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初一语文导学案课时:2 班级:姓名:教师评价:《腊八粥》导学案
编制:赵延生审阅:谢丽娜审批: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朗读课文,处理生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体会文中流露出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文章运用对话描写展现人物性格的方法。
4、了解腊八节浓郁的民俗风情,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
【知识链接】
一、走进作者
沈从文(1902-1988),中国现当代文学家、艺术史家。
湖南凤凰人。
苗族。
年少时在湘西当过兵。
1923年夏,受五四运动影响,只身来到北京。
1924年开始发表作品。
1949年前,主要从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边城》、《长河》,散文集《从文自传》、《湘行散记》、《湘西》等。
1949年后转入从事艺术史研究,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传世。
1918年小学毕业后随本乡土著部队到沅水流域各地,随军在川、湘、鄂、黔四省边区生活。
1923年到北京自学并学习写作。
1924年后开始发表作品,并与胡也频合编《京报副刊》和《民众文艺》周刊。
1928年到上海与胡也频、丁玲编辑《红黑》、《人间》杂志。
翌年任教于中国公学。
1930年起在武汉大学、青岛大学任教。
1949年,沈从文先生放弃了文学创作,被安排到中国历史博物馆,担任了一名历史博物馆的讲解员。
沈从文先生的下半生从事文物、工艺美术图案及物质文化史的研究工作。
1978年调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研究员,致力于中国古代服饰及其他史学领域的研究。
先后发表了《唐宋铜镜》、《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学术著作。
与沈从文先生在国内的默默无闻相反,沈先生在国外名声鹊起,于1980年应邀赴美国讲学,并进入诺贝尔文学奖的终审名单。
1988年,86岁的沈从文先生因为心脏病复发离开了人世,为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惋惜。
1988年以《边城》这部中篇小说内定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可惜他当年五月去世,按诺贝尔文学奖规定,只颁给在世的作家。
一个学历是“仅受小学教育,无任何学位”,却能成为西南联大、北大的教授以及中国社科院的研究员,并创作了《边城》等经典著作,他真的是个奇才,充满神秘色彩。
二、题目解说
腊八粥是一种在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用多种食材熬制的粥,也叫做七宝五味粥。
吃腊八粥,用以庆祝丰收,一直流传至今。
【自主学习】
1、《腊八粥》作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家、艺术史家。
代表作有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蛊胀
..()()沸腾.()红枣.()
孥.()搁.()揶揄
..()
碓舂
..()()
..()()簸.()徘徊
3、解释下列四字词语的意思。
袒护:
气馁:
揶揄:
徘徊:
4、默读课文,请完成下面结构导图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第一部分(第至段):总写从孩子到老人都喜欢腊八粥。
第二部分(第至段):煮粥的画面,用八儿急于吃粥的心态、神态,将腊八
粥诱人的色、香、味,渲染的淋漓尽致。
第三部分(第至段):描写方家吃粥的画面,展现了一家其乐融融的场景。
、、等。
【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写了腊八粥的制作过程和吃粥的情景,作者在开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那我饿了”一句中的“那”字用得恰到好处,请结合语境分析。
3、八儿急于想吃到腊八粥,为此制定了怎样的吃粥计划?
4、小说中的对话描写能够展示人物性格。
细读课文中八儿和妈妈的对话描写,说说他们都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5、作者如何描写吃粥过程的?后半部分用大量笔墨来写两条狗,这与腊八粥有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行文?
6、归纳这篇小说主题。
【教(学)后的收获】
【写法导读】
1、悬念:
简单地说,悬念就是让故事更具魅力的一种方法,故事还是那个故事,只是通过情节的巧妙设置,使故事有了悬念,让受众欲罢不能.在一部小说中,悬念的作用是勾起读者的兴趣一直读下去。
设悬念主要有这么三种方法:一、倒叙法:就是先写事件的结果,让读者感到奇怪: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呢?因为好奇心的驱使,激发读者追根溯源,探求事件的起因和经过。
二、误会法:所谓误会,就是不正确的判断。
利用误会设置悬念,能使文章情节曲折离奇,吊起读者胃口,读来妙趣横生。
三、欲扬先抑法:所谓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
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
“抑”,指按下、贬低。
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
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悬念,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2、伏笔、铺垫和照应:
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铺垫作为一种表现手法,铺垫是指“在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或高潮到来之前,所作的环境、情绪、气氛等的基础性描写,借以造成‘呼之欲出’、‘先声夺人’、‘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艺术效果。
” 铺垫,是为了让后文的意思表达的更清楚,更形象而做的一种烘托,一种陪衬。
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
一篇文章要有头有尾,前后内容要有内在联系。
前面交待过的话,后面得有照应;后边要照应的话,前边得先有个交待。
这样,文章前后才能贯串,使读者容易掌握全文的脉络。
如果打个比喻的话,伏笔就象是文章里埋的一条线,铺垫则是文章里的一个铺排的面,而照应则只是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