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

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

北京古建筑考察报告篇一:北京考察报告北京考察报告古建筑屋顶装饰此次的北京几日游,虽短暂,却也难忘。

每日的行程都安排的满满的,天坛、故宫、十三陵之定陵、长城、颐和园、国家博物馆、鸟巢、水立方。

这几个景点都一一参观。

虽然说有点走马观花,但是也带给心里不小的震撼。

此次行程中,属故宫还有长城最令我震撼,古人真的很伟大,在没有任何高科技技术辅助的情况下,都能建造出如此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

不过,故宫如此雄伟的建筑中,那屋脊上带有趣味的小兽倒是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我国的古代建筑中,凡级别较高的官室殿堂,一般都采用大屋盖、曲面坡、高起脊、深出檐的作法,给人以雄伟庄严、壮丽恢宏的视觉美感,这也向世人展示着中华民族坦荡而庄严、恢宏而持熏的气度,遂而成为自成体系的东方建筑特色。

而罱顶饰件,除起结构力学作用外,则更多的是为建筑美学增色。

屋顶上的吻和兽即为其中之主要部件。

吻,就是屋顶正脊两端凸出于屋脊的装饰件,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不嗣的历史阶段,它的名称、造型、体重和文化内含也都各异;但是,它又不同于王朝更替那样楚汉分明。

它的发展乃足一个承前启后的渐变过程,犹如父子相承而叉各有千秋.祖孙血脉相传而又各各迥异。

故尔,仅以一吻一兽即为某一建筑精确断代.实有唐突之嫌。

宋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转引《青箱杂纪》云:“海有鱼,虬尾穆传》亦云:“(前刺史李世哲)多有非法,逼买人宅,广兴屋宇,皆置鸱尾??”足见北朝时.屋宇鸱尾已经“迎风拂云”、普遍施用了。

其造型、其体量已远远超越两汉;其名称日“鸱尾”。

此时之所谓鸱尾倒与《青箱杂纪》十分吻合,仅以似鸱鱼之尾装饰正脊。

所以仅用其尾者,缘其“用以喷则降雨也”,亦乞以降雨灭火故。

五台山佛光寺东大殿鸱尾(明代仿制),不但眼、口、鼻分明,而且还浮雕出牙、须、角等的细部——原先的鸱尾如蛹之化蝶,已彻底蜕变成有首有尾、身体蹋睹之怪兽形状,当已由“尾”名副其实地转化成“吻”。

佛光寺东大殿鸱尾佛光寺东大殿屋脊兽是指出现在中国传统建筑屋顶上的重要构件,它常以实有或虚拟的动物形象出现,如鸱吻、龙、凤、瓦猫、狻猊、鱼、大象、孔雀等。

由于屋脊兽的样式、种类繁多,且在不同时期又经过复杂的变迁与融合,学术界和建筑行业对它的称呼也是林林总总,至今没有一个规范的提法。

有的以它在屋脊上的位置命名,称为正吻;有的以类的概念笼统地称为“走兽”;有的更是界限含糊地称为“脊饰”.走兽:因作犬科动物蹲伏状,凶而叉称“蹲兽”,共十二件,各有名称,各有象征。

其体重比脊吻要小得多+都与脊瓦制成一体.成行蹲在垂脊、角脊前端。

置放数量多寡,一视脊的长短,二据建筑物等级的高低而定,但必须按照三、五、七、九、十二数列排放,且先后秩序亦有定制。

按照清制,只有皇家的大型搬宇才能满排十二件,其余最多为九件一套,少则仅列三件。

无论数量多少,领头的仙人,殿后的霉兽是必须摆放的。

它们排列顺序为:1)仙人:道妆打扮的男士骑在风凰背上,作为领队,排在垂脊或角脊的最前端;其下为带“当”之前脊瓦。

2)龙:两前肢挺立,后肢蹲伏,昂头远视。

3)凤:虽无后肢,但两足与尾共成三足鼎寺状。

4)麒麟:为端兽,传说麒麟出现,天F太平。

5)狮:能食虎豹,或作麒麟,或作狮子,并不同时出现在同一脊上。

取其威镇四海,镇妖辟邪义。

6)海马:象征皇家威德通天人海,但有些建筑物中,也怍第五或第四排列。

7)狡猊:据《穆天子传》说能食虎豹,象征百兽率从义。

8)押鱼:采用佛教传说,取尾能喷水,以降雨灭火。

9)獬豸:似羊而独角.能辨是非,而且公正光明,能明察秋毫。

10)斗牛:似牛而有鳞,孔武善斗,不惧强敌。

11)行什:形状似猴,为压尾兽。

12)垂曾,所谓垂兽,就是蹲在行什之后的一只有角的怪兽,所以也叫角兽。

前述走兽,为清代制度。

蹲兽之外,还有一种称之为套兽的饰件,办系陶轧或琉璃瓦烧成,套在仙人之下仔角梁的预留榫上,如铧之套在犁前。

套兽不但起装饰美化作用,更主要的是为保护仔角梁的顶端不受雨水浸蚀。

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行什骑鹤仙人相传战国时期齐国国君齐缗王败北后被追兵紧逼,逃到江边,危急中,遇一大鸟。

于是,缗王骑上大鸟,渡江而去,化险为夷。

古人把它放在建筑脊端,也表示骑凤飞行,逢凶化吉。

所以用仙人骑凤领头。

吻和兽的由来都是有一定依据的,在我们看来,最直观的就是他们是保护皇宫的神兽,使皇宫免受火灾。

从实际效果来看,是有效果的。

皇宫都是琉璃瓦屋顶,可以防止飞火从屋顶上方侵入。

琉璃做的兽在防御雷击方面具有分散雷电流、泻除雷电压的作用。

北京是雷电区活动比较频繁的城市,从前,紫禁城内曾多次发生雷电火灾,也曾多次发生雷击吻兽而并未引起火灾,这说明吻兽起到了防止雷电范围扩大的作用。

说到琉璃,用法也是相当讲究。

在清朝,除了寺庙皇陵,宫殿王府之外,一般人家不能用琉璃瓦。

即使能用,颜色上也有要求。

宫殿、陵庙用的是黄色,紫禁城、清东陵、清西陵都是如此。

亲王府邸的正门寝殿用的是绿色的,如二龙路上的郑亲王府,这是比较多见的。

还有天坛祈年殿象征上天的蓝色禄米仓智化寺五行属水用来镇火的黑琉璃瓦。

都各有各的讲究。

篇二: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对北京古建筑天坛的调查报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有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一贯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这与中国的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

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古都,珍贵的文物数不胜数,说它的古建筑是这座城市最有价值的不动产,应该没有人反对。

长城、故宫、天坛、十三陵是北京最知名的古代建筑,在那里人们可以瞻仰往日皇家的威仪。

但是,一些不太被人注意的古建筑,也包含了这座城市的很多故事,让人回味不已。

北京,是我国历史上辽、金、元、明、清王朝古都,他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也是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公元938年作为辽代的都城起,历以辽、金、元、明、清各朝代,至今已具有1000多年的建都历史。

在作为都城的漫长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帝王及其谋臣们为了维护帝王统治,使帝王江山永固、国运长久,对古都北京进行了精心规划和设计,建设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建筑,力图通过完善的都城建设,达到“自天佑之,吉无不利”的目的。

特别在明清两代,古都北京的城市建设更加完善,更加威严,同时也更加具有神秘色彩,使古都北京具有强烈的首都特点。

如今,历史上那些朝代已经过去了,但却给后人留下了众多的历史文物建筑和古迹,为后人研究古人的都城规划设计思想,提供了实物依据。

北京古城分为内城外城两部分,今人称为凸字形城。

凸字城的北边部分称为内城,建城较早,它是在明朝初年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参照明初都城南京城和明朝中都(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建设起来的。

凸字形南边部分叫外城,建城较晚,它是在明朝后期嘉靖年间建设起来的。

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祭祀建筑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其中以祭天活动最为隆重。

古代中国人为了表达对天的敬畏,专门建造了用于举行祭天典礼的祭坛,明清北京天坛就是祭祀建筑的典型代表。

天坛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北京天坛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据史书记载,祭天仪式起源于周朝,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

自汉代以来,历朝历代的帝王都对此极为重视。

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

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遗名尚存。

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

明永乐以后,每年冬至、正月上辛日和孟夏(夏季的首月),帝王们都要来天坛举行祭天和祈谷的仪式。

如果遇上少雨的年份,还会在圜丘坛进行祈雨。

在祭祀前,通常需要斋戒。

祭祀时,除了献上供品,皇帝也要率领文武百官朝拜祷告,以祈求上苍的垂怜施恩。

至今我国有些地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

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

而且古代的帝王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

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形。

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

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

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天坛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就是要突出天空的辽阔高远,以表现“天”的至高无上。

在布局方面,内坛位于外坛的南北中轴线以东,而圜丘坛和祈年坛又位于内坛中轴线的东面,这些都是为了增加西侧的空旷程度,使人们从西边的正门进入天坛后,就能获得开阔的视野,以感受到上天的伟大和自身的渺小。

就单体建筑来说,祈年殿和皇穹宇都使用了圆形攒尖顶,它们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也体现出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天坛还处处展示着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寓意、象征的表现手法。

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都寓意着传统的“天圆地方”的宇宙观。

而主要建筑上广泛地使用蓝色琉璃瓦,以及圜丘坛重视“阳数”、祈年殿按天象列柱等设计,也是这种表现手法的具体体现。

世界遗产天坛,适合一个人去那儿观赏、感悟、思考。

天坛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游览之地,天坛而是思索宇宙、时空、天地、古今、物候兴替、天人合一的场所。

天坛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天坛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天坛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祈年殿是天坛中的主体建筑,是一座三重檐尖顶圆形大殿。

皇帝祈祷五谷丰登的所在。

它突出了古建筑的特色和文化内涵,层次清晰、主次分明、设计独特、注重宏观效果和立体美感,体现现代大都市中古建筑天坛的独特魅力和艺术特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