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一、法学与法学的研究对象(一)、法学是研究法、法律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二)、所谓法学现象即与法律有关的现象,指以法或法律为核心和纽带的各种事物和关系。
1、法和法律处于法律现象的核心地位2、法律现象既包括静态方面也包括动态方面3、法律现象既包括现实的,也包括历史的4、法律现象不局限于本国,也包含域外5、法律现象既包括制定器物,也包括思想观念(三)法学的属性1、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法学和一国的法律实践密切联系的,法制昌明则法学繁荣,法制凋敝则法学凋敝2、从学术目的上看,法学是以法律为中心的知识体系与思想体系3、从知识形态上看,法学具有面向其他学科的开放性4、从实践机制上看,法学必须是一种职业性的学问(四)法学产生的历史条件1. 立法的发达(社会上出现了立法发展到“复杂而广泛的程度”的时候,最早的是古罗马)2. 社会上出现了职业的法学家阶层(五大法学家)3. 有一整套法律概念、原则和规则的构成,以及一整套自成体系的创造4. 出现了传授法律知道和探讨法律理论的机构,即出现了法律学校5. 学科的分化程度和满足法律学问独立的知识系统的建立。
二、法学体系(一)、法学体系是指法学内部各个分支学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学科系统。
按不同的标准有多种分法,如理论法学、应用法学、国际法学、国内法学、法律史学、边缘法学。
(二)、我国法学体系有下面四个方面的一般表现1、重视法学体系划分和法律体系构成之间的关系。
一个国家现行有效的各个法律部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法学体系不等于法律体系,法学体系范围大于法律体系;但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我国的现行法律体系的构成势必对法学体系的划分产生重要影响2、兼顾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3、贯彻法学体系内的层次关系4、注重法学和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三)、法学体系的划分1、理论法学与应用法学2、国内法学与国际法学3、法律史学与外国法学4、交叉法学,又称边缘学科,包括法医学、法律心理学、法律语言学等。
(一)什么是法理学狭义:专门研究实在法的学问(以奥斯丁、经验主义为其理论基础)广义: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法律基本问题的学术门类,实质上就是法律哲学或法哲学(二)法理学特征1.以法律问题为研究对象,以研究法律问题为宗旨的学术门类(具有问题性,主要在疑难性上,分别为事实上疑难、法律上疑难、道德上疑难,前两者为“假疑难”)2.法理学研究的是法律的基本问题或者说是更具有一般性的法律问题(为法律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个有效的说理模式和论证程序)3.法理学是哲学方法在法律领域的运用(哲学方法主要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三)法理学意义(研究和学习)1.从理论上建构解决法治建设和法治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模式,帮助人们形成和深化对法律的认识,提供解决现实法律问题的符合法律思维要求的理论思路2.帮助学生克服的普通人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促使学生形成适应法律职业要求的系统的职业法律工作者的法律思维方式,训练学生的法律理论思维能力3.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掌握法律及法律制度的基本原理,提高学生解决法律问题的理论水平从深层次上看,法理学的意义与法律思维联系密切,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根本上都是为了提高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能力,法理学的意义在于理论思维方面,对法律职业者的法律思维能力进行训练第一章法律本质一、法律本质与法律现象(一)、什么是法律本质与法律现象法律本质是指法这一事物的内在联系和内部规定性,是法律区别于其他一切事物的根本属性,它深藏于法律现象之后,具有抽象性的特征;法律现象主要是指法的本质的外在表现和载体,是指法律作为一种事物,可以借助于知觉而感知的,可以凭借直观的方式去体验的法的外部表现和外部联系。
二者有相互区别、相互独立的一面,也有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一面(二)法律本质与法律现象的区别(1)法律本质体现的是法律的内在联系;而法律现象体现的是法律的外部关联(2)法律本质是各种法律现象中的一般的、共同的属性;法律现象是个别的、片面的、外部的东西。
是法律本质的具体表现。
(3)法律本质更深刻;而法律现象比法律本质更具体、更丰富、更生动(4)法律本质只能借助抽象思维才能认识;而对于法律现象,则可以借助器官直接认知(5)法律本质相对稳定,在较长时间内不会发生改变;而法律现象是多变的(6)法律本质表现为法律的本质属性;而法律现象表现的是法律的非本质属性(三)法律本质与法律现象的联系法律本质与法律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和相互依赖的,(1)法律本质存在于法律现象之中,法律本质是法律现象的根据,法律本质决定法律现象,只有全面和深入了解法律现象,才能更好的把握法律本质;(2)反过来,法律现象从不同层面表现法律本质,只有准确把握法律本质,才能更好的理解法律现象。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本质的学说关于法的本质,通说认为法律本质是多层次的,法律的初级本质是法的国家意志性,二级本质是法的阶级意志性,三级本质是物质制约性,即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于法律的终极制约性。
马克思主义的意志观主要包括“阶级意志”、“共同意志”和“国家意志”三组概念。
(一)、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国家意志是指以国家名义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法律直接形成于国家权力,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二)、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阶级对立的社会,法体现的国家意志实际上是指统治阶级的意志。
法体现的国家意志从表面上看具有公共性、中立性;法体现的国家意志只能是统治阶级的意志,是法律化的统治阶级意志;法体现的国家意志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极大的权威性。
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的反映和体现,但这并不等于被统治阶级对法律没有任何影响,但是被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和根本利益不可能在法律中得到体现,只能反映他们的个别要求和利益。
(三)、法律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志不是任意的,而是受制于一定的社会物质条件的,主要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社会生产方式,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发挥着主要作用第二章法律特征一、法律特征(一)、法律特征是由法律的本质所决定的,是法律在现象层面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点(二)法律具有以下五大特征(1)、法律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1. 法律是对社会进行规范性调整的产物,具有特殊的规范性。
(1)针对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大多数人;(2)针对规范制定生效后发生的行为有效;(3)在其有效期限内,针对同样的情况反复适用。
2. 法律通过调整行为规范社会关系。
法律调整的对象仅仅是人们的行为,而不涉及离开行为单纯的人的内心世界、思想、灵魂。
法律调整的行为不是单个的人的行为,而是人们的交互行为。
3. 法律是调整社会行为的众多社会行为规范之一(2)、法律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的普遍约束力是指法律作为一个整体在本国主权范围内或在法律所规范的界限内,具有使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遵守的法律效力。
在民主法治国家里,法律对同样的事和人同样适用,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法律是由法律国家创制的,是国家意志的表达;制定和认可是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形式。
①法是公共权力机关按照一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或认可的。
②法总是依靠正式的权力机制保证实现的。
③法总是借助于正式的表现形式予以公布的。
(4)、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宗教的区别,后者主要只有义务)任何法律规范直接或间接都是关于社会成员权利义务的规范,法律以权利义务为内容;权利和义务是社会利益划分和协调的法律体现,是与其他社会规范区别的关键。
1、法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不仅为社会主体设定义务,也赋予其相应的权利,义务和权利紧密相连,正是通过这种设定,法才成为调整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2、法律具有既关注权利也关注义务的两面性。
3、宗教、道德等社会规范,其内容主要是对主体的义务性要求,这是它们与法律规范的重要区别之一。
(5)、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1.国家强制力是法律部实施的必要的依靠力量,是国家意志的自然延伸,是法律权威的重要支撑2.正确看待法律的国家强制力问题(1)法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是法律的一种属性,但并不意味着国家强制力是保证法律实施的的唯一依靠,并不意味着在法律实施的全过程都必须直接借助于国家的威慑力。
(2)在法律的权威性来源、正当性根据、以及实施的有效性上,人们不应过分迷信国家强制力的运用(3)运用国家强制力需要投入一定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从而提高法律运行的成本(4)国家强制力虽为法律所必须,但本身不是任意的,也不是万能的.因为法的强制力具有潜在性和间接性,只有在有人做出违法行为时,国家强制力才显现出来;法律的权威性最终取决于法律的正当性或合理性,而不是依附于国家强制力法的强制力不等于赤裸裸的暴力,具有程序上的法定性。
第三章法律作用一、法律作用与法律功能(一)法律作用是指法律付诸实施后,对于个人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法律功能是指基于法的内在属性、内容及其因素和结构所决定的法所具有的潜在能力(二)法律作用与法律功能的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法律作用要阐明的是法被付诸实施后对于个人和社会所产生的外在效果;法律功能表达的是法所具有的内在属性2、法律作用关注的是法律实施以后的实然法律效果;法律功能主要是从应然性的角度来说明法所应当具有的属性3、法律作用是一个中性的描述,因为法律付诸实施后发挥的作用可能是正面的、负面的或者是中性的;法律功能主要强调是法所具有的对社会可能产生的有益作用的属性4、法律作用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考察法律付诸实施后对个人和社会实际产生的影响;法律功能实际是从静态意义上分析这一事物应当具有的理想的,恒定的属性。
(三)法律作用的分类:A.一般作用和具体作用B.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C.整体作用和局部作用D.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E.预期作用和实际作用F.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二、法律的规范作用与法律的社会作用(一)我国法学界从法律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还是社会关系将法范作用区分为法的规范作用与法的社会作用。
通常来说,法律的主要构成要素是法律规范,是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从这个角度阐述法的作用,就是法律的规范作用;同时,法律还是一定经济基础上的上层建筑,为了维护经济基础和发展生产力而服务的,这是从法的本质和目的的角度来解释法的作用的,也就是法的社会作用(二)法律的规范作用与社会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区别。
(1)考察的基点不同。
规范作用是根据法是一种调整人的行为的规范这一基本事实;社会作用是基于法的本质、目的和实效进行考察的(2)作用的对象不同。
规范作用的对象是人的行为;社会作用的对象是社会关系(3)存在的方式不同。
规范作用是一切法所共同具有的,社会作用则因不同的法而有所不同(4)所处的层次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