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汇报PPT
《大学语文》优秀课程建设重点(三) 大学语文》
• (三)针对不同专业和层次的学生摸索 总结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创造了“ 总结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创造了“督导 自学,因材施教,以考促学” 自学,因材施教,以考促学”的新型导 学模式, 学模式,形成了系统的导学测试方法和 制度,可以有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 制度,可以有效督促学生自主学习,得 到实践成功的验证。 到实践成功的验证。具有较大的推广的 价值。 价值。
主讲教师与教学相关科研
• 李莉亚 • 1.《粤方言ABB式形容词构词初探》《现代语文》2008年第12期 • 2.《现代汉语叠音式成语初探》《文教资料》2009年2月版 • 3.《浅论主从句的归属》 《语文学刊》2009年第3期 • 4.《幽默背后的厚重》《现代语文》,2010年第9期 • 5. 2010年9月担任《大学语文》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 • 黄清华 • 2009年下半年参编了两部教材《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并任 《应用文写作》副主编。 • 陈湘君 • 1.《刍议中国古代文人的归隐情结》 《科学决策》2008年6月版 • 2.《漫谈戏曲中的黄门赋》 《现代语文》2009年5月版 • 3.2010年9月参编《大学语文》,暨南大学出版社 • 4.2010年9月参编《现代财经应用文》,国防科大出版社出版 • 罗 忱 周 楠 均发表论文两篇
谢谢各位专家!
学生获奖情况
• 一.本自动化061谢韬在2009年广东省南粤杯 本自动化061谢韬在2009年广东省南粤杯 061谢韬在2009 大学生辩论赛最佳风采奖(指导:李莉亚) 大学生辩论赛最佳风采奖(指导:李莉亚) • 二.本营销071林霖(指导:陈湘君) 本营销071林霖(指导:陈湘君) 071林霖 2009年广东省 南粤杯” 年广东省“ (1)2009年广东省“南粤杯”大学生网上人生 三等奖。 规划 三等奖。 (2)2009年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三等奖 2009年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三等奖
优秀课程创新点(三) 教学模式
1.构建新型的情境——思维型教学模式 2.构建研究型教学模式 3.构建活动型教学模式 4.构建批判型学习模式 5.构建合作型学习模式
教学效果
• 1. 陈湘君于008-2009年度第二学期青年教师 比武大赛,获文科组第一名。 • 2. 李莉亚于2008-2009第一学期,获天河学院 优秀课程教学观摩比赛三等奖,并获天河学院 “教学名师”称号。 • 3. 李莉亚于2009-2010第一学期,获天河学院 青年教师授课比武大赛(文科组)第一名;
《大学语文》优秀课程建设重点(二) 大学语文》
• (二)完成了“特色教材—教学大纲— 完成了“特色教材—教学大纲— 考试大纲—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 考试大纲—多媒体课件—网络课堂—第 二课堂—考核办法” 二课堂—考核办法”系统的操作性强的 立体课堂” 可以实实在在落实“ ”立体课堂”,可以实实在在落实“人 文修养+汉语能力”培养的目标, 文修养+汉语能力”培养的目标,效果明 显。
省内同类学校比较
• 大学语文课程在我校开设多年来,积累了 丰厚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教学资源。我校师资 队伍雄厚。教学水平与省内外同类课程相比, 均有较强的优势。 我们自编教材得以出版,并且被列为“普 通高等教育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划教材”。 目前广东省内有白云学院、广州大学华软学院 、广东商学院华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珠江学 院等四所独立学院都在使用本教材,充分说明 我校《大学语文》教学在省内的领先地位。
教学团队结构(一)
• 《大学语文》教学团 队师资队伍梯队合理 ,力量雄厚,并且相 对年轻,富有朝气, 知识谱系前沿新潮, 能力结构健全合理, 教育背景多元丰富。 具体结构比例如下: • 一、学历结构
17% 33% 博士 硕士 本科
50%
教学团队结构(二)
• 二、年龄结构:
0% 33% 40—49 30-39 67%
优秀课程创新点(二) 教学方法
1.在教学安排上采取以专题带作品的结构 1.在教学安排上采取以专题带作品的结构 模式。 模式。 2.课堂讲练结合 引入辩论、头脑风暴法, 课堂讲练结合, 2.课堂讲练结合,引入辩论、头脑风暴法,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拓展教学,督导自学,课内外结合, 3. 拓展教学,督导自学,课内外结合,注 重应用能力培养。 重应用能力培养。 指导研究性学习, 4. 指导研究性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 思维。 思维。
教学团队分析
• 《大学语文》教学团队,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 色鲜明。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 年龄结构。 • 课程负责人和各位主讲教师信息素质过硬,每人均能恰当地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促进教学活动开展:精心制作PPT文档;运 用音像资料辅助教学;充分使用虚拟场景、虚拟情节、虚拟氛围 、虚拟角色等现代技术手段,取得教学实效。 • 教学团队人均年发表论文1.5篇。 • • • 学缘结构:教学团队六人分别来自华中师大、华南师大、中 山大学、澳门大学、暨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 师资配置情况:师资配备完善, 中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科学 合理,一批中青年教师正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崭露头角。 本课程教学队伍知识结构合理,主要成员的四位均有六次以上 相关课程教学经历,陈湘君、李莉亚多次教学考核结果为优秀。
《大学语文》优秀课程建设重点(一) 大学语文》
(一)将原来的“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 将原来的“大学语文” 应用写作” 结合起来,构成了新型的综合“大学语文” 结合起来,构成了新型的综合“大学语文”— 包括“大学人文语文” 大学应用语文” —包括“大学人文语文”和“大学应用语文” 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立体化教材教法体系, 的人文教育核心课程立体化教材教法体系,有 别于一类综合大学主要强调大学语文的文学性 的特点, 的特点,也力求避免高职教育中重视应用而忽 视人文修养的可能。 视人文修养的可能。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教学目的
• 大学语文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是人文素质教 育的核心课程。 • 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 点,适应当代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日 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 • 教育学生提高文化素养,为学好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 程及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扎实基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 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 三、职称结构:
33%
34% 副教授 讲师 助讲
33%
教学团队
一、课程负责人与教学相关的研究
一、2004年1月在《语文教学与研究》发表论文《培养语 文思维品质的途径》ISSN 1004—0498 CN 42— 1016/G4 二、2005年7月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发表论文《人文 素质教育——创新心理素质的基础》ISSN 1000—2456 CN 42—5047/C 三、相关课题研究: 2007年 9月 参加省级科研课题“职业院校人文教育 研究” ,结题论文获得省教育厅优秀奖 四、2010年《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获得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学刊》举办的“中国 教育与研究论坛”征文大奖赛一等奖
二、课程负责人近几年出版专著情况
一、2005年2月,武汉出版社出版《创意文化》ISBN75430-3212-0 二、2007年6月,中国发展出版社《创维涅槃——企业规 模领导力成功样本》ISBN 978-7-80234-040-4\F.639
教学团队课题研究
本教学团队于2009年11月申请课题《大学 语文中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研究 》已 被学校立项(编号:09THJG011 )。 目前研究进展顺利。 在项目研究中,每个成员负责一个专题。 每个人都能自觉地利用教改课题促进教学水平 不断提升。把最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 改革中,极大地促进了创新教育的发展,有效 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 能力的发展。
《大学语文》优秀课程建设 大学语文》
汇
报
历史沿革
我院在独立学院中较早成立了大学语文 教研室,面向全校开设大学语文课,同 时面向全校开设应用写作课。 《大学语文》属全校公共基础理论必修 课,已于2010年10月已经完成了合格课 程的建设,目前有进一步建设为优秀课 程的必要。
课程定位
我院人才培养总目标是:“培养富于 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语言交流能力是一个人才的核心能力之 一。 现代社会要求“合格+特长”的人才。 而大学生母语应用能力是其成长为人才 必须达到合格的最基本的要素。
优秀课程创新点( 优秀课程创新点(一): 教学内容
1.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明确定位在“精神 针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明确定位在“ 教化+语文技能”。 教化+语文技能” 针对文科专业学生,注重培养“ 针对文科专业学生,注重培养“独立思考+标 新立异”又能大体自圆其说的能力, 新立异”又能大体自圆其说的能力,为写作实 践积累知识和智慧. 践积累知识和智慧. 2.在语文教育观念方面坚持文化语文观,大语 在语文教育观念方面坚持文化语文观, 文观。 文观。
学生满意度
• 本翻译091班 张 静 本国贸091班 周 丽 明 本财管103班 李 绣 本财管104班 罗 智 慧 等一大批同学给我们教研室留言,表达了对《 大学语文》的喜爱和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 (见申报材料) 在去年学生网上评教评比中,语文教研室所 有主讲教师主讲《大学语文》课程的得分都在 90分以上
教学内容
• (一)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 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 自豪感和自信心。 • (二)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而准确地阅读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 能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 (三) 掌握运用汉语言文字的规范,具有较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 力。 • 课程以中外文学文化发展史为纲,以名著名篇导读为纬,使每部 分内容有内在联系;中外著作和作品有点有面,课堂精讲与课外 自学相结合;文学切入观照文化,启发学生开拓视野,深化学习 ;注重文化源流和现代作品,评介与分析结合,重在培养学生“ 读、思、说、写”的自学自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