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综述

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综述


新 出 土 材 料 的 刊 出、 研 究 方 法 的 改 进 为 上 古 汉 语 史 研 究 提 供 了 良 好 的条件和契机。

传世文献人称代词研究
早期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多是根据传世文献探讨人称代词的本 体特点和使用特征。学者们着力寻求上古汉语多个人称代词并存的理据,
(项目号:W2013164) ① 本文属辽宁省教育厅项目“新近刊出战国楚简代词研究” 阶段性研究成果。 ,女,辽宁凤城人。渤海大学国际交流学院教授,博士,硕 ② 朱红(1973—) 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汉语方言以及汉语国际教育。
[12]; [13] [9] [20]
、高本汉
、蒲立本
等认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之间
312
万方数据
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312 2016/12/21 11:58:57
存在变格关系。黄盛璋
[14]
、周生亚
[4]
[15]
等认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形
[21]
态说”有一定的合理性。俞敏
、赵世举
、杉田泰史
[11]
、洪波
[22]
等认为从形态角度很难圆满解释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繁复的原因。王力 认为上古人称代词的形态问题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至今没有人做出 全 面 可 靠 的 结 论。 [7](P311) 姚 振 武 认 为, 上 古 汉 语 繁 复 的 第 一 人 称 代 词“格位”系统似同时存在清晰和模糊两种倾向。 [23] 这种看法较单 纯肯定或否定上古人称代词的形态问题更具客观性 , 符合大多数语 言事实。 上古汉语人称代词形态问题一定程度上关乎上古汉语的性质,未来 将依旧是汉语史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2.1 甲骨文人称代词研究
相对于其他出土文献,甲骨文人称代词研究最为完备。管燮初所著
314
万方数据
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314 2016/12/21 11:58:57
的《殷墟甲骨刻辞的语法研究》[32] 首次从语法视角描写甲骨文人称代词 的用法。此后,陈梦家 [33]、赵诚 [34]、张玉金 [18] 等在相关论著中进一步完 善了甲骨文人称代词研究。与此同时,陈炜湛 [35]、喻遂生 [36]、刘青 [37] 等 专文探讨甲骨文中人称代词的分布特点和使用规律,推动了甲骨文语言 学研究的发展。张玉金从称数、句法功能角度考察了甲骨文中人称代词 , 的功能。他认为甲骨卜辞中存在第三人称代词,分别是“之 1”和“其” 但指出“殷代的‘之 1’即使表示第三人称,仍有指示性,还不是真正的 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叫准第三人称代词” 。[18](P383) 我们认为这种推断符合 第三人称代词的产生和发展规律。 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出土文献人称代词研究多限于语法分布和功能的 描写,研究内容有待深化。
2.2 金文人称代词研究
由于金文材料的可及性,金文人称代词研究在 20 世纪 20 年代已经 开始。容庚的《周金文中所见代名词释例》[38] 不但是出土文献人称代词 研究的发端,同时也是运用金文材料研究古代汉语语法的开篇之作。韩 耀隆 [39]、管燮初 [40]、马国权 [41] 等探讨了两周或西周金文中的各类代词。 武振玉考察了两周金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认为两周金 文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有“朕、余、我、 、辝(台) ” ,其中前三个是高
人称代词是代词中最重要的小类,在语言中使用率高,是语言中 的核心词汇。由于古文献中的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系统看似与现代汉语 完全不同,一个多世纪以来,上古汉语人称代词一直是汉语史研究的 热 点 问 题, 中 外 学 者 从 未 停 止 对 上 古 汉 语 人 称 代 词 相 关 问 题 的 讨 论 与 探 索。 马 建 忠 法高
1.3 第三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的关系问题
上古汉语是否存在独立的第三人称代词系统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 两种对立观点都比较有影响力。第一种观点认为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 由指示代词兼任,应归入指示代词系统。杨树达 [2](P88-95)、王力 [7](P324-330)、 郭锡良 [26]、曹翠云 [27]、姚振武 [28] 等持此观点。其中,曹翠云突破传统 研究方法,从亲属语言比较研究的视角,对上古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苗 语、瑶语的第三人称代词进行比较研究,得出结论: “汉、苗、瑶语最初 都是没有第三人称代词的。三种语言的第三人称代词都在走着一条相同 的发展道路,它们的发展演变规律颇为一致。 ”[27] 郭锡良的《汉语第三人称代词的起源和发展》和姚振武的《上古汉 语第三身范畴的表达及相关问题》对上古汉语第三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
1.2 人称代词的语用问题
西汉《尔雅注》 、宋代朱熹《楚辞 · 九章 · 涉江》集注中曾提及第一 人称代词的语用差异,此处的“语用”指的是语言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 高名凯 [3]、贾则夫 [24]、祝中熹 [25] 等部分赞同上古汉语人称代词间存在语 用上的差异。洪波 [22] 认为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系统内 部成员间存在谦敬功能的不同。张玉金 [18](P71) 认为至少在西周时代汉语第 一人称代词之间没有谦敬功能的差异。朱红认为上古汉语中不存在专用 于表示谦敬功能的第一人称代词。人称代词的旧形式在退出共同语之前 会长期使用于某一边缘语境而产生某种语用功能。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 词的语用功能是代词使用过程中的衍生品,不是多个第一人称代词共存 的原因。[19](P85) 上古汉语人称代词语用问题至今仍然存在争议。
频词,后二词出Biblioteka 频率很低,不同的代词有不同语法分布特点;两周金 文中的第二称代词也有 5 个,其中“汝、乃”为高频词。不同时期的金 文材料中,第二人称代词语法功能不同。[42]; [43] 张玉金的《西周汉语代词 研究》[18] 将西周文献分期处理,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相互参照,以得出 更加客观的结论。无论是作为独立的研究材料还是参照材料,金文在汉 语人称代词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西周汉语人称代词的本体和使用 特征进一步明确,争议问题逐渐减少。
311
万方数据
励耘语言学刊总第24辑.indd 311 2016/12/21 11:58:57
主要对几个代表性问题展开讨论。
1.1 人称代词的形态问题
受西方形态语言的启发,胡适最先从形态视角阐释上古汉语人称代 词繁复的原因,指出“尔为众数对称代词,汝为单数对称代词”[12],而 后他用相似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我” “吾”的区 别,在《吾我篇》中,他指出: “吾字用于偏次,单数为常,复数为变。 我字用于偏次之时,其所指者,复数为常,单数为变。 ”[13] 自此,有关上 古汉语人称代词是否存在称数和变格问题讨论了近百年。 数量范畴一般指名词、代词、形容词利用词形变化来区别单数、 复 数 或 是 单 数、 双 数、 复 数 等。 印 欧 语 的 许 多 语 言 中 存 在 数 量 范 畴。 对 汉 语 来 说, 数 量 范 畴 是 舶 来 品, 是 否 适 合 汉 语 的 实 际 情 况 存 在争议。 黄盛璋认为上古汉语部分第一人称代词存在数的区别, “我” “吾” 没有数的区别, “余(予) ” “朕”只表示单数。[14] 王力认为上古汉语人 称代词的单复数没有明确的界限,但承认有些人称代词是专用于单数的, 如“朕” “予(余) ” “台” “卬” ;但是“我” “吾”则可以兼用单数和复 数。[7](P310) 周生亚也认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某些形式有数的区别。他认 为上古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数的特征只存在于殷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之中, “余(予) ” “朕”表示单数, “我”表复数。 “我”在西周汉语中已无单复 数之别,只有处于领格时才保存表示复数的语法意义。[15] 郭锡良 [16]、李 如龙 [17] 等基本同意吕叔湘的看法:单数和复数的区别在古代汉语里不 受重视, “尔” “我”等字大率是可单可复。[8](P62) 张玉金通过对西周汉语 的断代研究将西周汉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指称单数 的,如“余(予) ” “朕” ;一类是既可指称单数、又可指称多数的,如 “卬” “吾” “我” 。[18](P38) 朱红以上古传世文献为主体,以部分出土文献为 补充,对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的称数问题进行动态断代研究,结论为:殷 商汉语和西周汉语中存在数量范畴。西周之后,代词的称数模式发生变 化。春秋、战国汉语第一人称代词数量范畴消失,每个代词都可兼表 单复数语义,具体的称数所指主要依靠语境判断。数量范畴的从有到 无,使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内部由复数义、单数义两个层次变为不区 分单复数语义的单一层次,代词系统成员由“余(予) ” “我” “朕”变为 “我”和“吾” 。[19](P37) 胡适
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综述 ①
◇朱 红②
提要: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一直是学术界的热点问题。本文从传世文献和出 土文献两个角度梳理了百年来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总结成绩的同时分析了存 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未来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上古汉语;人称代词;传世文献;出土文献;综述 DOI :10.13554/ki.liyunyuyan.2016.02.026
2.3 简帛文献人称代词研究
简牍帛书简称“简帛 ” 。据张显成 [44] 统计,20 世纪以来出土的简帛 总共达 22 万枚(件)左右,总字数约 700 万。文献年代从战国、秦、汉 一直到三国及魏晋时期。简帛文献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当时的语言原貌, 属于汉语史研究的“同时资料” ,具有传世文献不可比拟的文献价值,是 深化战国至魏晋汉语断代史研究的宝贵语料。 迄今为止,简帛文献相关语言学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研究成果 较少。简帛文献本身具有的语言学研究价值还未得到充分挖掘。目前

出土文献人称代词研究
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指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 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包括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 印、简牍、帛书等。甲骨文、金文以及战国至西汉的简帛文献因深埋地 下保留古代汉语原貌且文字数量多而成为上古汉语人称代词研究的宝贵 材料。出土文献人称代词研究的内容与传世文献相似,主要涉及人称代 词的语法分布、称数、形态、谦敬功能以及第三人称代词与指示代词的 关系等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