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心理学考试笔记

管理心理学考试笔记

管理心理学第一章1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的全部发展的一门学科。

2、~的研究内容: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和组织管理。

3、~学科性质:~是介于管理科学和心理科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交叉性学科,也与其他众多学科有密切关系,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

同时,~与管理实践紧密相连,其研究素材来源于管理实践,研究结果又要回到管理实践中去,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既有自然科学的性质,又有社会科学的性质。

4、~中的两种取向:心理学取向的~:是基于心理学的或从个体角度出发的~。

看问题比较微观,注重个体层面的问题和行为背后的潜在机制,侧重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探讨相关问题,说明和解释相关的现象。

管理学取向的~:是基于管理学的或从组织角度出发的~。

只在为管理层或领导层出谋划策,教会他们如何管理员工,以便有好的业绩和效绩。

看问题比较宏观也比较务实侧重于用管理学的思想、原理和方法探讨相关问题,说明和解释相关的现象。

5、~中的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法。

第二章1、~形成的标志:~起源于20世纪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趋于成熟,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形成标志是1958年斯坦福大学教授利维特《管理心理学》一书的出版。

2、~产生的社会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发展,生产的社会化和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

3、~产生的理论背景:①人际关系理论——梅奥: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著名的《工业文明中的人的问题》一书,首次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标志着行为科学理论的诞生。

②群体动力理论——勒温:行为公式:B=f(P,E),其中B表示行为,P表示个体,E表示环境,公示表明,个体行为是个体内部力场与所处环境力场的函数。

③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马斯洛认为,要想最大限度地激发人的心理动力去努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采取适当的管理措施去满足人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④社会测量学——莫雷诺:采用填写问卷的方法,让被试根据好恶感,对伙伴进行选择,并将这种选择用图表表示出来,这样人们便可以对全体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4、西方~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古典~、行为~和现代~。

5、~面临的挑战:①经济全球化②劳动力多样化③新型的雇佣关系④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⑤团队化⑥商业伦理的变化6、我国~存在的问题:①理论西方化②理论的学院化③发展的滞后化④理论的抽象化7、霍桑实验的内容:①照明实验②继电器实验③绕线实验④谈话实验8、后现代思潮发展的两个阶段:①早期阶段以激进和否定为特征,其主要流派有法国的德里达.福柯创建的后结构主义,德国的伽达墨尔的哲学解释学,以及美国哲学家罗蒂等为代表的新实用主义。

②晚期阶段在回应和完善早期后现代主义的过程中,逐渐实现了以格里芬为代表的建构性后现代主义。

9、后现代思潮对~的影响:①后现代思潮已经引起并将会继续推动~研究主题、范式和方法的转变。

②后现代思潮对~传统理论产生了冲击。

③后现代思潮将会促进~想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第三章一、人性假设(一)经济人假设(X理论)“经济人”也叫“理性经济人”又称“实利人”,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据:这种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的哲学观点和亚当斯密关于劳动交换的经济学理论代表人物:美国工业心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在《企业中的人性方面》将其发展为X理论:原则和措施:①管理重点是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生产效率。

②领导方式是专制的,认为管理工作是少数人的事,工人只是服从,无须参与管理③在奖惩制度方面主要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局限:1、以享乐主义哲学为基础。

把人看成是天生懒惰而不喜欢工作的“自然人”。

这与马克思主义的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相对立的。

2、是以金钱为主的机械管理模式,否认人的主人翁精神,否认人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与责任心。

3、把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绝对对立起来,否认工人在生产中的地位与作用。

贡献:符合当时历史条件;改变了当时放任自流的管理状态,加强了社会上对消除浪费和提高效率的关心,促进了科学管理体制的建立。

(专制的领导方式)(二) 社会人假设——梅奥时间: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

核心观点:人的最大动机是社会需求,人际关系是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

原则:①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不应只注意生产任务、关心人、体贴人、尊重人)。

②管理人员的职能应重视职工间的人际关系,沟通信息,了解情况、上传下达,重视培养形成职工的归属感和整体感。

③在奖励时提倡集体奖励。

④提出了新型的“参与管理”的形式,让职工不同程度上参加企业决策的研究和讨论。

合理性:(1)加深了对人性的认识,重视人的社会属性。

(2)丰富了激励理论。

对我们今天推行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及制定奖惩制度有参考意义(3)改变了管理重心,促进了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

局限性:过分否定了“经济人”假设的管理作用,完全忽视了职工的经济需要,忽视了企业的经济目标,挫伤工人的积极性。

(三)自我实现人假设(Y理论)时间:20世纪50年代。

内容:人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表现出自己的才华,只有这样,才会获得最大的满足感。

代表人物: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阿吉里斯和麦格雷戈。

原则:①管理重点的变化―人的价值和尊严②奖励制度的变化―下放权限,员工参与③管理制度的变化―内在激励④管理者职能的变化―清除自我实现中的障碍局限性:从理论上看,仅仅把管理建立在人们自我实现的潜能和勤奋向善的本性基础之上是靠不住的。

而且,人性的发展和人的自我实现并非是自然成熟的过程,而是社会现实和主体能动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合理性:强调为职工创造学习与深造的机会和条件,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主张给职工以“挑战性”的工作,让他们在自己工作的成就中得到乐趣和满足,提倡建立决策参与制度、提案制度等,这些对于管理实践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复杂人假设与超Y理论时间: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代表人物:组织心理学家雪恩内容:人不是单纯的经济人,也不是完全的社会人,更不会是纯粹的自我实现人,而应该是因时因地、因各种情况采取适当反应的复杂人。

主要观点:原理:①要用权变的观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提高工作效率。

②根据企业情况不同,采取弹性、应变的领导方式,以提高管理的效率。

③善于发现职工的个别差异,管理、奖酬方式灵活多变局限性:只强调人们之间差异性的一面,而忽视了人们共性的一面,不利于发现和寻找管理的一般规律。

合理性:包含了辩证法的因素,从人们之间的差异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的角度出发,强调针对不同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人采取灵活的管理方式,这对于管理工作无疑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五)文化人假设(Z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内容:人是文化的产物,人的心理与行为归根结底有人的价值观等内在因素决定。

代表人物:美国加州大学日裔管理学家威廉。

大内。

主要观点:(1)人是文化的产物,即使是人的一些生物性行为也打上了某种文化的烙印。

(2)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具有共同的行为模式。

(3)人格的塑造最核心的是对人的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培养和训练。

(4)群体或企业行为的效率主要依赖于群体成员是否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合理性:提出了新的管理视角,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强调企业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的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形象的培育和塑造。

在此基础上着眼在于管理模式的建构,提出了新的管理模式,从而使管理者透过企业管理的理性层面挖掘出内在的、无法用理性加以涵盖的文化层面,即职工的文化素养。

(六)决策人假设代表人物:决策人假设是巴纳德首先在管理理论中提出来的,而后由心理学家西蒙加以完善而成。

主要观点:(1)每个人都是自主决策的行为主体,而决策本身并非不可分解的基本单位,而应视为由前提推出结论的过程,决策前提包括价值要素和事实要素。

(2)决策前提的引入既与决策者本身的素质有关,也与决策者所处的环境有关。

(3)组织并不代替个人做决策,但是组织可以通过提供相关的事实前提和价值前提以影响个人决策。

局限性:过分强调组织应尽量、尽快将环境影响、决策前提的变化程序化、规范化,强调组织的稳定、有序,这就在事实上忽略了个人在工作中的创造性。

个人的工作能动性是建立在被动接受信息基础上的,因而员工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合理性:(1)决策人假设把人的行为放在特定的组织背景下,不对人的活动目的及相应手段作永恒不变的先验设定,而把目的和手段看成是可在一定范围内加以调节的变量。

(2)决策人假设的着眼点不是单个人的工作积极性,而是群体合理决策中的行为协调,强调了激发工作能动性的重要意义和可能途径。

一方面,它提示组织要充分关注组织的生存环境,并努力寻找适应环境的一种管理模式,使组织决策与个人决策相协调,进而激发员工的工作能动性;另一方面,它提示组织要充分关注自身所拥有的信息条件,在采集、存储、加工、使用信息方面为劳动者发挥工作能动性提供帮助。

较之仅关注劳动积极性的经济人和社会人而言,它强调了创造条件(特别是信息条件)以激发工作能动性。

二、博弈论(1)博弈论是研究人们互动性为决策的理论,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杰出的贡献之一,其创立的标志是:冯。

诺依曼和奥。

摩根斯坦1944年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

(2)基本定理:极大极小值定理。

(3)三个基本要素:①局中人②策略③支付(4)应用:①完全理性与有限理性的争论②企业对员工激励与约束的博弈③绩效考核博弈。

三、~的心理学基础理论(一)精神分析学派(19世纪末20世纪初)--神父主要理论源于弗洛伊德治疗精神病的实践,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无意识现象。

早期精神分析:1910年代代表人物: 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1920年代代表人物:安娜弗洛伊德;哈特曼;艾里克森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1930年代代表人物:霍妮;沙利文;弗洛姆精神分析对管理心理学的启示:1、提出了组织情境中观察人、理解人的新视角。

2、提供了研究心理学的新方法,如自由联想、投射测验和日常行为分析法等(涂鸦)3、超越了管理学中人性假设研究过于表面化和现象化的缺陷,更加深入的解释是人类行为的动力基础和机制(二)行为主义心理学(20世纪初,1913)--教官早期行为主义: 1913—1930代表人物:华生巴甫洛夫主要理论:客观主义;用刺激与反映解释行为;强调联结学习;环境决定论新行为主义 1930—1960代表人物:赫尔斯金纳主要理论: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中介变量;允许在经验的基础上对内部动因进行测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