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齐桓晋文之事》同步练习一、积累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胡龁.(hé) 觳觫..(hú sù) 衅.钟(xìn) B .褊.小(bi ǎn) 忖度..(c ǔn dù) 便嬖..(pián bì) C .吾惛.(h ūn) 邪侈.(ch ǐ) 庠.序(yánɡ) D .赴愬.(sù) 莅.临(wèi) 厌恶.(wù)【答案】 A【解析】 B 项忖度..(c ǔn duó)。
C 项庠.序(xiánɡ)。
D 项莅.临(lì)。
2.下列句子均出自课文,其中书写无误的一句是( )A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长。
B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帮。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C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源木而求鱼也。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答案】 D【解析】 A 项长—掌。
B 项帮—邦。
C 项源—缘。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然则废衅钟与.B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 C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D .盖.亦反.其本矣【答案】 C【解析】 A 项与,通“欤”,疑问语气词,吗。
B 项说,通“悦”,高兴,喜悦。
D 项盖,通“盍”,何不;反,同“返”,回到。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 .无以,则王.乎?B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C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D .朝.秦楚【答案】 B【解析】 A 项王,行王道统一天下,名词用作动词。
C 项远,远离,疏远,不接近。
形容词用作动词。
D 项朝,“使……朝见”,名词用作使动词。
5.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至于,连词) B .若.无罪而就死地(好像,动词) C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如果,连词) D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这样,代词)【答案】 A【解析】 A .像,动词。
6.对下列句中“之”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②臣未之.闻也 ③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④王见之,曰:“牛何之.?” ⑤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A .①②都是助词,③⑤都是代词,④是动词B .①⑤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④是动词C .①②③都是代词,④⑤都是动词D .①④都是助词,②③都是代词,⑤是动词【答案】 B【解析】 之:①的,结构助词。
②指桓、文之事,代词。
③指保民而王的人,代词。
④往,到,动词。
⑤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无实义。
7.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词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A .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B .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C .俯足以畜妻子.. D .则牛羊..何择焉【答案】 D【解析】 A 项所以,古:……的原因。
今:表示因果的连词。
B 项于是,古:两个词。
于,对;是,代词,这。
今:连词,表示承接。
C 项妻子,古:老婆孩子。
今:男子的配偶。
8.对下列句子的分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 .王坐于堂上(“于堂上”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B .莫之能御也(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C .臣闻之胡龁曰(“之”后面省略了介词“于”)D .将以衅钟(“以衅钟”是介词结构,后置于动词谓语之后)【答案】 D【解析】 D .本句是省略句,“以”后面省略了代词“之”。
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幼吾幼,______:天下可运于掌。
(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答案】(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以及人之幼(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10.填空。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______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
孟子是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
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到元、明时被称为“____”。
《孟子》作为一部____体著作,它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两篇以及《》合称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取材依据之一。
【答案】战国儒家亚圣语录大学中庸论语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语段,完成11~17题。
(齐宣王)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
’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物皆然,心为甚。
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挟太山以超.北海 超:跳过 B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刑:施加刑罚 C .欲辟土地,朝.秦楚 朝:使……朝拜,名词用作使动词 D .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临,这里指统治【答案】 B【解析】 B .刑,通“型”,典范,用作动词,做榜样。
12.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同义的是( )A .不推恩无以保妻子..B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 C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 D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答案】 B【解析】 A 项妻子,古:老婆孩子。
今:男子的配偶。
C 项藏,古:储存货物。
今:藏匿。
D 项中国,古:中原地区。
今:中华人民共和国。
13.下列句中加点的“为”字全都表示动作的一项是( )①为.长者折枝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③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④物皆然,心为.甚 ⑤为.肥甘不足于口与 ⑥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⑦吾不为.是也A .①②③B .③④⑤C .②③⑥D .④⑤⑦【答案】 C【解析】 ①替,给,介词,⑤⑦为了,因为,介词,首先排除;②③⑥,都是“做”的意思,表示动作行为,故选。
④尤为,表示判断,排除。
14.下列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 .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B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C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D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答案】 C【解析】 A 项罔,通“网”,用网捕捉,引申为陷害,用做动词。
B 项颁,通“斑”,一种颜色中夹杂别的颜色。
D 项已,通“矣”,表示确定语气。
1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B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 C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答案】 B【解析】 B .仰,对上,用做状语。
其他三项都是名词用做动词。
16.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孟子以挟泰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的生动的事例说明了不能做与不去做的根本区别。
B .孟子指出了齐宣王要想治理好国家,需要有善于推恩之心。
C .在上面的选段里,齐宣王的心里已经没有了以武力争霸的想法。
D .孟子不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答案】 C【解析】 C .从“王笑而不言”来看,此时他的主要的想法还是要以武力来称霸的。
1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