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

综合素质材料分析题1.接手高一新生两个月后,英语老师刘丽发现,自己所教的两个班,一班的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二班的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两个班的作业完成情况也有些差距。

她反复回顾教学细节,感觉二班学生似乎内向一些,还有几个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为什么会这样呢?刘老师主动找同事交流,语文老师说:“二班的学生内向一些,不过整体基础不错,勤奋的学生不少,如果引导得当,教学效果应该不会比一班差。

”数学老师也认可语文老师的说法。

刘老师又去了解二班学生的想法。

学生们提出了一些意见:“老师,您有时在上课时说一班的学生反应比我们快,耶和华我们很受打击”; 您上课时经常板着脸,很多同学都怕您,晓军有时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因为基础不好,并不是故意跟您对着干……根把同事和学生的意见,刘老师调整了教育教学策略。

她主动参加二班的一些集体活动,鼓励内向的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在学校举办的元旦晚会上,她还和二班学生一起唱起了英文歌曲。

为了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她利用晚自习时间组织了“英语俱乐部”。

问题:请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

材料中刘老师的做法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就要坚持: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学生是社会中的人;学生是有一定文化北景的人。

在“以人为本”的新形势下,在素质教育中,学生是完整的个体,教师应该对学生毫不犹豫地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的学生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学生需要尊重,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支持,师生之间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用新的学生观来指导教育工作,培养社会主义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材料一位作家在自传中写道: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我对写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有时间,就在习作本上写下自己稚嫩的“作品”积累了几个月之后,我挑选了一篇自己写的小说,忐忑地来到语文老师王华的办公室。

王老师看了一下小说的题目,问道:“我没有布置你们写小说啊”………………有了老师的鼓励,我对写作的兴趣更浓了,可是爸爸妈妈并不理解,他们觉得写小说是不务正业,我为此很苦恼。

王老师知道后,多次专门到我家里来,耐心地跟我父母分析我的兴趣爱好、人生梦想,慢慢地,爸爸妈妈也支持我走写作这条路了……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刘老师的教育行为①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师必须倚重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实施素教育;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材料中的王老师鼓励学生写小说,并赞扬其思维活跃,鼓励其继续写作,给了学生很大的鼓励,这正是体现了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规范。

②关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同时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

材料中的王老师并没有因为学生写小说去指责学生不务正业,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爱好,在表杨学生的同时,还给出了一些指导意见,这些行为充分表现了对学生的爱护,体现了关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

3.材料:熟练与陌生艺术要反对的,虚伪之后,是熟练。

有熟练的技术,哪有熟练的艺术?…………………………因而好的文学,其实每步都在继承传统,每一步也都不在熟练中滞留因而成为探险的先锋。

传统是其不变的神领,先锋是其万变之前途中的探问。

——摘自史铁生《熟练与陌生》问题:(1)文章标题“熟练与陌生”中“熟练”与“陌生”的含义各是什么?答:“熟练”指文学中熟练或娴熟的语言,“陌生”指的是文学中的陌生之域,并不单指陌生的空间,主要是说心魂中不曾敞开的所在。

陌生之域不可能运用熟练的语言。

(2)结合文段,谈谈你对画线句子“好的文学,其实每一步都在继承传统”的理解。

答:传统强调的就是一种态度——对陌生的惊奇、盼念、甚至是尊敬和爱慕,唯这一种态度需要永恒不变地继承。

人们对传统和继承的看法不一,原因在于继承是既包含了永恒不变之位置又包含了千变成化之前途的。

陌生之域是永恒不变的,但是面对陌生,自古就有不用的态度:走去探险和逃回到熟练。

好的文学,就是不断地在人的心魂即为人所未察的陌生之域发现、探索,每一步都不在熟练中滞留因而成为探险的先锋。

4.材料:5.一天,一位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主题是“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老师安排学生去校园里甚至校外的大自然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

并要做好记录。

走出课堂的孩子们显得很兴奋,不久一位同学跑过来说:‘‘老师,我捉到一只蚂蚱。

’’其………………我相信,这位这一定是无意踩死的,这样吧,老师提一个建议,不如挖一个坑,把它安葬了吧!”于是,在学校的草地上,举行了一个特殊的“葬礼”。

可以说在这潜移默化中,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珍惜,会比多少遍说教都来得有效!问题:试从教师职业理念的角度,评析老师的教学行为。

这是一堂非常成功的科学课,从教职业理念的角度,该老师的教学行为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师观。

1)从教育观来看,该教师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育观。

素质教育的教育观要求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多角度贯彻启发性原则,全面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材料中的老师给学生上科学课,安排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里寻找有生命的物体,让学生实际去操作与观察,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正是优化课堂教学模式的体现2)从学生观来看,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生观。

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关爱与赏识每一位学生。

该教师针对蚂蚱的对待行为等进行积极引导,对认真研究的学生进行鼓励,对踩死蚂蚁的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该教师具有正确的教师观,新时期教育要求教师不能只做传统意义上的“传到授业解惑”的传授者,而是要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课堂优化的设计者和实施者,教学改革的探究者。

该教师一改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走出户外,设计出贴近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是正确教育观的体现。

5材料:何老师班上的小龙,经常迟到、旷课、不完成作业,还欺负同学。

在多次批评教育无效后,何老师决定到他家去一趟,身他父母告状。

到小龙家时,何老师惊奇地发现他正在做家务,见到何老师,小龙吃了一惊,但还是喊了一声“老师好”后跑回房里,同小龙父母交谈后,何老师了解到小龙家庭贫困,………………没过多久,小龙在课堂上认真多了,同学关系也融洽了,还成为了老师的得力助手。

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何老师的教育行为。

何老师遵循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体现在:(一)热爱学生,具体包括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何老师在了解到小龙的情况后,没有讽刺、挖苦小龙,而是表扬他的礼貌和懂事,体现出对小龙的关心和爱护。

(二)尊重家长。

主动与学生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与配合。

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学生家长。

何老师在小龙旷课、迟到、欺负同学等情况后,主动与小龙的家长联系,上门家访。

何老师的初衷是向小龙的父母告状,这是不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但是在得知小龙的家境不佳之后,何老师没有向小龙的父母告状,反而因小龙的懂事和礼貌而表现他,没有指责家长的疏于教导,而是平等地与小龙的父母进行交流,较好地处理好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

(三)教书育人,具体包括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

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

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何老师针对小龙懂事和礼貌的优点,实施因材施教,让他负责班级卫生工作,并进行积极正面的教导和表扬,循循善诱,使小龙的课堂表现、同学关系都有了很大改善,促进了小龙的全面发展。

6、材料: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

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而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民都能影响到各自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从些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

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

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园里)“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答:因为古松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所以古松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2)另举一例,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的理解。

答:极客观的东西,受观者的性格和情趣的影响,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因而呈现出不同的面目。

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想到的却不一样。

比如:对于花草,园艺术家看到它的自然美,花草商关注花草的贵贱和能获得多少利润,药剂师考虑花草能做什么药材,而不在乎它的美丽与否。

可见,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事物,得出的结论和看法不一,都体现出主观色彩的影响。

7.材料某地三名初中女学生,相约服农药自杀,其中一名因抢救无效死亡,另一重度昏迷成为植物人,还有一名经抢救脱险后休学在家。

学生为什么想自杀?原来是在期中考试后,学校进行全年级大排队,张榜公布成绩,并重新调整座位。

结果三个孩子被调整到最后一排。

这样,孩子们就给父母写了一份遗书,遗书中说:“我们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们没脸见你们。

”她们还给班主任老师也写了一封信,说:“老师,我们自杀不怪你,怪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学,如果领导、校长追究你的话,你就把这封信给他们看。

”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从素质教育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①材料中的这种悲剧是源于学生对应试教育无奈的、无助的、消极的反抗,是学生无法承受升学的压力,所以选择轻生。

②但是,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这却是教育的失败。

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培养人是为了人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

但应试教育异化了人的发展进程,只以分数衡量和评价学生,使教师、家长与学生认为只有分数高才有价值;当成绩不理想时,则万念俱灰,这严重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③由此得出,教育必须改革,为了个体的发展,为了国家的未来,必须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以分数为唯一标准,而是考查学生的方方面面,注重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是个体的个性和能力。

8.材料某教师在“思想品德—抵制诱惑”的课堂处理如下:在上课前一周,利用闲谈时间,不经意询问学生:“在生活中哪些诱惑影响你的学习”?“你有为抵制不了诱惑苦恼过吗?”……………………要求每组讨论出抵制本组最难抵制诱惑的最佳方案,并进行介绍,最后教师点出教学主题“学会拒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