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税法基本原理《税法Ⅰ、Ⅱ》考前须知一、考试题型与要求:均为客观题型,具体题型如下:(一)单项选择题(40分)要求:只有1个正确,40×1=40分。
(二)多项选择题(60分)要求: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
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30×2=60分。
(三)计算题(16分)要求:2道题,每题4个小题,每小题2分;计2×4×2=16分;答案为单选。
(四)综合分析题(24分)要求:2道题,每题6个小题,每小题2分;计2×6×2=24;答案为单选或多选;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0.5分。
二、情况汇总:1、四种题型,均为涂卡题;2、90个小题;3、总分140分;4、及格分数线140×60%=84分;5、考试时间:2.5小时。
※《税法Ⅰ》第一章税法基本原理◎题型: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历年考题分析第一节税法概述一、税法的概念与特点(一)税法的概念(二)税法的特点二、税法原则(一)税法的基本原则1、税收法律主义2、税收公平主义3、税收合作信赖主义4、实质课税原则【例1】某乡镇财政所自行决定,凡购买该所商店的商品可以根据其购买数量的多少减免农林特产税,这种做法违背了()。
A.税收法律主义B.税收公平主义C.实质课税原则D.法律优位主义【例2】如果纳税人通过转让定价或其他方法减少计税依据,税务机关有权重新核定计税依据,以防止纳税人避税与偷税,这样处理体现了税法基本原则中的()。
A.税收法律主义B.税收公平主义C.实质课税原则D.法律优位主义(二)税法的适用原则1、法律优位原则2、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3、新法优于旧法原则4、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5、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6、程序优于实体原则【例1】某纳税人1993年12月31日销售一批货物,则应按1984年通过的《增值税条例》(草案)征收增值税,而不按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增值税暂行条例》征税。
这样处理,符合税法适用原则中的()。
【例2】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储蓄机构取得的人民币、外币存款利息,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但对1999年10月31日前孽生的利息不征税。
这样处理,符合税法适用原则中的()。
A.法律优位原则B.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C.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D.程序优于实体原则【例3】纳税人必须在缴纳有争议的税款后,税务行政机关才能受理纳税人的复议申请,这体现了税法适用原则中的()。
A.新法优于旧法原则B.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C.实体从旧程序从新原则D.程序优于实体原则【例4】从1999年11月1日起,对个人在中国境内储蓄机构取得的人民币、外币储蓄存款利息,按20%税率征收个人所得税。
某居民2003年4月1日在我国境内某储蓄机构取得1998年4月1日存入的5年期储蓄存款利息5000元,如果该居民被征收了1000元的个人所得税。
这样处理违背了税法适用原则中的()A.新法优于旧法原则B.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C.法律不溯及既往原则D.程序优于实体原则三、税法的效力与解释【例1】《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规定》属于()。
A.学理解释B.立法解释C.行政执法解释D.司法解释【例2】下列税收文件属于税法行政解释的有()。
A.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偷税、抗税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B.国家税务总局消费税问题的解答C.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虚开、伪造和非法出售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的规定D.国务院关于调整金融保险业税收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例3】按解释的尺度不同,税法解释可分为()。
A.扩大解释B.缩小解释(限制解释)C.字面解释D.学理解释【例4】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法庭判案直接依据的税法解释有()。
A.立法解释B.司法解释C.行政解释D.各级检察院作出的检察解释四、税法的分类【例1】下列现行税法中属于实体法的是()。
A.增值税暂行条例B.税务行政复议规则C.税务行政处罚实施办法D.税收征收管理法【例2】《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属于()。
A.税收法律B.税收法规C.税收规章D.税务行政命令【例3】下列税收文件中,属于税收法规的是()。
A.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B.税收征收管理法C.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D.增值税暂行条例E.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F.税务行政复议规则【例4】由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税务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属于()。
A.税收法律B.税收行政法规C.税收行政规章D.税务行政命令【例5】下列税收文件属于税收行政规章的是()。
A.国家税务总局下发的《关于不申报缴纳税款定性问题的批复》B.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个体工商户定期定额管理暂行办法》C.国家税务总局转发的《车辆购置附加税暂行条例》D.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企业所得税减免税管理办法》五、税法的作用【例1】税法的制定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和方向,即起到一种()。
A.指引作用B.评价作用C.预测作用D.教育作用第二节税收法律关系一、税收法律关系的概念与特点【例1】关于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有以下几种学说()。
A.权力关系说B.债务关系说C.义务关系说D.调整关系说【例2】关于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有两种不同的学说,下列说法属于对“权力关系说”进行解释的有()。
【例3】关于税收法律关系的性质有两种不同的学说,下列说法属于对“债务关系说”进行解释的有()。
A.税法是以国家为债权人而依法设定的债B.国家在课税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C.税收法律关系是国家与纳税人之间在税收分配过程中形成的权力义务关系D.税收法律关系是一种公法上的债权债务关系E.课税以国家政治权力为依据,体现为纳税人对国家课税权的服从关系【例4】税收法律关系的特点包括()。
A.主体的一方只能是国家B.体现纳税人单方面的意志C.是平等主体之间的关系D.具有财产使用权或支配权单向转移的性质二、税收法律关系的构成要素【例1】下列单位具有征税主体资格的是()。
A.某市国税局征管处B.某市地税局C.某税款代征单位D.某代扣代缴义务人【例2】我国现行税法赋予税务机关的职权包括()。
A.税款支配权B.税款征收权C.税收法律立法权D.经法院批准搜查纳税人住宅E.税收检查权F.代位权和撤销权(二)纳税主体【例1】下列单位具有纳税主体身份的是()。
A.已代纳税人缴纳税款的某纳税担保人B.承担香烟消费税的香烟消费者C.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某税务人员D.依法代扣代缴税款的某事业单位E.某生产销售化妆品的日化厂【例2】税收法律关系中的纳税主体是指()。
A.负税人B.纳税义务人C.纳税担保人D.扣缴义务人【例3】我国税法明确规定纳税人的权利包括()。
A.依法请求税务机关退回多缴税款B.要求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C.只缴纳合理税金D.请求税务机关进行“事前裁定”E.要求税务机关为其保守商业秘密F.对税务机关做出的决定,享有陈述、申辩并暂不执行的权力G.依法请求有关部门仲裁【例4】我国税法明确规定纳税人的义务包括()。
A.依法请求税务机关退回多缴税款B.要求税务机关承担赔偿责任C.按期进行纳税申报,足额缴纳税款D.从事生产经营的新办企业,应依法办理税务登记E.对于偷税行为,按规定应补缴税款、滞纳金以及罚款三、税收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例1】税收法律关系产生的标志是()。
A.纳税人进行税务登记B.纳税人进行纳税申报C.纳税人应税行为的发生D.税务机关征税行为的发生【例2】引起税收法律关系消灭的原因包括()。
A.税务机关组织结构的变化B.纳税人履行了纳税义务C.纳税人自身组织状况发生变化D.纳税义务超过期限第三节税收程序法概要第四节税收实体法要素【例1】下列关于“课税对象和计税依据”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有()。
A.企业所得税的课税对象和计税依据是一致的B.计税依据是课税对象量的表现C.计税依据是从质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定;课税对象是从量的方面对征税所作的规定D.我国车船使用税的课税对象和计税依据是不一致的【例2】下列税种中,征税对象与计税依据不一致的是()。
A.企业所得税B.耕地占用税C.车船使用税D.农业税E.增值税【例3】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税额时,速算扣除数的作用主要是()。
A.解决累进临界点税负不合理问题B.使计算更准确C.减缓税率累进的速度D.简化计算【例4】下图为应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应纳税额的图式(数轴代表应税收入),则级距为1500至2000,速算扣除数为()。
•【例5】我国现行税法中运用累进税率形式的有()。
A.全额累进税率B.全率累进税率C.超额累进税率D.超率累进税率【例6】某纳税人5月份取得收入1800元,若规定起征点为1000元,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应税收入为0-1000元,适用税率5%,应税收入为1000-2000元,适用税率10%,则该纳税人应纳税额为()元。
【例7】接【例4】将起征点改为“免征额”,其他条件不变,则该纳税人应纳税额为()元。
【例8】某企业某年度取得应税利润600万元,销售收入1600万元,如果以应税利润为征税对象,采用超率累进税率(如下表),则该企业本年应纳税额为()万元。
(二)税率的其他形式1、名义税率与实际税率2、边际税率与平均税率(1)在比例税率条件下,边际税率等于平均税率例如,某企业按规定计算缴纳营业税,税率3%,假设9月份取得收入1000元,则应纳税额=1000×3%=30元,若增加收入200元,应纳税额=200×3%=6元。
边际税率=平均税率=(2)在累进税率条件下,边际税率往往要大于平均税率,边际税率的提高还会带动平均税率的上升。
例如,某企业采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纳税,应税收入在0-1000元,税率为5%,1000-2000元,税率为10%;假设该企业7月份取得收入800元,则应纳税额=40元,若增加收入600元,应纳税额=800×5%+200 ×5%+400×10%=40+50=90元。
边际税率=平均税率=3、零税率与负税率四、减税免税(一)减税免税的三种基本形式1、税基式减免(重点是起征点和免征额)2、税率式减免3、税额式减免(二)减税免税按其在税法中的地位,可分为三类1、法定减免2、临时减免3、特定减免【例9】若某税种适用20%的比例税率,按规定应税收入超过5万元的部分,按应纳税额加征五成,当某纳税人应税收入为8万元时,其应纳税额为()万元。
【例10】假设某人取得劳务报酬收入48000元,免征额为800元,税率为20%,若规定计税依据超过20000-30000元的部分,加征2成,超过30000-40000元的部分,加征5成,超过40000元的部分,加征10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