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学科前沿报告
21世纪以来,由于世界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突破性的进展和广范围的应用,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化,这使得企业管理学在管理思想、方法、手段和组织等诸多方面都有新的进展。
实际上,这些创新和发展正逐渐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学教科书内容,企业管理学正悄悄地进行这一场革命。
但是,可能与企业管理学学科本身发展的特征有关,这些新进展是非常凌乱的、不系统的,这些新进展之间存在互相交叉、包含现象。
要想全面评述这些新进展、对这些新进展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归类和评价,是非常困难的。
一是对每个企业管理分支学科的新进展的描述并不全面,二是在分类方面,有些新进展并不完全属于单一企业管理分支学科。
当前企业管理学科的理论前沿与重大问题研究
1.企业资源理论
资源理论关注企业资源、持久竞争优势和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资源理论在假定资源要素市场是不完全的、企业是异质的和资源有限流动性的前提下,认为企业是资源的特殊集合体,那些与竞争对手相比具有资源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并能够与外部环境匹配得当的企业会具有竞争优势,这些竞争优势会由于要素市场不完全和资源有限流动而具有持久性。
从战略管理角度分析,如果说产业组织理论给战略管理提供了一个“市场——结构——绩效”的分析范式,
2.企业能力理论
能力理论认为,企业能力是企业拥有的为实现组织目标所需的技能和知识。
虽然广义的资源包括企业能力,但能力理论认为能力与资源不同,能力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配置、开发、保护、使用和整合资源的主体能力。
具有相似资源的企业通常在使用资源的效率方面有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企业能力的差异,是产生竞争优势的深层次因素。
在核心能力理论看来,能力是决定企业异质性的根本,企业是一个能力系统或能力的特殊集合。
更进一步,企业所有能力中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可以通过向外辐射,作用于其他各种能力,影响着其他能力的发挥和效果,这部分被界定为核心能力。
在普拉哈拉德与哈默看来,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
核心能力来自于企业组织能的集体学习,来自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
核心能力的形成要经历企业内部独特资源、知识和技术的积累与整合的过程。
通过这一系列有效积累与整合,使企业具备了独特的、持久的竞争力。
一般说来,核心能力具有如下特征:(1)稀缺性:是企业所特有的;(2)可延展性:核心能力可以使企业进入各种相关市场参与竞争;(3)价值性:核心能力能够使企业为客户创造价值;(4)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应当不会轻易地被竞争对手所模仿。
企业要获得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在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最终产品三个层面上参与竞争。
核心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最终产品是核心能力的市场表现,核心产品是核心能力的物质载体。
基于上述对核心能力的认识,从战略管理角度看,企业战略的目标就在于识别和开发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能力。
只有具备了这种
核心能力,企业才能很快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不断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在顾客心目中将企业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
只有在核心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企业才能通过一系列组合和整合形成自己不易被人模仿、替代和占有的独特战略资源,才能获得和保持持久的竞争优势。
3.企业知识理论
企业资源理论和能力理论从各自的角度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做出了解释。
知识管理理论跳出企业的物理形态,将企业视为知识的集合体,针对组织的适应性、组织的生存和竞争能力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对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做出了有益探索。
目前,知识管理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知识管理与企业战略、组织内和组织间知识管理活动研究、知识管理活动的阶段性研究、管理对知识管理活动的影响研究、知识型组织的运作规律与管理模式研究、组织内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创造与转化、知识资源的量化等方面。
可以说,有关知识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下一步研究具有广阔的空间。
例如,对于组织知识的构成、量化和测评指标体系的研究,对于知识管理与企业竞争优势内在作用机理研究,对于组织知识管理活动内容以及相互关系的研究,对于知识转移和转化的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同组织结构、环境的互动的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同技术之间关系的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影响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研究,对于知识管理同传统职能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等方面的研究都还几近空白。
4.企业社会资本理论
自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社会资本理论步入管理学领域以来,运用该理论的观点和研究方法所进行的管理学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一是结构维度,又称为结构性嵌入,是指行动者之间联系的整体模式。
该维度强调社会关系网络的非人格化一面,分析的重点在于网络联系和网络结构的特点,即网络联系存在与否、联系的强度、网络的密度、中心与边缘、连接性等。
二是关系维度,又称为关系性嵌入,是指通过创造关系或由关系手段获得的资产,包括信任与可信度、规范与惩罚、义务和期望以及可辨识的身份。
该维度强调社会关系网络人格化的一面,即与社会联系的行动者有关,表现为具体的、进行中的人际关系,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建立的具体关系。
三是认知维度,是指提供不同主体间共同理解表达、解释与意义系统的那些资源,如语言、符号和文化习惯,在组织内还包括默会知识等。
社会资本理论本身在分析组织内和组织间两个层面的问题上具有特有的优势,能够较全面的解释主体行为(人或企业)与结构间的互动关系。
因此,下一步可以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视角,研究组织内部默会知识的转移和转化,组织内部冲突,网络环境下组织间的关系,网络治理,战略网络管理等方面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