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教案第十三章
2.分类的过程:分类过程大致包括三个步骤:
(1)开放式分类:研究者持一种开放的态度,将所有资料按其本身呈现的属性分类。
(2)关系式分类:在开放式分类的基础上,寻找和发现已经归类的各类别之间的各种联系,试图建立起某种关系,如因果关系、并列关系、递进关系等。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3)核心分类:在已经归好类的各种类别中确立一个能统领其他类别的类别,形成一个树枝形从属结构系统,为以后的分析归纳打好基础。
2.定性分析中效度分析的特殊性
定性研究中的研究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资料与研究结果是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不断交流而形成的,不存在绝对意义的真实,因而,定性分析中的效度分析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3.定性分析中的效度检验
定性分析中的效度检验大致有以下方法:
(1)检查法。对研究结果中的漏洞逐步检查,找出失误的原因加以纠正。
2.统计图:统计图是用点、线、面、体、色彩等的描绘,把所研究对象的特征、内部结构、相互关系和对比情况等方面的数据资料绘制的整齐简明的图形。
统计图一般由标题、图号、图目、图型、图注、图例等项组成,通常包含条形图、圆形图、线形图、直方图等几种类型。
3.集中量数。代表集中趋势的量数就叫集中量数。它可以用来描述和代表研究对象的一般水平,为进一步统计分析打基础,也可以用它与同质的另一研究对象作比较。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4)共变法。共变法就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如果某一条件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这一变化的条件就是研究现象的原因。
(5)剩余法。剩余法是指被研究的某种复合现象是由某种复合原因引起的,除去其中已知的因果关系部分,剩余的部分之间也就可能存在因果关系。
三、定性分析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一)定性分析的信度分析
3.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具有一定的弹性。
定性分析的研究程序不太严格,原因是教育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具有多样性,就导致定性分析过程常常变动,带有很大的灵活性。
4.定性分析是对资料进行归纳的逻辑分析。
归纳分析是对大量事实资料进行归类,然后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抽象概括出原理的过程。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析过程。
5.定性分析对研究者和研究背景具有敏感性。
定性分析是一种价值研究,容易受到研究者个人因素的影响,从而融入研究者本人的主观因素;另一方面,研究对象的行为表现又总是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情境的改变会引起教育现象的改变,因此,定性分析对研究背景具有敏感性。
(三)定性分析的适用范围
定性分析主要适用于以下场合:1.注重对过程探讨而不是十分注重结果的研究;2.个
(2)求异法。求异法是指在反映研究某一现象的原因同时,如果该现象在某一场合出现而在另一场合不出现,而两种场合的条件中只有一种条件不同,那么这一不同条件就可能是被研究对象的原因。
(3)求同求异并用法。这是指被研究现象在都有一个共同条件的几个正面场合出现时,在共同条件不出现的几个反面场合中都不出现,从而确定这一共同条件就是被研究现象的原因。
(三)定量分析在教育研究中的局限
1.统计分析手段的条件性
正确恰当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要依赖于使用者对各种统计技术的需求、条件、用途及与之相联系的特定公式等的了解、掌握和适当选择,否则便是无效的。
2.统计推断的概率特征
统计推断所依据的数据的概率特征都会有一定的误差不是绝对精确。统计分析结果的显著性有时也不能代表真正教育意义的显著性。
案研究,个体追踪研究;3.比较研究中的差异描述;4.定性的评价分析;5.有关观念意识方面的材料的分析。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二、定性分析的过程
定性分析的过程包括资料的审核、分类和归纳分析三个阶段。
(一)资料的审核
资料的审核是资料整理的基础工作,也是对资料分析的首要工作。资料审核主要从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有效性方面进行。
(二)定性分析的特点
1.定性分析注重整体发展的分析。
定性分析的目的在于把握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因此必须立足于对研究对象的整体分析,获得对研究对象的完整形象。
2.定性分析的对象是质的描述性资料。
定性分析是以反映事物质的规定性的描述性资料为研究对象,这些资料通常以书面文字、图片等为表现形式,是在自然场合以定性研究的方法获得的资料,常有较大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在推论性课题中,研究者需要依据样本的特性推断出总体的特征或者比较两个总体是否有差异,这就需要采用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方法。大多数教育实验课题都属于推论性课题。
2.数据资料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数据资料适用的方法不尽相同,因而数据资料类型是选择统计分析方法的依据之一。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适用条件。
统计分析方法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条件限制,不是都能适用的,选择方法时一定要弄清各种方法的具体适用条件,防止误用或不适当运用。
3.数据资料的有效性。即数据资料必须真正反映研究课题,必须与研究课题的目的一致。
(五)定量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
定量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合理、恰当,是决定分析效果的关键因素,选择的依据主要有:
1.研究课题的性质。
适合统计分析的研究课题有推论性课题和描述性课题两大类:
在描述性课题中,研究者只需对研究对象的基本数据特征进行了解,不需要作进一步统计分析。一般表现为教育调查的数据分析。
(2)三角互证法。对同一问题从不同角度不同看法得来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以获得最大的一致性。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3)反馈法。将研究结果广泛听取专家、同行、同事,研究对象等人的意见,从多角度得出反馈信息,分析研究结果,检查其有效程度。
(4)比较法。将研究成果与人们普遍认可的相关定义和理论加以比较,根据差异检查自己的研究,不断完善研究成果。
(1)研究者的主观经验、看法、观点等,影响研究结果;
(2)研究对象和时间地点等条件的变化也会影响研究结果;
(3)研究者与对象的关系、研究者的偶然因素等也会影响研究过程和结果。
(二)定性分析的效度分析
1.含义:效度是指研究结果的有效性,即一项研究能够实现其目的的程度。
效度分内在效度和外在效度。内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否被合理、准确地研究;外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被推广到其他情景的程度,即推广度。
3.分类的基本要求
(1)分类应依据相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统一,就会导致同一资料交叉重复出现
在不同类别当中,给归纳分析带来困难。
(2)分类应依据一定层次进行。分类应有不同层次,各层次上有不同类别,防止同一类别在不同层次上混用。
(三)归纳分析
1.含义和类别
归纳是从已知的具体的事实或个别的前提概括出一般性的或普遍性结论的思维方法。归纳法具体表现为三种形式:
教学难点——定性分析的信度和效度
教学方法
讲授法、练习法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第一节定性分析
一、概述
(一)定性分析的含义
定性分析是指研究者在对所收集到的文字、声音、图片等资料进行系统审查、汇总、归类的基础上进行逻辑和意义分析,从而揭示出事物内在特性的过程。
定性分析是一个对资料的分类、描述、归纳、抽象的过程,分析的对象是描述性资料。
1.资料的真实性。对资料的真实性审核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审核研究方法。从研究方法方面,主要看研究者使用研究方法时有哪些技术性事物可能会导致资料的失真。
(2)审核研究者。主要看研究者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是否带有一定的成见或按已形成的定论去研究,或融入自己的观点。
(3)审核研究对象主要分析研究情境是否对研究对象造成心理影响,由此可能造成的资料失真或失真程度。
2.归纳分析的主要方法:
归纳分析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求同法。求同法是指同一研究对象出现在不同场合时产生不同结果,而不同场合的条件只有一个条件是同时出现的,那么这个条件就可以能是被研究对象的原因。求同法的可靠性依赖于以下两个条件:第一:考察的场合越多,结论越可靠;第二:各场合中不相同的情况的差异越大,求同越可靠。
二、定量分析方法的运用
(一)数据资料的描述
数据资料的描述是对原始数据资料的分布形态和数据特征进行刻画的过程。包括统计图表的编制、集中量数和差异量数的分析、地位量数的转化以及相关关系的描述等过程。
1.统计表:统计表是用来表明统计指标与被说明事物之间数量关系的表格。统计指标是对数据分类后,所得的各种数量结果。统计表一般由标题、序号、标目、数字、表注等部
1.含义:信度即可靠性,是指在研究方法及结果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
信度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内在信度是指在同一条件下对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解释的一致性;外在信度是指某一研究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情景中被重复进行,并得出大致相同的结果。
2.定性分析中信度分析的特殊性
定性分析的信度分析难以做到追求绝对的精确和客观,带有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这是信度分析的特殊性。其原因是:
教育研究方法教案第十三章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教案
授课题目(章节)
第十三章 教育研究数据资料的分析
授课学时
2
教学目的
1.领会教育科学研究定性分析的含义、特点。
2.了解定性分析的信度、效度。
3.掌握定性分析的含义、进程。
4.掌握定量分析的一系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定性分析的过程、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3.教育现象的复杂性导致数量分析的模糊性。
(四)定量分析的前提
定量分析是用科学的方法处理数据资料的过程,是一种严密、系统的过程,它要求分析数据必须准确可靠。因此,定量分析的前提是对数据资料进行审核,主要从以下几个方法进行:
1.数据资料的客观性。即资料必须是真实、客观、科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