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谈 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将共同的导学案变成自己的导学案。
• 导学案编制的基本要求
吃透教材是基础 “二度创作”有提升 紧扣目标抓落实 逐级生成讲实效 分层学习重差异
学法指导在其中
编写、使用导学案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求一节课一份导学案。不能不分课时。 2、导学案不能剪贴化、简单化和习题化;不能是练习题的堆积 。 3、导学案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必须从有利于学生学习操作的 角度思考创作,要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4、应根据不同的课型编制不同的学案,如新授课中的预习性学 案、复习课中的检测性学案、专题性学案等。 5、导学案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增加“加油站”“温馨提示 ”“友情链接”等补充说明、信息提供、方法指导的栏目。 6、多一些激励的话语。如:试试你的身手,你最行!做一做, 你一定能过关!温馨提示:比比看,哪个小组办法多等等。 7、课后反思、不断完善。
●要让学生明确时间(用几分钟),明确内容(教材的第
几页),明确方法(用什么方法自学),明确要求(要 思考哪些问题,准备让教师检查)。 ●方法指导一定要具体,如怎样预习、复习、听讲、提问 、答问、解题、阅读、思考、解疑、讨论、实验等。 ●还要教给学生各学科的学习方法,如怎样学好概念、公 式、法则、定理、定律,怎样学好字、词、句、语法、 修辞等 ●教师应要求学生把预习中有问题的地方做好 记录,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问题走向 课堂。
•
学习目标应小而具体,指学生能 看到、能明白并能达到。 不要在学习 目标中出现“使学生”、“指导学生 ”、“培养学生” 、“培养科学精神 ”、“培养理性主义”等说法。而要 使用“能记住文章中的关键语句”“ 能说出事情发生的经过” 等说法。
重点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
点应掌握的问题;
•
• •
学习小结
学习小结即知识结构整理归纳。 • 导学案上最后一个问题一定设计为本 节知识的体系建构。按知识点之间的内在 联系归纳出知识线索,具体的知识点要尽 可能留空由学生来填。 • 要引导学生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
学后反思
反思是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生的 感悟,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填写“学 习反思”,当作复习时注意的问题。导学 案上应该有留白处,让师生在导学案的使 用中写下生成的知识点。
检测题的设计一般按三个梯度进行:
●第一梯度属基本、简单、易于模仿的,旨在促进学生对基 础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占70%;应全员达标。 ●第二梯度具有综合性和灵活性的题目,旨在培养学生综合 分析问题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占20%;要使85%学 生达标。 ●第三梯度是一些创造性较强的题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占10%。要求优秀生能够完成。
• 导学案的作用
1、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为学生高效地自 主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 2、课堂知识结构体系的呈现表。 3、为学生课堂自学、展示、反馈提供各种材 料。 4、学生课堂学习的随堂记录本。 5、学生自我反思小结的文本材料。 6、复习巩固使用的学习材料。
知识体系
基础题 70% 重点难点
学习内容 学习目标
• 6.2、探究串并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1课时 • 【学习目标】 • 1.会正确将电压表接入串、并联待测电路,并能 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 2.会正确使用电压表测量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 电压。 • 3.能归纳总结出串联电路和关联电路各自电压的 规律。 • 【重点难点】 • 重点:掌握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 难点:设计实验论证串并联电路的电压规律。
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
制订依据:《课程标准》、《课程纲要》、学材、学情
目标内容:体现“三维” 学 习 目 标
目标表述:简明、具体、易懂、可检测、可评价
目标强度:“跳一跳、摘得到”、可达成、照顾各层次
目标密度:2——4条
制订范围:1个课时
目标层次的动词
具体的、操作性强的行为动词 说出、描述、列举、识别、指 认、复述、记住、写出等 比较、举例说明、重新写出、 判断、辨别、归纳等 会运用、设计、撰写、总结、 制定、解决、探讨、证明、得 出等
导学案的编写流程
1、一人主备,形成初稿 2、集体研讨,修改初稿 3、完善整理,形成定案 4、课前熟悉,融入个性 5、教后反思,整理存档
二次备课要达到两个目的: 一是针对本班学情对导学案进行修订,达 到导学案的最优化; 二是将自己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特 别是具体的操作层面上的方法、技巧写入导 学案。
个人在导学案上的备课主要是:
①修订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指导; ②修订教学步骤中不恰当的环节; ③修订教学过程中不恰当的方法; ④修订问题设计中不恰当的问题; ⑤增减相关的学习内容; ⑥增减有关的练习或作业; ⑦增减相关的检测与评价内容; ⑧将具体的指导、启发和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 用的导学案。
层次化原则
• 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问题设计应有梯 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 、理解教材。应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逐渐加深 。要使学生能真正从教师搭建的问题平台中找到 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书,学会自学。 • 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 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 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 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 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 生学习的自信心。
3、促使教师改变教学策略,提高三个 能力:①备课中的“选材”能力。②课堂 上的“亲和”能力。③课堂教学中的“导 演”能力。 4、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 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如何自学、怎样自学,导学案提供 了可操作的程序。
5、导学案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按照 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设计内容。主要依据四 大环节:课前预习导学—课堂学习小组研 讨、展示—课内训练巩固(拓展延伸)—当 堂达标检测。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 与学的最佳结合。 6、导学案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教学 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学习的 重心前移,通过科学有效的导学、导思、 导议、导练、导评,达到课堂教学效益的 最大化。
1、声音洪亮,字正腔圆 2、咬字准确,不多字、漏字
3、情入文本,饱含感情
4、节奏适度,抑扬顿挫
学习内容
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是一篇导学案中 最核心的部分,是达成目标的关键,是导学案的 最重要的设计内容。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 功能。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 过对知识点的 设疑、 质疑、 解释, 激发学生主 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 分析、归纳、 演绎的能力。
参与化原则
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 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 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 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性原 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 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 ,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
•
• •
方法化原则
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 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 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 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要明确、具体 地告诉学生看教材哪一页的哪一部分 ,用多长时间,达到什么要求,自学 完成后教师将采取什么形式进行检查 等。
导学案编写的具体要求
◆“导学案”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导学案”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 ◆“导学案”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 习策略的指导; ◆“导学案”应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 ◆“导学案”的编写一般按课时进行,与教师上 课同步。
•
•
“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及要求
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
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知识链接
学习内容
自主学习
识记类内容 理解类内容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
应用类内容 拓展类内容
• 怎样设计问题
• ①问题不易太多,太碎; ②问题应引导学生阅读并思考; ③问题或者说知识点的呈现要尽量少用一个一个 填空的方式,避免学生照课本填空, 对号入座, 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思维。 ④问题的叙述语应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参与。 如:你认为是怎样的?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你 的理由?你的发现?等等。
动 词 的 细 化
识记 理解
应用
• 学习目标:
• 1、(知识目标)能准确说出秦兼并六国的 史实;熟练地记住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 施. • 2、(能力目标)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能重 新说出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 3、(情感目标)通过反向假设探究秦统一 的意义,写一写秦统一全国对当今和后世产 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课时化原则 问题化原则 参与化原则 方法化原则 层次化原则
课时化原则
•
在各科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往往是 用一课时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 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 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 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 课堂教学效益。
•
•
•
问题化原则
导学案的编写要遵循以问题为线索的原 则。通过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意识到: 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 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 考不深不透也不行。让学生真正从教师设 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看 书,学会自学。
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预测可能会出 现的难点;
要明确告知学生本节内容的重点、难点,
并提示相应的突破方法。
知识链接
还可以叫做: 前置测评、诊断检测、温故知新、知 识准备等。 该环节的作用: 供学生课前复习用。扫清学习新知 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试题 不宜过多,一般二至三道题。
阅读的技巧 做笔记的方法 一般学习方法 形式 学 法 指 导 要求 方法要具体、实用,表述要通俗、易懂 自主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技巧 „„ 物理学科:实验推理法 学科研究方法 数学学科:分析归纳法 „„ 体现在各个环节、各种课型、各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