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969/j.issn.1000-7067.2013.02.008明代的漆工艺*潘垒(东方大学院大学校,韩国首尔)摘要:漆器在我国的历史悠久漫长,漆工艺也随之不断的发展进步。
在明朝,漆工艺达到了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高潮和登峰,特别是《髹饰录》的出现,探究明代的漆工艺对漆艺的发展和继承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明代;漆工艺;《髹饰录》Abstract:lacquer in China has a long history long,paint process is continuous developing and progress-ing.In the Ming Dynasty,lacquer craft reached a climax and form in the history of our country,especially the"appear Xiushi Lu",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of the Ming Dynasty lac-quer of lacquer.Keywords:the Ming Dynasty;Paint technology;“Xiushi Lu”对现代人来说漆文化是一部天书,它在我国有很长的历史,却又很少有人能够懂它,我们一次次的感受到它的美,它的魅力,却又无以言说。
明代由于它独特的历史条件,漆工艺成为我国漆工艺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
1明代漆艺的发展背景明代在政治上社会比较安定,没有大的战乱,政治基础稳定,重视发展手工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统治阶级对漆器的需求推动了漆器工艺的发展,明代统治阶级的中央集权措施及其极度奢靡的生活增加了对工艺美术品的需求,手工艺人进行了大量的高质量的艺术品创作,使明代的漆艺美术品中出现了大量的精品,成为了漆艺发展的动力。
2)明朝的漆艺逐渐走上了单一的发展道路,明朝建立了官方的漆器作坊———果园厂,专门制作“填漆”和“雕漆”两种类型的漆器,在这种宫廷风气的指引下,民间开始纷纷效仿,制造雕漆,其他的传统制漆工艺要么被摒弃,要么因为受到发展的抑制而慢慢衰落。
雕漆和填漆成了明代漆器的特色品种。
明代官营的漆器制作机构———果园厂的设立和民间漆艺作坊的繁荣进一步促进了漆艺的发展。
明代迁都北京后,在北京城内的果园厂建立的皇家专用的漆器生产作坊,聚集了大量的能工巧匠。
同时漆器的制作除了官方的果园厂外,在西南、闽浙皖等地区的民间漆艺作坊也很繁荣,生产的漆器达到了100多种类。
3)明代文人的闲适生活为漆艺的发展提供了精神追求。
明代的文化艺术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鼎盛时期,特别是绘画、小说及小品文方面,表现了新的成就。
明代文人的生活主要追求“闲赏”“风雅”的心灵风格,特别是对于晚期的明朝文人,对于物质生活中细节的关注,对物质生活出现了高标准的追求,成为明朝文人的独特特征。
文人在实际生活中使用的家具以朴素、淡雅为主,和文人本人的礼仪、闲赏、精神理念等融为一体,对艺术的追求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文人的生活方式和使用的家具成为了文人第32卷第2期2013年6月中国生漆Journal of Chinese LacquerVol.32No.2Jun.2013*收稿日期:2013-05-28作者简介:潘垒,男,生于1982年,籍贯:山东潍坊。
200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大学(威海)艺术学院平面设计专业,同年出国留学韩国。
就读于韩国大田培材大学,漆工艺专攻,获得硕士学位。
后就读于韩国首尔东方大学院大学校,东方文化学科造型漆艺专业,博士课程。
现任职于江苏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韩国造型漆艺家会员,山东青年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文人进行艺术创作的一部分,文人自身的特点,例如独特的气质、审美特点等,还有在绘画上的成就和思想都潜移默化的融入到了漆艺中,提高了漆艺的成就。
明代漆器是我国漆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官营和民用的艺术品可以不相上下,漆工巧匠层出不穷,官办果园厂的出现,进一步的促进了漆艺的发展和繁荣,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我国杰出的漆艺大师黄大成的《髹饰录》,他总结了我国漆艺的技术、经验和种类,以及各种官营的漆艺髹饰技术,为我们后人学习和继承留下了厚重的一笔文字资料。
2《髹饰录》的特点《髹饰录》是我国明代隆庆年间安徽新安平沙人黄成的著作,黄成号大成,是一名漆工。
他总结了我国装饰漆器高超的装饰工艺,在天启年间又有杨明为此书写了序言并且逐条作注,丰富了此书的内容,使内容更加翔实,也使此书更加易读。
《髹饰录》虽然是我国现在存世的唯一一本关于古代漆工艺的专著,但是作为已知世界上的唯一一本抄本却保存在日本,近代以来才有朱启钤先生刊印了200本在国内发行。
《髹饰录》中的内容分为《乾集》、《坤集》上下二集,一共一百八十六条,《乾集》主要包含漆器的制造方法,工具、原料、设备及漆工的禁忌;《坤集》主要包含漆器分类和各个品种的形态。
它主要包含以下几种分类:质色门一色各种漆器纹门表面有不平细纹的各种漆器罩明门在各色漆地上罩透明漆及木纹罩漆、纹饰罩漆等漆器描饰门用漆或者油描绘花纹的各种漆器填嵌门包括嵌金银、嵌螺钿、填漆等各种漆器阳识门用漆堆出花纹的漆器堆起门用漆灰堆出花纹,再在上面描绘、雕琢的各种漆器雕镂门剔红、剔黄、剔绿、剔黑、剔彩、剔犀、雕螺钿、假雕漆、款彩等施加雕刻的漆器戗划门施加刻划花纹,纹内填银、填金或者填色漆器斒斓门有二种或者二种以上的纹饰相结合的漆器复饰门某种漆地与一种或者多种纹饰相结合的漆器纹间门填嵌门中的某种做法与戗划门中的某些做法相结合的漆器裹衣门在胎骨上裹贴皮革、纸、罗的漆器单素门一髹而成的简单做法的漆器《髹饰录》不仅是技术经验的总结,而且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反映出了明代漆器的技术水平,特别是在雕填、螺钿镶嵌、描金、戗划、堆漆等方面的发展,展现了明代漆艺的繁荣。
《髹饰录》的价值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比较全面的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色彩斑斓的漆工艺,从原始社会开始我国就开始了用天然漆进行装饰的原始工艺,经过战国和西汉的发展,漆器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比较兴盛的时期,随着王朝的不断更迭和技术的积累和发展,漆艺在明代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旺盛期。
原书的作者在为书作序时说:今之工法,以唐为古格,以宋元为通法,又出国朝厂工之始,制者殊多,是为新式,于此千文万华,纷然不可胜识矣。
2)《髹饰录》对研究我国的漆工历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对于研究明朝之前的漆工史具有重要的作用,书中例举了历代大量的漆工艺实例,对漆工艺做了比较详尽的描述;对于研究明朝的漆工艺,《髹饰录》更是无法替代的作用。
3)《髹饰录》在总结继承前人漆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并且留下了宝贵的文字材料。
《髹饰录》从漆的原料、制作工具和制作设备开始介绍,描述了漆器的制作过程和和漆器的种类,特别是提到了在制作漆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错误的制作方法,这对于现代的漆工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书中还记述了一些已经失传的技术和经验,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发现和继承。
4)《髹饰录》对漆工艺和髹饰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分类。
书中对漆器的分类有着比较系统的概念,虽然描述的漆器种类很多,但是并不给人混乱的感觉。
《髹饰录》是按照漆器的特征进行分类的,如阳识门中都是用漆灰或者调漆堆成花纹的漆器;质色门中描述的是单一色的没有纹饰的漆器等。
每个门中不同的品种按照先后顺序排列,表现了一定的时间观念和逻辑特征,能够使人比较容易了解漆工艺发展的整个体系,可以逐渐的查找到各个品种。
5)《髹饰录》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命名根据。
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漆器工作人员和考古工作者在制作和研究漆器的过程中,往往对漆器的种类不易分类,但是《髹饰录》在这方面提供了文献资料和参考。
6)《髹饰录》对漆工的职业态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强调在漆器制作中的严肃认真的态度,反对粗制滥造和违反漆器的制作工艺,反对以制造假古董为名牟利,就是仿制古董也要在上面明确的标示。
(下转第46页)2013年第2期潘垒:明代的漆工艺表6不同生漆精制加工温度表干时间/h项目加工温度/ħ1020253040固含量/%93.5193.9993.4793.3193.71表干时间/h3.03.03.03.03.5注:搅拌速率30rpm,加工质量10kg2.4.4搅拌速度对干燥过程的影响不同搅拌速率对精制生漆表干时间的影响,数据列于表6。
从表6可以看出不同加工质量对精制生漆的表干时间基本没有影响。
表7不同生漆精制加工搅拌速率表干时间/h项目搅拌速率/rpm3060100150200250固含量/%93.5193.0993.1693.5393.0293.29表干时间/h4.0.4.54.03.54.04.0注:精制加工温度30ħ,加工质量10kg3结论(1)在生物学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漆酶酶促反应加快,精制时间缩短;生漆精制温度控制在30ħ 40ħ较合适。
(2)搅拌速率增加,生漆溶解O2增加、水分蒸发快,精制时间缩短;考虑到能源消耗,搅拌速率控制在60rpm 150rpm比较适宜。
(3)加工质量增加,单位面积水分蒸发总量增加、单位重量氧气接触面积减少,精制时间延长;通过增加生漆与空气的接触表面积,有利于提高精制加工效率,提高生产能力。
(4)生漆经过精制加工可以加快生漆干燥速率。
燥性差的生漆可通过生漆精制加工来提高干燥性能。
参考文献[1]张飞龙.生漆成膜聚合过程[J].涂料工业,1993,(4):40 46+4[2]张飞龙,石玉,张武桥等.生漆精制过程对漆液流变性的影响研究[J].林产化学与工业,2008,28(4):81-85[3]李昕,石玉,张飞龙.生漆精制过程影响因子研究.中国生漆[J].2006,(02)8-12[4]RONG L,SA Y OKOH Development of a fast drying lacquer based on raw lacquer sap[J].Progress in Organic Coatings,2004(51):238-243.[5]封孝华,杜予民,王勤.精制漆的组成、颜色、黏度与制法[J].涂料工业,1994,24(4):5-11[6]张飞龙,田顺利.生漆成膜过程影响因素的研究[J].涂料工业,2002,32(5):10 12[7]张飞龙.中国髹漆工艺与漆器保护[M].科学出版社,2010: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檺300 328(上接第34页)3结语漆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从朴拙到精美的过程,古老的漆文化在历史的文字记录中虽然不起眼,但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却落下了重重的一笔,特别是明代《髹饰录》的出现,说明了漆工艺在明代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和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