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8
文学欣赏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欣赏课与一般的阅读课不同,不是教师居高临下式的知识灌输,也不是学生随心所欲式
的兴趣浏览,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阅读、
探讨、欣赏、感悟的过程,是情感和情感的交流,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思维与思维的碰撞,进而陶冶情操,升华情感,提高文学和思想修养,提升审美水平。
教师要引领学生解读文学作品,与作家同喜同悲同欢愉同愤慨,唤起学生无法言说的情感冲动,“不但获取语义内涵的信息,而且直接影响人的情感,影响人的个性和品格的形成”。
文学欣赏课分两种类型:一是语言欣赏课语言是文学作品的精神外衣,最具魅力,最值得回味,也最值得鉴赏,令人受益无穷。
而且可以通过语言之美来涵泳情感之美、
体悟精神之美,从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该引领学生在语言的大花园中涵泳,领略它的含蓄、它的壮美、它的朴实、它的清新、它的无穷韵味。
我们的文学欣赏课应该帮助学生揣摩语言,发现弦外
之音,了解言外之意,品味韵味之致。
二是情感思悟交流课“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任何文学作品是传情达意的,都会具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文学欣赏无论是技法还是形象的欣赏,它的落脚点都应该归结到对情感的思悟上。
例如《端午的鸭蛋》使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而《藤野先生》使我们感受到了鲁迅深深的爱国之情。
这样的课型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净化心灵,以灵魂的真善美,情感的美好和高贵,引领学生一生做善良的人、真诚的人、高尚的人、正直的人、坚毅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不管是哪一种文学欣赏课,优秀的文学作品因充满美的张力而成为审美的对象,为读者提供了无比阔达的审美空间。
文学欣赏课是语文教学中最值得咀嚼回味的大餐,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体现教师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体现
语文魅力的最佳领域。
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不仅能习得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领略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学作品,能够继承人类优秀文化,滋养丰厚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高尚品德,提升个人修养。
同时丰富人的想象力,拓展延伸思维能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激发对生活的真诚热爱,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激励人乐观向上、积极进取,学会做人和做事,为回报社会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而这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
我们都知道,囫囵吞枣与细嚼慢咽收益大大不同。
文学广阔而弥深,内蕴丰富,往往具有模糊性,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环境、不同职业的读者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开设文学欣赏课,一定要想办法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运用多种技术手段,鉴赏语言、形象、表达技巧,激发学生的表达冲动,激励他们释放心灵,和文本交流,与作者共鸣,师生心灵共振,让课堂灵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使课堂情感丰富、思想深刻。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建昌营初级中学
在长期的教学中,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始终处于不放心、不放手的强化训练,无论是识字、写作、还是阅读都是施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认为似乎这样才能让学生达到老师所期望的目标。
岂不知,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实在是一种落后,不太实际的教学方法,大大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个性,
阻碍了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因此,
在近几年的教学活动中,我努力改变自己以前古老的做法。
一、精心设计课前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段好的导语,能引起学生阅读的极大兴趣。
小学生对什么事物都怀有一种好奇心,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甘休的求知欲望,我就抓住他们的这种心理,精心设计阅读课文的导语,积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如:我在教学“雨”这篇课文时,我引导学生说:
“你们都见过‘雨’,‘雨’对我们大家是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它与我们的生活时时相伴,就像我们的好朋友,谁也离不开谁,可你们知道下雨时天气怎样?风怎样?雨水是怎样的?庄稼又是怎样等这些情景吗?你们想了解吗?”同学们个个精神抖擞地回答:“想”。
于是我就说:“好,今天我们学习
一篇关于写‘雨’的课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
这些方面的知识,请你们用自己的能力去阅读课文,并寻求答案好吗?”话音刚落,学生就情绪高昂地朗读起课文来。
二、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它是学生学
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
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过深会挫伤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孩子浮躁,因此,我在教学中遵循“循序渐进”的教育方针,一年级时上阅读课文只要求孩子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我便予以表扬、鼓励。
二年级时,我便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理解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
三年级时我便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
能
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
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不同时期提出不同的要求,久而久之,学生都能做到逐句逐段读懂,以致理解全篇内容。
三、精讲多读,读出情感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最反对的是老师无休止的教授、讲授再讲授,就像一个妈妈,反
复唠叨孩子,孩子必起逆反心理,一般达不到预期效果。
因此,我在讲课文时,尽量做到精讲多读,在整堂教学活动中,我只当配角,不当主角,只当导演,不当演员,只传授孩子理解课文之方法,不包办代替孩子的主观意识。
讲读课文我只引导孩子们理解难懂的重点句、重点段。
通俗易懂的句段,则充分让孩子们反复读,反复念,让其读出情感,念出含义。
阅读课文我则全权放手,
让学生自读、
自疑,自己解决问题,遇到较难的先让他们互议,我再做适当点拨。
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提高,知识水平和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教学任务完成得轻松愉快。
四、创设意境,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
图画。
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制电动课件等。
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总之,阅读训练的方法还很多很多,这就需要我们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去发现去积累去实践,才能找到最为理想的途径。
作者单位:河北省滦县新城幼儿园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训练
马
艳
浅谈文学欣赏课
穆光辉
!!!!!!!!!!!!!!!!!!!!!!!!!!!!!!!!!!!!!!!!!!!!!!!!!!!!!!!!!!!!!!!!
象牙塔内
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