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产业化发展规划一、规划概要为进一步做好特色产业发展工作,充分发挥我县中药材资源优势,推进中药材产业化进程,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根据县政府《关于编制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的紧急通知》,特制定本规划。
二、发展基础与环境现状(一)发展基础1、中药材资源现状我县地处大别山腹地,是中药材天然产地,全县共有药源动植物273科1363种,其中植物类196科,1303种,动物类41科56种,药源矿物4种。
省重点普查的270种中药材中,金寨县产有220种,珍稀药材20种。
主产茯苓、天麻、灵芝、杜仲、金银花、绞股蓝、桔梗、板兰根、野菊花等30多种名贵中药材,年产量26000多吨,其中天麻5000多吨、灵芝1000多吨、茯苓2100多吨、西洋参100吨、葛根1000吨、银杏叶1000吨、野菊花1000吨、桑叶800吨、断血流500吨、问荆500吨,其它药材约8000吨以上。
是全国22个药材基地县、6个茯苓基地县之一。
产品远销江、浙、上海、广州、香港等地。
2、中药材种植县委、县政府将中药材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进行规划和部署,鼓励发展生态产业,促进了我县中药材的生产和发展。
至2011年底金寨县发展中药材达13万亩。
其中,茯苓5000亩、生姜8000亩、天麻10000亩、灵芝2000亩、西洋参2000亩、香茶菜2000亩、桔梗2000亩、菊花2000亩、板蓝根1000亩、石斛30亩。
全县仅天麻、灵芝、茯苓、西洋参四项实现产值4亿元,其中种植和加工产值分别为2亿元。
成为全国灵芝生产第一县、安徽天麻生产第一县、华东地区连片种植西洋参规模最大基地县,境内的沙河乡被誉为“中国灵芝第一乡”。
随着天麻野生改家种,西洋参、灵芝等引种成功,中药材生产逐步发展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3、中药材种植基地(1)金寨县金山寨食(药)用菌专业合作社是专门从事菌种培育生产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拥有天麻基地2000余亩,拥有510余户合作农户.(2)沙河乡灵芝种植基地,全乡灵芝种植面积达500多亩。
(3)汤家汇镇金寨盛前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香茶菜种植基地,种植香茶菜2000多亩。
(4)白塔畈乡金寨县丰乐园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中药材基地,种植白术、桔梗、苍术、菊花等2058亩。
(5)金寨益农菌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的中药材基地,该合作社拥有中药材基地3000余亩,拥有430余户合作农户,并被评为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
(6)安徽省康美来大别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中药材基地,种植天麻、灵芝、茯苓等1000亩。
(7)长岭乡中药材芝种植基地,种植灵芝、天麻、茯苓、百合、绞股蓝、西洋参、金银花等4000亩。
(8)张畈的西洋参种植基地,种植西洋参1000亩。
4、中药材加工近年来,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企业来发展中药材加工产业,2003年我县吸引了合肥立方制药公司整体收购县中药提取加工厂,成立了金寨县立方制药有限公司,目前主要生产益母草、断血流等中药提取物,年产量20000公斤,拉动益母草、断血流规模化种植和药材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在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化上迈出坚实步伐。
安徽金寨乔康药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该企业生产灵芝、茯苓等中药材提取物,年生产能力400吨,年产值5000万元,为促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安徽省康美来大别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种植大别山中草药并研发功能性保健食品为导向的高新技术企业,系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六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主要产品为破壁灵芝孢子粉冲剂、胶囊及灵芝仙草茶等,注册商标:康美灵牌和芝蔻牌。
破壁灵芝孢子粉产品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国食健字号G2*******。
在已经开发的江浙部分地区市场占有率达25%以上,成为大别山地区最大的灵芝生产企业。
以中药材购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民营企业安徽金寨德源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
该企业生产灵芝孢子粉胶囊、灵芝孢子油胶囊等,年生产能力25吨,年产值2800万元,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为促进中药材产业化发展,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发展环境国务院于“十一五”期间发布实施了《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2009年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安徽省政府2009年出台了《安徽省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意见》,2010年出台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化发展的意见》。
卫生部公布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9版)收集了307种药品,其中中成药占102个,有国家药品标准的中药饮片被列为国家基本药物。
这些都将使中药材市场大幅扩容,使中药材产业快速发展。
(三)发展瓶颈分析一是缺少扶持政策。
农民种粮、植树、种植毛竹、油茶都有补助,种植中药材缺少补助。
二是缺少启动资金。
种植户扩大中药材种植规模,缺少筹措资金渠道,靠自我积累时限太长。
三是缺少保险机制。
大宗粮棉油都有保险,中药材保险尚未开展。
四是缺少技术指导。
中药材种植养殖有特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管理规范,而我县不少中药材主产区缺少中药材技术人才,缺少对种植户的技术指导。
没有一支有专业知识、精通药材栽培种养、品种改良、深度加工及市场营销等的技术队伍。
原来在"一把草药一根针"时掌握相当药材知识的人员,且年纪渐大者居多,不能上山亲自或现场指导采收药材。
年轻的多是在外打工,药材知识传承出现明显的断层,加上封山育林,采收也有一定难度。
中药材栽培生产中的选择土地、施肥、喷药、除草、采收、初加工等因缺乏相应技术指导,仍沿袭着传统的品种和技术,种植生产技术一直在落后中徘徊,导致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普遍存在不规范,中药材质量不稳定,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问题。
五是缺少信息传递。
种植户不了解市场需求,企业不了解最新科研成果。
六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
虽然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企业来发展中药材产业,但从企业的产品来看,中药材产业还缺少深加工企业,产品受制于外部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经济效益和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提高产品附加值,培育品牌优势,是中药材生产自身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解决的问题。
龙头企业本身也存在管理水平低、产品成本高、创新能力弱、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问题。
七是实施GAP生产的积极性不高。
GAP认证成为农产品进出口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GAP认证的产品将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对于中药材打入国内外市场起到积极作用。
但种植户们对GAP的具体内容知之甚少,态度不积极。
同时,中药材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以农户自行种植为主,由于分布零散,形成粗放的管理和经营方式,提高集约化程度受地域和自然条件限制,规模效益有待提高。
破解这些制约因素,仅靠种植户逐步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和企业自身转型发展还不够,更需要政府积极行动,优惠政策扶持、多元投资拉动和服务体系支撑。
八是中药材生产规模化程度低。
以农户自行种植为主,种植零星分散的原始状态、品种杂乱、规模不大,种植大户不多;科学种植水平低,产品质量不高,没有形成本地的优势产品和拳头产品,缺乏带动力,不具聚集效应。
同时中药材市场需求变化大,药农在经济实力上承受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基本处于粗放型种植,提高集约化程度受地域和自然条件限制,规模效益有待提高。
三、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中药材资源开发为基础,以中药产业现代化为目标,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企业和种植大户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保障,以老区人民脱贫致富为目的,充分利用资源、人才和市场优势,加快技术创新,开发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安全稳定高效的现代中药产品。
加快中药市场体系建设和网络建设,培育大市场,发展大企业,提高产品在国内与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逐步实现中药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现代中药产业,使现代中药产业成为我市经济新的增长点。
(二)发展原则1、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发展中药材加工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既着眼于国内市场需求,又瞄准国际市场需求,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不断满足社会对中药材及其加工品的数量和多样化、优质化、方便化、安全化和营养化的需求。
2、坚持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因地制宜,发挥本地在资源、市场和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提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发展有明显优势和突出特色的中药材加工业,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恶性竞争和产业结构雷同。
3、坚持适度规模和产业化经营。
中药材加工企业的规模,要与原料基地和销售市场辐射半径相适应,不宜盲目求大,坚持大、中、小加工企业共同发展,重点扶持一批重点加工龙头企业,实行产加销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促其不断发展壮大。
生产上提倡“大宗药材基地化,配伍药材分散化”。
4、坚持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
把中药材加工业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放到重要位置,在保护和优化具有特色传统工艺的同时,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研究野生变家种、家种变野生的措施,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强企业管理和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推动中药材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5、坚持发展与保护相结合。
加强对野生珍稀动植物性药材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挖大留小,采老留嫩,严禁掠夺性开发。
对直接消耗木材资源的天麻、茯苓、灵芝等限制扩大规模,稳定产量,提高品质,保护天然林和林下丰富的植被资源。
6.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地道药材的保护、培植和繁育,做到中药材资源的永续利用。
在积极开发和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维护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大力发展药用菌用材林,促进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社会、人口资源与环境的有机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1、经济总量目标。
到2020年,全面建成中药材生产基地27万亩,并相对保持面积稳定。
其中茯苓1万亩以上、生姜20000亩以上、天麻1.5万亩以上、灵芝3000亩以上、西洋参5000亩以上、香茶菜10000亩以上、桔梗8000亩以上、菊花8000亩以上、板蓝根5000亩以上、霍山石斛3000亩,GAP种植基地10万亩左右;实现5—10个GAP认证基地,中药材生产产值由现有2亿元提高到13亿元以上;以开发区工业园区为依托,建设中药材加工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5户以上;加工产值由现有2亿元提高到20亿元以上。
发展5—8个中药材加工企业,开发新药、中成药品5—10个,药材加工转化率40%以上,解决农村贫困户和富余人员5万人,农户通过种植中药材,增收2000元以上。
带动全县中药材产业经济总产值达50亿元。
2、可持续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