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5
第二篇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1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第2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
第1章 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学习目标:
1.掌握人性假设的基本观点和内容 2.了解关于个体行为的不同解释 3.了解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
内容提要
第一节 人性假设
第二节 关于个体行为的解释 第三节 影响人的行为的心理因素分析
管理工作只是少数人的事,与广大工人群众无关。工人的主要任 务是听从管理者的指挥,后勤部拼命干活。
在奖励制度方面,主要是用金钱来刺激工人生产积极性,同时对 消极怠工者采用严厉的惩罚措施,即:“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 如果人们工作效率低、情绪低落,解决办法就是重新审查组织的 奖酬刺激方案,并加以改变。
人大致可分为两类,多数人都是符合于上述设想的人, 另一类是能够自己鼓励自己,能够克制感情冲动的人, 这些人应负起管理的责任。
与“经济人”假设对应的具体管理措施
任务管理:管理工作重点在于提高生产率、完成生产任务,而对 于人的感情和道义上应负的责任,则是无关紧要的。简单地说, 就是重视完成任务,而不考虑人的情感、需要、动机、人际交往 等社会心理因素。从这种观点来看,管理就是计划、组织、经营、 指导、监督。这种管理方式叫做任务管理。
人 际 关 系 理 论
与“社会人”假设相对应的是人际关系理论。 人际关系学说是建立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其主要观点概括如 下: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人们的行为并不单纯出自 追求金钱的动机,还有社会方面的、心理方面的需要,即追求人 与人之间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敬等,而后者更为重 要。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这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在于维护其 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 干涉所造成的损失 ,以感情逻辑为其行为规范 。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意度 。职工的满意度越高,其 士气就越高,从而产生效率就越高。高的满意度来源于工人个人 需求的有效满足,不仅包括物质需求,还包括精神需求。
第一节 人性假设
四种人性假设
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
“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 交换的经济理论,并由其首先提出。 亚当斯密认为人是懒惰的,人的行为动机根源于经济诱 因,人都要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就是为了取得经 济报酬。因此,需要用金钱与权力、组织机构的操纵和 控制,使员工服从并为此效力。 作为个体,无论处于何种地位,人的本质都是以追求个 人利益、满足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基本动机,因此,“经 济人”也称为“实利人”。
对”经济人“假设的评价
“经济人”假设及其相应的X理论曾风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 的欧美企业管理界。这种理论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 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 制的建立。这对我国目前的管理实践,有一定借鉴作用。但“经 济人”假设及X理论,也有很大局限性。 “经济人”假设是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的,它把人看成是非理 性的,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将人看成机器,这 与人的本质是不一致的。 “经济人”假设认为由于人是天性懒惰的,因此必须用强迫、控 制、奖励与惩罚等措施,来促使他们达到组织目标,其是以金钱 为主的机械的管理模式,否认了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了人的自 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经济”假设认为大多数人缺少雄心壮志,只有少数人起统治作 用,因而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严格区分,反对工人参与管理,过 于狭隘。
对“社会人”假设的评价
在资本主义国家,从“经济人”到“社会人”只是 管理方法的一个进步,并没有改变资本家地工人的 剥削关系 过于否定了“经济人”假设的作用,完全忽视了工 人的经济需要,这无疑会影响工人的劳动积极性。 过于偏重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忽视了正式组织的作 用 但其主张对企业的管理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比 如对员工的人性化的关怀等。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多数人天生是懒惰的,他们都尽可能逃避工作。 多数人都没有雄心大志,不愿负任何责任,而心甘情 愿受别人的指导。 多数人的个人目标都是与组织目标相矛盾的,必须用强 制、惩罚的办法,才能近使他们为达到组织的目标而工 作。
多数人干工作都是为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 因此,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鼓励他们努力工作。
“社会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总的来说,通过霍桑实验,人们认为经济因素只是第二位的因 素,并认识到个人态度、管理者的行为方式、工人的满意感和 归属感对工人行为的影响。因此认为,社会交往、他人认可、 归属某一社会群体等社会心理因素才是决定人工作积极性的第 一位的因素。
在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某一个群 体的一员,是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社会存在。
• 3、在实际奖励时,提倡集体的奖励制度,而不主张个人奖励制度。
• 4、管理人员的职能也应有所改变,他们不应只限于制定计划、组 织工序、检验产品,而应在职工与上 级之间起联络人的作用。一 方面,要倾听职工的意见和了解职工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 向上级呼吁、反映 。 • 5、让职工和下级不同程度地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即参 与管理)
“社会人”假设和“经济人”假设基本上是对立的,它 认为在社会上活动的员工不是各自孤立存在的,而是 作为某一个群体的一员有所归属的“社会人”,是社 会存在。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 组织的归属感比经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社会 人 ”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 还需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社会人” 假设的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梅奥、马斯诺、赫 茨伯格和 麦格雷戈等。 “社会人”假设主要来源于 霍桑实验。
人具有社会性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组织的归属感比经 济报酬更能激励人的行为。 社会人 ”不仅有追求收入的动机和需求,他在生活工作中还需 要得到友谊、安全、尊重和归属等。
与“社会人”假设对应的具体管理措施
• 1、管理人员不应只注意完成生产任务,而应注意的重点放在关 心人和满足人的需要上。 • 2、管理人员不能只注意指挥、监督、计划、控制和组织等,而更 应重视职工之间的关系,培养和形成 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