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

3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小儿液体疗法

少渣饮食 高蛋白饮食
营 养 支 持 治 疗
2.特殊饮食
低蛋白饮食 少盐或无盐饮食 低脂饮食 低热能饮食 特殊乳制品
3.胃肠外营养
三、药物治疗
1.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
(1)药物作用和耐受性存在差异:
巴比妥类、吗啡、四环素在幼儿脑组织浓度高; 吗啡对婴幼儿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很强。 (2)肝肾功能不足: 新生儿、早产儿肝脏解毒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不成
第三节
儿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学习目的
1.了解儿科护理的基本原则和儿童基本膳食种类
2.熟悉小儿药物治疗的特点、药物选择、给药途径
3.掌握小儿药物剂量计算的方法
儿科疾病的综合治疗原则:
儿科护理:3分治疗、7分护理
综合治疗 饮食治疗 儿科治疗 药物治疗 心理治疗
一、儿科护理
儿科护理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儿科医师应 关心和熟悉护理工作,与护理人员密切协作。
(四)高钾血症
1.病因
钾入量过多
血清钾>5.5mmol/L
钾排出减少 钾分布异常
2.临床表现:
(1)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精神萎靡、嗜睡,肌无力,腱 反射减弱或消失,迟缓性瘫痪、尿潴留。 (2)心血管:心肌收缩无力,心律失常,心脏停搏。ECG改变 早,T波高尖,S-T段压低,P波变平或消失,P-R间期延长。 (3)消化系统:恶心、呕吐、腹痛。
3.呼吸性酸中毒
因通气障碍致体内CO2潴留、[HCO3-]增加。见于支气管哮 喘、肺炎、呼吸窘迫、胸腔积液等。突出表现为缺氧。
4.呼吸性碱中毒
较少见,因通气过度致体内CO2过度减少、[HCO3-]降低。 见于高热伴呼吸增快、人工呼吸机使用不当等。
(三)低钾血症
1.病因
钾摄入不足
血清钾<3.5mmol/L
四、心理治疗
◆疾病状态下,患儿容易焦虑、紧张甚至恐怖 ◆心理和情绪障碍可能是疾病的原因,亦可能是疾病的后果 ◆重视儿童心理特点
第四节
小儿液体疗法
学习目的
1.掌握:小儿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的临床表现; 小儿腹泻的液体疗法。 2.熟悉:小儿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病理生理; 液体疗法常用溶液的组成及临床应用。 3.了解: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间质液
40
血浆
5
~1岁
2 ~14岁
40
40
25
20
5
5
70
65
成人
40 ~45
10 ~15
5
55 ~60
(二)体液的电解质组成
◆小儿体液中电解质的组成与成人相似:
细胞外液: Na+、Cl-、HCO3细胞内液: K+、Mg2、HPO42Protein
◆新生儿特点:
1、生后数天内血钾、氯、磷及乳酸偏高; 血钠、钙、重碳酸盐较低。早产儿更低。 2、新生儿生后数天排H+能力差,易出现酸中毒。
应用过程中,因其张力较高,可让患儿多喝开水。
四、液体疗法
目的: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紊乱,维持正常生理功能。 原则:补其所失,供其所需,纠其所偏。 内容:补充累积损失、继续损失、生理需要量。
(一)口服补液
ORS,用于预防脱水和纠正轻度脱水。主要补充累积损失 量和继续损失量。补充累积损失量轻度脱水50~80mL/kg,中 度脱水80~100mL/kg,少量频服,在12h内喂完。 也可用米汤加盐口服补液:500mL米汤+1.75g盐。 不适宜于新生儿。
Questions
1. 很多时候,对小儿实施治疗要输液,那么,输液有
什么作用呢?输液的量是怎么确定的?输液瓶中应该加入哪
些药物? 2. 一个1.5岁的小儿,患了重度腹泻,我们应该给他输 什么样的液体呢?
一、小儿体液平衡的特点
(一) 体液的总量和分布
各年龄期体液的分布(占体重的%)
细胞外液 年龄 新生儿 细胞内液 35 体液总量 80
缺点:大量输注可使血氯增高,而产生高氯
性酸中毒。
3、5%碳酸氢钠溶液:高张液,用于纠正酸中毒。 1.4%SB为等张液,5%SB用G.S.液稀释3.5倍即为1.4%SB。
4、10%KCl:高涨液
(三)混合溶液
根据临床需要,矫正单一溶液的缺点,将各种等渗溶液和 葡萄糖溶液按不同比例配制而成。一般配比顺序是盐:糖:碱。
(3)临床表现: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呼吸深快、口唇呈樱桃红色、
恶心、呕吐、心率增快,昏睡、昏迷。严重者可有低血压、室颤、心衰 (pH<7.20)。新生儿和小婴儿呼吸代偿功能差,其呼吸改变常不典型, 往往仅有精神萎靡、拒食和面色苍白等。
(4)治疗
◆积极去除病因,改善循环、肾脏及呼吸功能。
◆中、重度酸中毒应及时补充碱剂。常用5%SB溶液,按 5ml/kg可提高[HCO3 - ] 5mmol/L计算: 5%碳酸氢钠ml数=(22-测得[HCO3 - ] )×0.6×体重(kg)
葡萄糖氧化: C6H12O6+6O2→6CO2↑+6H2O G.S.在体内氧化后生成H2O和CO2 ,故 为无张力溶液,不能维持渗透压。 用途:补充水分和能量。
(二)电解质溶液
1、0.9%NaCl:又称生理盐水,为等张液
2、Ringer 液:又叫复方氯化钠溶液,为等
张液,钠、氯离子含量与0.9%NaCl相同,同 时含有K+和Ca+。
1.代谢性酸中毒
(1)常见原因
最常见,细胞外液[H +]增加/[HCO3 -]减少

◆碱性物质丢失过多:腹泻,肠道引流;肾小管酸中毒;应用碳酸酐
酶抑制剂或醛固酮拮抗剂
◆酸性物质过多:饥饿、缺氧、休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长期服
氯化钙、氯化镁等
(2)分度
[HCO3 - ] 轻度18~13 mmol/L 中度13~9 mmol/L 重度 <9mmol/L
1.细微的临床观察:患儿一般状态、表现、动作、哭声→病 情变化和诊断线索。 2.合理的病室安排:病室清洁,按年龄、病种安排。 3.规律的病房生活:治疗和诊断操作尽可能集中进行。 4.预防医源性疾病:病室、医护人员、设备等注意消毒和无
菌操作。
5.重视心理护理: 安慰,可亲,友好。
二、饮食治疗
1.一般饮食

高渗性脱水 细胞外液呈高渗状态,水分从细胞内移向细胞
外,故细胞皱缩,但可使细胞外液量得到部分补偿,故症状 轻,但患儿皮肤粘膜干燥、口渴明显、高热、烦躁、肌张力 增强、惊厥等,甚至脑血管破裂出血、血栓。多见于呕吐重、 饮水少、高热、多汗、静滴过多含钠液等。
低渗性脱水 血Na+<130mmol/L
Na+ Na+ Na+
(2)定性:根据患儿脱水性质确定所用液体的性质(张力高 低)。低渗性脱水应补2/3张液,等渗性脱水应补1/2张液,高 渗性脱水应补1/3~1/5张液。当临床上判断脱水性质有困难时, 可先按等渗性脱水处理。 (3)定速:根据脱水程度和性质决定输液的速度。累积损失量 应于8~12h补完,约8~10mL/(kg· h)。重度脱水伴有明显周围 循环障碍者,开始先用等渗含钠液(2:1液),按20mL/kg(总量 不超过300mL),于0.5~1h内快速静脉输入,以达扩容目的。 低渗性脱水输液速度可稍快;高渗性脱水输液速度宜稍慢,否 则易引起脑细胞水肿。
5%SB一般稀释成1.4%的溶液输入,先给计算量的1/2,4h后复 查血气。
如病情危重先给5%SB 5ml/kg,可提高血浆[HCO3 ] 5mmol/L。
2.代谢性碱中毒
较少见,细胞外液[H+ ]减少/[HCO3 - ]增加。见于严重 呕吐、应用碱性物质过多、大剂量应用皮质激素、应用人 工辅助呼吸后。
3.给药方法
根据年龄、病种和病情选择: (1)口服法:po,最常用。防止呛咳、误吸。 (2)注射法:im 肌肉、iv/ivgtt静脉、ih皮下等。 (3)外用法:软膏最多,也有水剂、混悬剂、粉剂等。 (4)其他:雾化吸入、灌肠、鼻饲法、含漱等。
4.药物剂量计算
(1)按体重计算 剂量=患儿体重×每日(次)每公斤体重所需药量 (2)按体表面积计算:准确,但计算复杂,不常用。 (3)按年龄计算:不准确,营养类药物可以用此法。 (4)按成人剂量折算:不常用。 计算出剂量后,应与病儿具体情况相结合
(三)小儿水代谢的特点
——水的需要量大,交换率快,不显性失水多(为成人的2倍) ——小儿体液调节功能差,肾脏的浓缩和稀释功能不成熟
小儿每日水的需要量
不同情况小儿的不显性失水量
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一) 脱水
入水不足或丢失过多引起的体液总量尤其是细胞外液量的减 少,同时有电解质的丢失。
1.脱水程度
熟,磺胺类、VitK3可致高胆红素血症,氯霉素可致
“灰婴综合征”。 (3)慎重:药物选择、剂量、给药途径
2.小儿药物选择注意事项
(1)抗生素:严格掌握适应症,切忌滥用。
(2)激素:严重的副作用;水痘患儿禁用激素。
(3)孕期及哺乳期用药:阿托品、苯巴比妥、水杨酸盐可经 母乳影响婴儿,须慎用。 (4)其他:退热药、镇静止惊药、镇咳止喘药(新生儿、小婴 儿慎用氨茶碱)、止泻药等 ,均应严格掌握指征。
(二)静脉补液
◆适应证:严重呕吐、腹泻,伴中、重度脱水的患儿
◆ 关键:入院后第1d补液,包括累积损失量,继续损失量, 生理需要量。 具体实施:3定、3先、2见——定量、定性、定速;先盐后糖、 先浓后淡、先快后慢;见尿补钾、见惊补钙 。
1.补充累积损失量
即发病后水和电解质总的损失量
(1)定量:根据脱水程度决定。轻度脱水补30~50mL/kg,中度 脱水补50~100mL/kg,重度脱水补100~120mL/kg。先给2/3量, 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小儿补液量应酌减1/4~1/3 。
钾丢失过多
钾分布异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