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密练(七)历史试题

【精准解析】河北省石家庄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密练(七)历史试题

文科综合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敬姜在《论劳逸》中指出:“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清初教育家颜元认为:“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

上述思想A.表明了统治阶级对劳动的重视B.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C.反映了对劳动作用的不同认识D.体现了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观念【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吾用力农事,不遑食寝,邪妄之念,亦自不起”可知,上述思想认为劳动能生善心,使得奸邪之念不起,可见其意识到劳动对品德养成的重要性,B正确;题干列举人物不能对代表统治阶级,排除A;敬姜和颜元对劳动的作用认识相近,排除C;题干主旨是劳动和人的意识关系,与重农抑商无关,排除D。

2.《史记·卷三十·平准书》载:“(汉武帝)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

钱既多,而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

”汉武帝旨在A.平定七王之乱 B.解决王国问题C.统一国内币制D.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西汉中央集权。

由材料信息“(汉武帝)於是悉禁郡国无铸钱,专令上林三官铸”“令天下非三官钱不得行,诸郡国所前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三官”可知,汉武帝废除了各郡国的铸币权而统一由中央“上林三官”铸造,既削弱地方诸侯的经济基础,又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而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平定七王之乱”是汉文帝,不是汉武帝,故A项错误;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措施是颁布“推恩令”和实行附益之法,而不是收回铸币权,故B项错误;汉武帝收回郡国铸币权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大一统,而不是为了统一国内币制,故C项错误。

3.“节妇”是宋代理学家们为妇女树立的道德楷模,但宋代法律不曾笼统禁止过妇女改嫁,《宋刑统》禁止的只是居丧改嫁、强迫改嫁、背夫改嫁和嫁娶有夫之妇,而且这些条文全部抄自《唐律疏议》,无一字增损,无一字改动。

这表明当时A.商品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贞节观B.延续了唐朝以来的男女平等观念C.理学贞节观尚未成为官方主流意识D.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且依附于夫权【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核心信息:宋代“节妇”要求尚未写入刑法。

这说明“节妇”伦理仅仅是理学家推崇,尚未得到官方正式认可,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是唐宋官方对传统贞洁观基本一致,没有出现被冲击情况,A项排除;B项说法常识性错误,中国古代男女不平等,排除;D 项说法是常识,但材料没有出现男女地位差异及其关系,排除。

4.明朝晚期,白银向社会渗透加速了社会流动,随着旧等级制的逐渐瓦解,富民阶层兴起,妇女、雇工、奴隶的法律地位也有所提高,同时政治社会化和儒学平民化趋势日显。

这主要体现了当时A.社会结构逐渐多元化B.商业行为是各阶层的共同取向C.社会变革已成为主流D.白银货币化是社会变革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明代晚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富民阶层兴起,妇女、雇工、奴隶地位提高及儒学的平民化反映了传统社会等级结构受到冲击,社会结构逐渐多元化,故A项正确;题干不能说明商业行为受各阶层认同,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能说明明代后期出现社会变革趋势,排除C项;明代晚期社会变革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冲击,排除D项。

故选A。

5.光绪末年,河北高阳地区大多数农民,从商人手中购买原料,“为原料不致缺乏计,不得已只有仰商人的鼻息,替商人织布而赚取工资”,商人则收取成布,运销各地,其他行业也有类似现象,这表明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扩展B.西方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C.社会分工星现专业化特征D.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体现了包买商制度,即商人向小手工业者贷给或供给原材料以至生产工具,给予一定酬金或工钱,然后收取成品转向市场销售,在这里,商业资本已经转变成为工业资本,和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相比,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展,故选A项;列强的侵略方式、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特征和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等内容均为体现,排除BCD。

故选A。

6.抗战期间,漫画家丰子恺在长沙街头看到一群小孩在公众阅报处阅读“我军大捷”的消息,创作了《儿童与捷报》的漫画,右下角的落款是“廿七年儿童节”(注:1912年为民国元年)。

该漫画可用于研究A.局部抗战时期民众抗争B.台儿庄战役产生的影响C.敌后战场儿童关心国事D.抗战胜利时民众的心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廿七年儿童节”,可得出时间是1938年,结合“抗战期间,……《儿童与捷报》”这一信息可得出与台儿庄战役有关,台儿庄战役正是于1938年3月16日开始至4月15日结束,故B项符合题意;1938年已经是全面抗战,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出是敌后战场,排除C项;1938年抗战还没有胜利,排除D项。

7.下图为创作于1953年的新年画《又增加了两分》(局部),描绘了一位年青的姑娘在麦收劳动中表现优秀,获得了集体评工会增加的两个工分。

这反映了当时A.女性成为农村建设的主力B.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开展C.男女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D.互助劳动提升农民积极性【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合作化时期的农业生产。

该漫画是创作于1953年的《又增加了两分》,可见集体劳动中个人工分增加的喜悦,故D项正确。

A项错误,题目无法反映女性对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作用。

B项时间不符,人民公社化开始于1958年,C项说法绝对。

8.1982年1月10日,邓小平在接见一位海外朋友时说:“‘九条’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

”他所说的“九条”是A.《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B.《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C.《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D.《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答案】D【解析】【详解】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阐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条方针政策,简称“叶剑英‘九条方针’”,故D符合题意;《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于1984年,《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于1987年,故AB不符合题意;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精辟地阐述了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思想的精髓,高度概括了1979年以来的两岸关系形势、台湾局势和国际形势、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八项主张,时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9.有观点认为:《十二铜表法》中说“人民对于最新情况的投票就是法律”,没有比这句话更能体现出法律中所发生的革命了;它使罗马自神的法律中解放出来,法律成了一项人类的工作。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其中“人民”是指罗马帝国的自由民B.成文法一经产生便不可更改C.罗马法对宗教改革起到直接推动作用D.罗马法中蕴含人文主义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它使罗马自神的法律中解放出来,法律成了一项人类的工作”体现的是罗马法对人性的解放,凸显的是人文主义精神,D正确;《十二铜表法》适用于罗马公民,A排除;B说法过于绝对,排除;材料未涉及罗马法和宗教改革之间的关系,C排除。

故选D。

10.在1689年到1834年的一百多年时间里,一些英国国王利用其行政权,通过任命内阁、收买议员、安插亲信等手段,对国会和政府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操纵。

这说明A.光荣革命后英国王权曾出现反弹B.资本主义发展尚不足以制约王权C.国王违背法律规定肆意扩张权力D.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答案】D【解析】【详解】需要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光荣革命后的国王并非直接统而不治的,材料中王权的反弹恰恰表明“君主立宪制度”形成过程中的曲折性与渐进性,英国君主立宪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故D正确;A只是表面现象,排除;光荣革命后议会颁布了《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对王权进行了约束,确立了议会至上的原则,故B错误;根据所学和材料信息可知,国王并非“肆意扩张权力”,其权力受到法律的限制,故C错误。

11.1923年,苏联开始推行零售商业借贷政策,允许国民经济最重要部门的工人免息分期付款购买家居用品、手工艺品、专业工具、农业设备以及工业企业生产的耐用品。

这说明苏联A.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B.对经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C.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D.积极地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答案】B【解析】【详解】1923年,苏联允许工人免息分期付款购买家居用品、手工艺品、专业工具、农业设备以及工业企业生产的耐用品。

这说明苏联已经重视商品和货币关系,即对经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入,故B正确;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是在斯大林时期,故A错误;材料不能体现新经济政策成效显著,故C错误;这一政策的目的是恢复经济,不是为了应对紧张的国际局势,故D错误。

12.在过去,各国经济体大都保持着独立性,就像许多独立的水桶。

到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

对此有些国家和人士感到担忧。

这说明A.超国家组织推动全球化B.经济全球化具有普惠性C.发达国家居于优势地位D.全球化冲击了国家主权【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干“20世纪末期,所有水桶的底部都用管道连接,彼此互通”结合所学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并继续强化了经济全球化趋势,故A项正确;经济全球化有利有弊,并非绝对的普惠性,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全球化中发达国家的地位,排除C项;某些国家及人士对经济全球化的担忧并非指国家主权,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本国经济秩序的冲击,排除D项。

故选A。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自古就是一个疫病频发的国家,在公共危机应急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两汉疫病流行,西汉有11次,东汉有27次。

疫病爆发以后,帝王一般会下罪己诏主动承担责任,认为疫病的流行是自己的政事有所欠缺而导致的,并大赦天下、减免赋税、举办大型祈禳仪式。

西汉元帝时,关东水灾疾疫,大量流民涌入关内,元帝诏集转运粮食给流民,并开仓赈济,赐寒衣,保证灾民能有基本的吃穿。

东汉和帝永元问,曹褒官为城门校尉,“时有疾疫,褒巡行病徒,为致医药,多蒙济活”。

安帝元初间,会稽大疫,政府派“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循行疫病”,到乡村为老百姓治病。

两汉时期,从农村到城市,每逢疫情严重,惑病人增多,政府会因地制宜地腾出一些住宅作为疫病的医院,集中为他们进行治疗,以防止疫病扩散。

——摘编自刘滴川《大瘟疫病毒、毁灭和帝国的抗争》等材料二晚清时期,以灾荒为代表的灾害性公共危机事件日趋频仍,以瘟疫为代表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此起彼伏。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官赈为代表的传统危机应对机制渐趋衰弱,新型商人开始活跃于近代历史舞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