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个性与个体行为

个性与个体行为


体质能力


动态力量,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或持续运用肌肉力量的能力。
躯干力量,运用躯干肌肉(尤其是腹部肌肉)以达到一定 肌肉强度的能力。


静态力量,产生阻止外部物体力量的能力。
爆发力,在一项或一系列爆发活动中产生最大能量的能力。 广度灵活性,尽可能地移动躯干和背部肌肉的能力。


动态灵活性,进行快速、重复的关节活动的能力。
生活条件以及教育等是个性发展的重要条件。
(3)社会实践
个性是个体与环境交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5、个性与管理
(1)在实际生活中区分各种个性类型的个 体,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出发点。 (2)通过管理活动,形成与发展人的积极 个性。 (3)在管理活动中,了解人的个性,有利 于和谐人际关系,减少矛盾与冲突。 (4)个性研究是管理活动中人员选择、配 备领导班子的重要依据。
90-109 80-89 70-79 70以下
中上
中等 中下 临界 智力缺陷
18
46 15 6 3
4. 能力差异与管理

用人之长,不求全责备
选择安排职工工作时,要尽量考虑其特长,做到 人尽其才。

双向选择,职能相配
在人员的选拔与安置上,尽量使员工的文化水平、 技能水平、择业愿望与实际工作所要求的水平相匹配, 只有这样,才能使其工作效率达到最高水平。

科学、客观地进行两项评价。
根据工作需要,制定全面合理的培训计划。
(三)气质

气质的概念
指个人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指心理 过程的强度、速度和稳定性,以及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方 面的特点。

心里过程的强度:
情绪活动的强度、意志努力的强度等。

心里过程的速度和稳定性: 知觉的速度、思维的灵活性程度、注意集中的时间长短等
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
有的人少年早慧,而有人则大器晚成。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智力上有最为明显的表现。 人的智力水平可用智商表示:

智商=
心理年龄
实际年龄
×100
表2-1 智力水平分布表
智商 140以上 120-139 智力水平 非常优秀 优秀 分布百分数 1 11
110-119

心理能力与体质能力


心理能力:从事心理活动所需要的能力。
算术,快速而准确进行运算的能力。 言语理解,理解读到和听到的内容,以及词汇 之间关系的能力。 知觉速度,迅速而准确辨认视觉上异同的能力。 归纳推力,鉴定一个问题的逻辑后果,并解决 这一问题的能力。 演绎推理,运用逻辑评估一项争论价值的能力。 空间视知觉,当物体的空间位置变化时,能想 象出物体形状的能力。 记忆力,保持和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能力。
5、性格在管理实践中的意义

准确地把握员工的性格特点,实施有针 对性的管理。
管理者应注意加强自身的性格修养。 坚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严格行 为规范训练。

(五)人格特质理论
1、气质、性格与人格特质理论
从理论上说,气质与性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气 质表明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形式具有的独特性特点, 性格表明人的心理、行为的内容及规律性的本质特点。 实际上,一个具体的人的气质特点与性格特点很难分 清楚,国外一些心理学家从现实出发,把气质、性格 特点结合在一起分析研究,提出了人格特质理论和人 格测量的方法。
气质类型
胆汁质 抑郁质 多血质 粘液质
所占比例
0 0 29% 18%
多血质与粘液质
53%
(四)性格
1、性格的概念
性格指一个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稳定的 态度以及与之相应的习惯性的行为方式。
2、性格的特点



性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是 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伴随着世界观的确立而形 成的。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稳定的心理特征, 与一个人的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世界观等高层次的 心里成分相联系,所以它在个性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 性格有好坏之分,始终有道德评价的意义。
气质在管理中的作用

气质类型无好坏之分。 气质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和对环境的适应。 气质与教育训练(重视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合理地选择工作与职业(重视职业和气质的匹配) 气质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的合理性
我国管理人员的气质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系俞文钊教授曾抽取51名企业管理 人员,对其气质类型进行研究,其结果如下: 表2-2 我国企业领导者的气质类型


年龄与工作满意度之间的关系:
年龄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成正相关; 年龄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成U型曲线关系。专业技术人员 的工作满意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非专业技术人员在 年龄中等时工作满意度出现下降情况,然后又开始回 升。
2 性别
生育能力有本质的差别 生理能力大约有10%的先天差别 心理能力有没有差异没有定论 过去男人与女人成功的比较为49:1甚至 更高 在发达地方,男人与女人成功的比例接 近1:1或2:1 原因:女性的勤奋与社会偏见的减弱
(4)整体性:个性是以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个人 的各种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都是有机地联系在一 起的,并表现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 (5)倾向性:一个人的个性倾向性表现为对事物有不同 的态度、体验与特定的行为模式。
4、影响个性形成的因素
(1)自然的、遗传性因素。
(2)后天社会化因素。
社会文化、自然环境、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
躯干协调性,躯干不同部分进行同时活动时相互协调的能 力。


平衡性,受到外力威胁时,依然保持躯体平衡的能力。
耐力,需要延长努力时间时,保持最高持续性的能力。
3.
能力的个体差异
能力的类型差异。
(1) 表现在一般能力上的性向差异,即在解决相同的问 题或完成同类任务时长于利用智力的某些方面去实 现。 (2)表现为人的特殊能力不同和能力的组合不同。
Hale Waihona Puke 孩子个数与员工缺勤率成正相关;
抚养人数与工作满意度成正相关; 在抚养人数与员工生产率及流动率关系
方面,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5、任职时间


任职时间与生产率间的相关不明显。
任职时间与缺勤率之间成负相关。 任职时间与流动率之间成负相关。 任职时间与工作满意度之间成正相关,其预测 效度高于年龄因素。


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指在一切活动中都需具备的能力,即 通常所说的智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 力、注意力和思维能力,以思维能力为核心。 特殊能力。 指人们在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如节奏 感、彩色辨别能力等。
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管理领域中,认识能力指职工对工作目 标与任务的理解与领会能力。 实践能力,指员工具体实施工作计划、完 成生产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 技术操作能力、计划组织能力、调节控制 能力。 社交能力,指员工在生产和生活中保持良 好人际关系和迅速准确传递信息的能力

心理活动的指向性:
有的人倾向于外部事物,有的人倾向于内部体验。
气质分类的理论依据

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认为:人的高级神经活动 分为两个过程,即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两种过程表现为三个特点,即强度、平 衡性和灵活性。

不平衡性 高强度(弱型) 灵活性高
胆汁质 多血质



高级 神经 活动 类型
第二篇 个体 心理与行为
人性假设 知觉和社会知觉
个性和个体行为
态度和价值观
本讲主要内容
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
传记特点 个性因素 学习
一、传记特点(人口统计特征)
年龄
性别 婚姻状况
个体行为
这些因素直接和间接地影响职工的
抚养人数 任职时间
工作效率,满意度,缺勤率及流 动性。
1 年龄



人的物理能力随年龄的变化 人的心理特性随年龄的变化 年龄越大越保守 年龄越大越不愿意换工作 年龄越大自愿出勤率越高 两者抵消,老年人的工作效率不比年青人差 讨论:人该什么时候退休?用年青人还是老年人好?




年龄与流动率之间的关系: 年龄越大,越不愿离开现有工作岗位。 年龄与缺勤率之间的关系: 可以避免的缺勤率低;不可避免的缺勤率高。 年龄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一般的观点:生产率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下降。 研究结论:年龄与工作绩效并不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工作中 所需身体机能方面的衰退可以由工作经验得到弥补。
(二)能力
1. 能力的概念
•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 特征。 • 使人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所必需的各种能力的完备 结合 ,叫做才能。 • 才能的高度发展,叫做天才。它是各种高水平能力的最
完备的结合,它能使人创造性地、杰出地完成某种或多
种活动。
2. 能力的种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男性与女性之间在工作生产率与工作满意度之
间没有显著差异。

在男性与女性的工作流动率上,已有研究结果
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在工作缺勤率方面,已有研究一致表明:女性 的缺勤率高于男性。 在工作绩效方面,男、女差别不大。女性更倾 向与服从权威,男性更倾向与进取心和对自己 较高的期望值。


3 婚姻
二、个性因素
(一)个性概述
个性的概念: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 常影响人的行为并使他与别人有所区别 的心理特点的总和。这些特点影响着特 定的个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为表现。
2、个性的心理结构
需要 动机 个性倾向性 兴趣 理想 信念 个性心理结构
价值观
能力 气质 性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