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考察报告范文篇一:古建筑调查报告古建筑调查报告题目:洛阳古建筑调查报告指导老师:黄杰专业:装饰艺术设计学号:Z 姓名:李英飞目录内容摘要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2)(一)、调查的时间 (3)(二)、调查的地点、方式 (3)(三)、调查的目的 (3)(四)、调查的内容……………………………………………………………… (3)(五)调查的过程 (4)二、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5)三、解决问题的建议 (5)四、结语 (6)内容摘要河南洛阳白马寺位于河南省洛阳老城以东12公里处,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68年),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现存的遗址古迹为元、明、清时所留。
寺内保存了大量元代夹纻干漆造像如三世佛、二天将、十八罗汉等,弥足珍贵。
1961年,白马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另外,安徽、青海、江西以及山西等地,也有“白马寺”。
在十三朝古都洛阳市东郊一片郁郁葱葱的长林古木之中,有一座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的白马寺。
这座一白马寺白马寺千九百多年前建造在邙山、洛水之间的寺院,以它那巍峨的殿阁和高峭的宝塔,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游人。
洛阳白马寺[2]为中国第一古刹,世界著名伽蓝,乃佛教传入我国后官办的第一座寺院,被中外佛教界誉为“释源”、“祖庭”。
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
史载:东汉永平七年,汉明帝刘庄因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拜求佛法。
公元六十七年,汉使及印度二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抵洛,汉明帝躬亲迎奉。
公元六十八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雍门外建僧院,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故名该僧院为白马寺。
白马寺座北面南,总面积二百余亩,其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2]、接引殿、毗卢阁五层殿堂及中国第一释迦舍利塔。
白马寺是一处保存完整、古色古香的古建筑群。
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XX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为首批4A景区。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由官方营造的第一座寺院。
它的营建与我国佛教史上著名的“永平求法”紧密相连。
相传汉明帝刘庄夜寝南宫,梦金神头放白光,飞绕殿庭。
次日得知梦为佛,遂遣使臣蔡愔、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带)遇上了在该地游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腾、竺法兰。
蔡、秦等于是邀请佛僧到中国宣讲佛法,并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跋山涉水,于永平十年来到京城洛阳。
汉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样修建寺院。
为铭记白马驮经之功,遂将寺院取名“白马寺”。
从白马寺始,我国僧院便泛称为寺,白马寺也因此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
历代高僧甚至外国名僧亦来此览经求法,所以白马寺又被尊为“祖庭”和“释源”。
白马寺建寺以来,其间几度兴废、几度重修,尤以武则天时代兴建规模最大。
白马寺为长方院落,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卢阁、齐云塔等。
游览白马寺,不但可以瞻仰那些宏伟、庄严的殿阁和生动传神的佛像,而且可以领略几处包含有生动历史故事的景物(一)调查时间XX年4月5日—XX年5月1日(二)调查的地点、方式洛阳白马寺首先在网上浏览一下相关信息,然后以社会实践的方式进行实地考察(三)调查的目的①了解更多的古建筑文化,包括增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意识②做到学以致用,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③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四)调查的内容1961年国务院将白马寺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7年又成立了白马寺文物保管所。
现在,白马寺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旅游景点。
白马寺有中国佛寺“祖庭”之称,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因汉明帝“感梦求法”,遣使迎请天竺僧人回洛阳后而创建。
历代屡有修葺增缮,唐代前期达到最盛,武则天曾派亲信薛怀义任住持,安史之乱后即有残损,明嘉靖三十年(1551)重修后,始成今日之规模布局。
篇二:古建筑调查报告古建筑调查报告班级: XX级建筑学组员:纪冰曦李建岗杨金辉陈晋李健荣常洪强古建筑测绘调查报告★龙尾关概况龙尾城又名龙尾关、下关,位于下关西洱河北岸,西起天生桥,东至大关邑村,由苍山斜阳峰南坡向东延伸,城南有天然护城河——西洱河。
东西长约4公里,南北宽0.5公里,唐朝樊绰编写的《蛮书》有记载:“龙尾城,阁罗凤所筑。
萦抱点苍南麓数里,城门临洱水下。
河上桥长百余步。
”初为边关哨所,唐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南诏王阁罗凤将其拓建为龙尾城,龙尾城的历史已有1200多年。
是南诏都城的南大门,为南诏国的一镇边关,筑城的目的是为了拱卫南诏的首都太和城。
龙尾城的地势十分险要:“倚苍山斜阳峰麓,扼洱河之尾,负山阴水,为郡南屏蔽。
”范围从天生桥(江风寺)起,到泰安桥附近,“以山为壁,以水为濠,内高外下,仰攻甚难也。
”因此龙尾城又称“龙尾关”,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
御敌于国门之外,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宝之役的古战场。
龙尾古城已列入州级重点文物保护名册,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阁罗凤时代所筑的龙尾城,只有南边的一道土夯城墙,到黑龙桥口临河建了一座小城,城门向南,面临西洱河,派有重兵把守。
此处是从南边进入大理的唯一通道,也是茶马古道北上的要冲。
明军傅友德攻破大理后,在龙尾城的原址筑了一座砖土小城,周边两里,只有三道城门,无东门。
现龙尾街、中丞街是这座城的中轴线,西门现名西门巷,南城门正对黑龙桥,城楼20世纪30年代初才被拆去。
清道光、咸丰年间,曾三次对龙尾城加固修缮。
龙尾城清代划归太和县,民国时期为大理县玉洱乡。
时至今日,尾古城内已有全长一公里多的龙尾街(茶马古道与博南古道的交叉口),1200多年历史的蛇骨塔,江风寺、风伯雨师庙、三清宫、文昌宫、关圣殿、武庙、文庙、玉皇阁、普济寺、财神殿、弥陀寺、白马庙、将军洞、灵瑞庵等20余处古迹,著名的三眼井、鹭鸶塘、大井、二井、小井、七蛙井等一批优质苍山矿泉水名井、名泉,菜园巷的马家花园、西门巷的李家大院、红土坡一号的一颗印进士府第、小井巷的杨家大院、龙泉巷的苏氏名医世家宅第、明代赵雪屏翰林府第、清代马恩溥翰林府第等数座名士宅院,依然散发着南诏、大理两个王国的古貌遗风。
下关发展成为滇西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城市后,人口增加,市区扩大,现代建筑不断增多,但是龙尾城这一片区仍然保持着古城的轮廓和风貌。
走过黑龙桥,进入龙尾街,多数铺面显得低矮、陈旧,都是百年以上的老房子。
1925年大理发生大地震,大理古城内的民居几乎全部夷为平地,下关龙尾城的民房却没有倒塌,街道宽窄、房屋的布局结构仍保持原貌。
龙尾街是爬坡而上,坡陡度约20度左右。
以前民间俗称“豆糠坡”,因卖粮食、豆糠集中在这段街上。
地方人士觉得不雅,按谐音改为“寿康坡”。
寿康坡明显的标志是鼓楼,始建于明代,清末及1936年曾重修,1986年再次修葺,立有《重修龙尾城城楼碑记》。
这座城楼往往被误认为是龙尾城的北门城楼,实际位置是在城的中央。
过底层通道正街名中丞街,左边一条巷名大井巷,聚居着苏氏家族。
往北与红土坡相接,是云南出名厨的地方,民间盛行的“八大碗”筵席,正宗就是红土坡的厨师理料操厨。
大井巷和二井巷因井得名,这两眼井最为古老。
井为地下涌泉,每眼井分三塘,上塘为饮用水,中塘洗菜,下塘洗衣,约定成俗,千年无人违犯,反映出龙尾城人传统习俗中的美德。
中丞街上段下关第二小学的前身玉龙书院,是大理古城四大书院之一(即大理“西云书院”、凤仪“凤鸣书院”、银桥“桂香书院”、下关“玉龙书院”)。
书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光绪末年改称“大理府太和县高等学堂”;民国年间改称玉龙小学校。
校内原有斗拱重檐、雕刻精美的“三滴水”门楼,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大殿“讲堂”,近年才被拆毁。
从玉龙书院到玉龙小学,培养出龙尾城的几代知识分子。
例如明嘉靖年间进士赵汝濂,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中丞街的街名含有纪念他的意义。
清代马恩溥,文渊阁直阁学士,在玉龙书院任教7年。
清末的书法家王联元,在书院任教多年,他的诗词楹联作品在大理名胜景点多有留存。
西门巷的马程九家中藏书达5万多册,被称为“万卷楼”。
古籍之外有近现代著名杂志《东方杂志》等10多种,20世纪70年代北京中国书店派专人前来全部收购。
★石家院概况我们小组负责测绘的是石家院,是一个一进三院的院落,同学们来到了石家院,经了解,石家院已经有大约200多年的历史了,经过院子主人的回忆,他是住在这个院子里的第四代人,房子到现在没有经过改造,只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部分装饰雕花被铲除了,至今保存的还是非常完好的。
沿着入口第一个门,进去院子,看见两侧墙壁已经泛出很久的年代感,院子主人详细的给我们讲解院子的年代,历史等等一系列的故事,小组同学边听边仔细记录。
继续向前走来到第二进大门★现场测量记录图片篇三:古建筑参观调研报告镇江金山寺古建筑调研--------前段时间总是在纠结调研对象的问题,因为听说了可能之后的调研就是要去镇江,怕写的重复了,也担心写的过于单调。
镇江,在我看来算不上一个旅游发达的城市,但如果你去让一个镇江人向你推荐一处旅游之地时,得到的答案不外乎“三山一渡”。
三山,即焦山、北固山、金山,一渡,即西津渡。
如同每一个旅游景点一样,“三山一渡”的背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一个故事,而这其中,也是我印象中最有名的可能也就是北固山和金山了。
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次北固山下》让人们从此记住了北固山,而关于金山,我想你一定听过白素贞和许仙的故事吧。
就调研课题而言,因为是关于古建筑方面的,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了写金山寺。
金山位于镇江市的西北部,临江而立,山不高不足百米,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寺庙建筑把金山山体包裹住,从远处看,只见寺院,不见山,因此,也就有了“金山寺裹山”之说,寺依山而建,慈寿塔高耸山巅,蔚为壮观。
远处茂密的大树将低矮的建筑遮挡,树枝间隙中,隐约可见寺庙建筑的轮廓影像。
近处,碧绿的湖面让人心情舒畅,倒影出树和建筑的景色,仿佛融为一体。
湖边很有情调的休息小亭吸引了了大量人群来此湖边漫步,自是一种愉快的享受。
在金山寺门口,抬头仰望“江天禅寺”匾额,据说为清代康熙皇帝随太后来金山祈祷时亲笔题写的,抬头望去,方感自身的渺小。
门的正前方是一个刻有江天禅寺的铜质香鼎,可能是一种香火旺盛的象征吧。
江天寺即金山寺,自古就是一座中我闻名的禅宗古刹,始建于东晋年代,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初名泽心寺,南朝、唐朝初称为金山寺。
寺宇规模宏大,全盛时有和尚三千多人,僧侣数以万计。
清代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庙。
金山寺由于当时皇帝的信仰不同,曾两度由寺改观。
一般寺庙的山门都是朝南开的,而金山寺的山门面朝正西,据史料分析,当时的建筑师建筑朝西山门是有用意的。
因古代金山屹立在扬子江心,游人透过朝西山门放眼望去,便见浩渺大江奔腾而下,正合“大江东去,群山西来”之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