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通用)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课件欣赏)
(通用)中国是诗歌的国度(课件欣赏)
手法
效果
学以致用 夜 归(周 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读诗,明确大意
夜深人静,归客拄着杖在艰难前 行,清冷的磷光、萤火虫在田塍上闪 烁。昏黄的月色中,村边的泥泞小径 路滑难走,竹篱茅舍中,一缕昏黄的 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妻子(母亲) 正在一针一线缝补着衣服。
A 写什么(内容)写海棠之洁净与海棠的品质。 B 为何写(情感)赞美海棠的鲜艳洁净,孤高傲世 C 怎么写(手法)拟人、贬词褒用。 D 怎么样(效果)拟用人,新,颖鲜、明别可致感。,生动传神 ;贬词褒
方句,紧扣要素
写什么? 为何写? 怎么写? 怎么样?
内容
情感
巩固练习
听蜀僧睿弹琴(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绿绮:古代琴名。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
故。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
而鸣。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
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
1、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写出 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 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夜 归(周 密)
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
村店月昏泥径滑,竹窗斜漏补衣灯。
整合(参考):通过具体的细节描 写(或想象与联想),描写了竹楼茅舍下, 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漏出来。暗灯 之下,妻子(母亲)正在一针一线地缝补 着衣服的情景。表现归客的怀乡思归的急 切之情。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
A、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句诗描 绘了怎样一幅耐人寻味的画面?
请赏析“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 花一缕魂”这两句诗。
赏析诗句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前句以梨蕊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侧重表 现其“白”得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赞美了白 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 人手法,生动形象;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 像新颖,灵巧别致。
B、 “竹窗斜漏补衣灯”这一耐人 寻味的画面中蕴涵了哪些感情?
C、请赏析“竹窗斜漏补衣灯”这 句诗的写作手法极其效果。
温馨提示
整体把握明大意 紧扣要素是关键 规范表述莫慌乱
迁移拓展 凉 州 词(张 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请赏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 西。” 这二句诗。
[注] ①碛: qì 沙漠、戈壁。 ②安西:地名。 唐边镇有安西都护,其治所在今新疆库车,兼管龟 兹、焉耆、于阗、疏勒四镇。贞元六年(790年), 为吐蕃所陷。作者写作此诗时,安西已陷落了三十 多年。
参考答案:那一串飘荡在 沙漠上的铃声,不由让人想到这应 当是驮着丝绸去安西吧。昔日繁华 的丝绸之路,陷落多年的边地安西, 国运的衰微,怎能不让人生发无限 感慨,无穷悲愤?“铃声”借指骆 驼,含蓄又形象。由铃声联想到丝 绸之路,联想到沦陷的安西,意蕴 丰富。
在许多年后的今天 今夜 我听到了马铃的嘶叫 木屐的叮咛 几次用乡音 问那边过来的先生 昔时的诗者 是怎样走过后人那蹉跎的身影 或许 有的人回答 他们有颗冷自千古的气魄 和一个干净的灵魂
赏读 名诗 句歌
经验交流 怎样赏析名句呢? 首先? 然后? ……?
方法探究
咏白海棠(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中国是诗歌 的国度
醴陵二中高三语文组
读诗
一阵秋风 卷来了如梦的铃声 我看到了 一条径儿通向前朝的风景 有血 有泪 有哭 有笑的心情 慢慢地叩敲着 锵锵作响的民族深层 茅屋的清寒
铺开了一千年前的那个时候 王谢的燕子 边关的笳角 乡间的柴门 中国的诗人啊 在才华与现实之间 瘦弱的的身躯 挺起了一段最精华的神经
析句,紧扣要素 竹窗斜漏补衣灯
A、写什么 (内容)
竹楼茅舍下,一缕昏黄的灯光从竹窗里斜 漏出来。暗灯之下,妻子(母亲)正在一针 一线地缝补着衣服。
B、为何写 归客的怀乡思归的急切之情(家中亲人 (情感) 对游子的关爱、思念)。
C、怎样写 具体的细节描写(或通过联想和想 (手法) 像)。
D、怎么样 具体形象,富有感染力。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