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过渡元素教学内容
(3)同族变化趋势:从上到下,高氧化数化合物更 趋稳定 ;同族最高价ⅢB-ⅦB、ⅡB与族数相同, Ⅷ 只有两种元素达+8,IB特别。
(4)同一元素不同氧化数,相邻两氧化数间隔为1, 即连续变化,这与p区跳跃式变化不同。
(5)许多过渡金属还能形成更低的氧化数。
元 素 Sc Ti V
+2 +2
+3 +3 +3
★金属活泼性
同族元素从上到下(除ⅢB外)活泼性减弱,原因:
有效核电荷增加较多,而原子半径增加不多,使 电离能和升华焓增加显著,使失电子能力减弱,活泼 性减弱。第二、三过渡系元素的单质非常稳定,一般 不与强酸反应,但和浓碱或熔碱可反应,生成相应的 含氧酸盐。 ★氧化数
(1)有多种氧化数
(2)同周期变化趋势:从左到右由“低→高→低”, 这是因(n-1)d5半满后d电子作为价电子趋势变弱;
★离子的颜色
过渡元素在水溶液中形成的水合配离子,大都显 色(与s区、p区不同),主要是因为此时过渡元素离 子的d轨道未填满电子,可能在吸收不同波长可见光d 电子跃迁显示出互补可见光的颜色出来。
★配位性
过渡元素易形成配合物,原因:①过渡元 素的原子或离子具有能级相近的价层电子轨道 (n-1)d 、 ns 和 np , 易 形 成 杂 化 轨 道 ; 其 中 ns 和np轨道可能是空的(对原子,不空),(n1)d轨道是部分空的,可以接受配体的孤电子 对;②过渡元素的离子一般具有较高的电荷和 较小的半径,极化力强,对配体有较强的吸收 力。
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原子半径增大(电子层增 加的影响大于有效核电荷的影响),但第五、六周期 (ⅢB除外),同族元素原子半径接近,这是由于La 系收缩的影响,从而导致第二、三过渡系同族元素在 性质上的差异,比第一和第二过渡系相应的元素要小。
★单质的物理性质
由于过渡元素最外层一般为1~2个电子,容易失去, 所以它们的单质均为金属,单质的外观多为银白色或 灰白色,有光泽。
●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填充时,最外层的不规则现象: 部分原因是由于d,f轨道全充满、半充满、全空或接 近全满、半满、全空时更稳定所致。但仍有解释不 了的。
1、 d轨道比s、p轨道数目多,成键可能性增多。
2、(n-1)d轨道的能量与ns、np较接近,属易参与 成键的内层轨道。如
Fe E3d-E4s=1.21eV
E4p-E3d=1.39eV
C
E2p-E2s=8.67eV
3、d轨道角度部分在空间的取向。
Ψ(r,θ,φ)=Rnl(r)Ylm(θ,φ)
YdZ2
第八章-过渡元素
8.1.3 过渡元素的特点
★过渡元素原子的特征 同一周期元素价电子一般依次填充在次外层的d轨
道上,最外层只有1~2个电子(Pd例外),其价层电子 构型为(n-1)d1~10ns1~2。
与同周期主族元素比较,过渡元素的原子半径一般 比较小。从左到右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慢慢 减小(有效核电荷增加),在IB前后又稍增大,因Cu 副族前后d亚层接近或达全充满状态,屏蔽作用增大, 所以半径稍增大。
氧化态
+4 +4
+5
Fe +2、+3 Ru +4 Os +4、+6、+8
Cr Mn Fe Co Ni
+2 +2 +2 +2 +2
+3 +3 +3 +3 +3
+4
+4 +4
+6 +6 +7
上 同族 高氧 化态 趋向 下 稳定
★非整比化合物
过渡元素的又一特点是易形成非整比(或称非化 合计量)化合物。这类化合物化学组成不定,可在一 个较小范围内变动,但基本结构不变。
★金属原子簇化合物
过渡元素金属原子间有直接的键合作用, 即可形成含有金属—金属键的簇状化合物, (一般三个或三个以上金属原子直接键合组成 的化合物为金属簇状化合物),尤其是第二、 三过渡系元素。由于(n-1)d轨道伸展较远,原 子实之间斥力较小,低氧化态离子的半径又较 大,可形成较稳定的金属—金属(M-M)键, 如[Re2Cl8]2-配离子,其中含有Re-Re键。
5 (3cos21) 16
Y dx2y2
15 sin2cos2 16
Ydxy
15 sin2sin2 16
Ydyz
15sincossin 4
Ydxz
15sincoscos 4
原子轨道轮廓图(各类轨道标度不同)
4、d电子概率径向 分布特点。
1s
2s
2p
0
3s
3p
0 5 10 15 20 24
§8-2 d轨道的特性与 过渡元素原子的电子构型
• 过渡元素价电子层结构为:
• (n-1)d 1~ 9nS1~2 既有未满的d轨 道,最外层也仅有 1~2 个 电子,同 系列(同周期)最外电子层相同, 总趋势从左到右 d 电子数增多,因 此半径减小,核对最外层电子吸引 力增强,故金属性减弱 。
8.2.1 d轨道的特性
3d
r/a0
8.2.2(n-1)d与ns轨道能级高低
▲ 电子组态:由n,l表示的电子排布方式。 ● 多电子原子核外电子的填充顺序:
1s,2s,2p,3s,3p,4s,3d,4p,5s,4d,5p,6s,4f,5d,6p,7s,5f,6d,7p…
▲ 过渡元素在周期表中为何延迟出现?3d排在4s之后,4d 在5s后,4f,5d在6s后,5f,6d在7s后。 ● 电子在原子轨道中的填充顺序,并不是原子轨道能级高低 的顺序,填充次序遵循的原则是使原子的总能量保持最低。 填充次序表示,随Z增加电子数目增加时,外层电子排布的规 律。(见 图8-4,p317)
★催化性
许多过渡元素及其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催化 性能,催化作用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反应过程 中,过渡元素可形成不稳定的配合物,这是配 合物作为中间产物可起到配位催化作用;二是 接触催化:过渡元素通过提供适宜的反应表面, 如V2O5催化制H2SO4。 ★磁性
多数过渡元素的原子或离子有未成对电子, 所以具有顺磁性,未成对电子越多,磁距μ越 大。
▲ 原子轨道能级的高低随原子序数而改变,甚至 “轨道冻结”并不成立,同一原子,电子占据的原 子轨道变化之后,各电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改变, 各原子轨道的能级也会发生变化。
△ 核外电子组态排布示例:Fe(Z=26): Fe1s22s22p63s23p63d64s2。常用原子实加价电子层 表示:Fe[Ar]3d64s2。表达式中n小的写在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