上而下补充。
空气在下沉过程中温度升高,水汽不易凝结,所以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多为晴朗天气。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热的上升,冷的下降)→水平方向上气压产生差异→水平气压梯度力→大气水平运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解答】由题中材料可知,伊朗古城亚兹德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中心气温低,气压较高,气体从中间向四周流,辐散下沉。
“风塔”是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降低室内温度的;水的比热容大,库区比周边地区温度低,盛行下沉气流,周边地区则温度较高是上升气流,所以库区较周边地区降水少,与风塔降温的原理一样,D正确;城市“热岛”明显是由于城市中人口多,工业,车辆排放的废气多,导致的气温升高,B 错;温室大棚气温较高是因为大棚阻挡了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不是热力环流,A错;孔明灯的上升运动是由于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的,C错。
2. 海子写过一首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现在影视剧中往往让女主角面朝大海,在海风吹拂下让头发向后飘逸以反映女主角的快乐心情。
甲、乙两图分别是“北半球某滨海地区海陆环流图”和“气温变化特征图”。
据完成(1)~(2)题。
(1)甲图中①、②、③、④四处气温最高的是()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2)为了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如果你是导演,你会选择什么时间段完成拍摄()A.16时至次日8时B.8时至16时C.18时至次日6时D.6时至18时【答案】DB【考点】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解析】一般情况,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比热容的差异而形成海洋和陆地在白天也夜晚温度的差异;通过分析得知“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即在吹海风的时候拍摄即可,而吹海风则海洋温度低于陆地形成高压即可。
找出图乙中海洋温度低于陆地的时间即可。
【解答】结合图可知,甲图近地面风从①地吹向④地,因此①地的气压高,气温低,④地气压低,气温高。
气温随着海拔的上升而降低,因此②③小于①④,气温最高的为④。
根据热力环流的过程为近地面温度高气体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温度低气体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大气在水平方向上从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得知,当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时,海洋大气下沉形成高压陆地为低压。
故“完成女主角头发向后飘逸的场景”即在吹海风的时候拍摄即可。
由图可知,在8时至16时时海洋温度低于陆地,故此时吹海风,可完成拍摄。
3. 为了更好理解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某校学生绘制了近地面等压面发生弯曲的素描图,如图所示。
读图完成(1)~(2)题。
(1)读图判断()A.A点B点的气压值相等B.A点气温高于B点C.空气从A点流向B点D.A点空气竖直上升(2)如果让你补画出此时该地高空的等压面,与近地面相比,其发生弯曲的情况应为()A.A上方与近地面一致,B上方与近地面相反B.A、B上方均与近地面一致C.B上方与近地面一致,A上方与近地面相反D.A、B上方均与近地面相反【答案】CD【考点】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解析】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解答】A、根据等压面“高高低低”的分布原则,A为高压、B为低压,错误;B、近地面A为高压、B为低压,A处气温低,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B处情况与A处相反,A点气温低于B点,错误;C、近地面A为高压、B为低压,空气从A点流向B点,正确;D、近地面A为高压、B为低压,A处气温低,垂直方向上气流下沉,错误。
根据等压面“高高低低”的分布原则,A为高压、B为低压,近地面气压与高空相反,与近地面相比,其发生弯曲的情况应为A、B上方均与近地面相反。
4. 上海市在进行城市新规划设计时,决定拿出三分之一的土地大搞植树造林。
读图完成(1)~(2)题。
(1)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A.市区出现降水的频率高且强度非常大B.人类生产和生活中释放的废热增多C.臭氧层被破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多D.城市水域面积小,但空气湿度更大(2)根据城市环流原理,上海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在()A.农村AB.近郊区BC.远郊区CD.市区D【答案】BB【考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热力环流的成因及过程【解析】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因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蓄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
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形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有城市下垫面、人工热源、水气影响、空气污染、绿地减少、人口迁徙等多方面的因素。
城市由于交通、工业、人口密集等因素排放大量热量,导致城市温度高于农村,即为城市热岛效应。
近地面温度高大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温度低大气收缩下沉形成高压。
【解答】根据课本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城市工厂、家庭炉灶、交通车辆大量消耗能源,释放的废热多。
城市中心区温度高,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高空形成高压;郊区气温低,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在水平方向上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区,所以上海市规划的造林重点应放在近郊区B,这样造林区对市区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
5. 下图为北半球2019年10月29日海平面局部等压线分布图,图中箭头表示风向,据所学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A.水平气压梯度力B.地转偏向力C.摩擦力D.地表受热不均(2)图中箭头所表示的风向,错误的是()A.①B.②C.③D.④【答案】AD【考点】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解析】(1)地表受热不均导致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叫做气压梯度,水平面上的气压梯度产生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它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且与等压线垂直,从而形成风,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2)考查风向的判读,风向的判读要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
【解答】(1)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风,风总是由高气压区吹向低气压区。
这主要是由于空气受到了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
A.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促使空气由高压气流向低压区,形成风,故符合题意;B.空气水平运动之后才有地转偏向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直接原因,地转偏向力不是形成的直接原因,故不符合题意;C.摩擦力是在风形成后与风向相反的力,故不符合题意;D.地表受热不均是产生气压差形成风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产生风的直接原因,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A。
据图可知,①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北方,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故A对,不符合题意;②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北方,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南风,故B对,不符合题意;③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东方,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西北风,故C对,不符合题意;④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西南方,在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下,向右偏转,形成东南风,故D错,符合题意。
故选D。
6. 如图为“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F处的盛行风向是()A.东北风B.西北风C.东南风D.西南风(2)图中D处的气候特征是()A.炎热干燥B.高温多雨C.温和干燥D.温和湿润【答案】DB【考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解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解答】读图可知,图中F处位于北半球中纬度,该地的盛行风向是西南风。
读图可知,D处位于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
7. 如图为某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局部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图示气压带、风带中()A.甲为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B.甲为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C.乙风带为南半球中纬西风带D.乙风带为北半球低纬信风带(2)图示季节,北京地区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C.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答案】CD【考点】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解析】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
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由于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从而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和气候。
【解答】读图可知,图中甲为气压带,乙为风带,由于甲所处纬度为30°,所以其是副热带高气压带,根据两侧的风向可知,其两侧的风向向左偏转,说明图示地区位于南半球,乙为中纬西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