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

P I N G D I N G S H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教育研究方法课程论文题目:中国当代家庭教育院(系):专业年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目录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3)二.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4)三.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6)四.改变家庭教育现状的原则和方法 (8)五.总结 (15)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内容提要]:随着现代文明的不断演进,教育已经成为我国亿万家庭的热门话题,家庭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们所重视,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所永不会毕业的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和教育有着天然的姻缘关系,因此家庭教育在我国的教育发展中会愈来愈重要。

本文列述了家庭教育的一般内容,谈谈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外国家庭教育的差别和对家庭教育的正确方法的论述。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整个社会组成的个体,而孩子则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份子,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更是一个家族延续下去的希望。

从古至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父母几乎把所有的爱都倾注给了他们的孩子,孩子将来有出息,光耀门楣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因此他们把教育当成了孩子走上成才之路的第一步。

然而许多家长相信的是学校教育,他们让孩子除了正常的学校学习之外,还给他们上补习班、兴趣班,学习这样那样,结果他们发现自己的孩子学习退步了,兴趣也没有培养成,为什么呢?家长在苦恼中探索,孩子在挨骂中继续学习,从而导致恶性循环。

其实原因很简单,家长们忽视的恰恰是自己,自己对孩子的影响,一种比学校教育更有直接作用的家庭教育。

一、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突出地位。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具有突出地位。

首先,从生理上来说,父母与子女那种代际最近、血缘关系最亲的直系血亲关系,使得他们所承担的对子女的家庭教育的责任和义务是他人不可轻易代替的了的。

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就直接接受父母的抚养,这种抚养的过程本身就是教育的过程和实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其次,从感情上来说,天下没有不疼爱自己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最无私的。

对子女,特别是在其幼年时期,做父母的总是随时随地,靠言传身带,在生活实践中使孩子正确认识自我和周围的世界,使其初步实现社会化,这也是父母的天职。

父母对子女,一般都是爱中有教,而子女一般也最能理解父母的爱心,在接受父母之爱的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接受父母的教育,按照父母的教诲去办事,去做人。

第三,在生理的遗传和感情的积累下,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总是最了解的,可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知子莫如父,知女莫如母。

”父母不但对自己孩子的生理特点、健康了如指掌,也能掌握孩子的性格、志趣、爱好、特长、品质、优缺点等方面。

正因为如此,父母便能根据子女的多方面情况及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开导和引导,在教育中做到严慈相济,对症下药,而其他人一般缺少这一优势。

综上所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亲义不容辞地承担着首要的责任和义务,占有着突出的地位,发挥着最重要的作用。

要搞好家庭教育,首先必须发挥好父母的作用,提高父母教育子女的水平和质量。

要知道孩子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可能一夜成才,在进行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要有好的方法。

寓教于爱,寓教于哺,寓教于养,教养结合,这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最大的不同点。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能正确认识到或者发挥自己在家庭中对孩子的重要作用的,或是因为父母本身素质不高,或是因为孩子的原因,造成某些家长盲目“投医”,对孩子的教育急功近利,根本不从孩子自身实际出发,结果当然适得其反,这也是我国当代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又能实现多少呢?显然是有差别的。

因为有些家长甚至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我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其实真正的家庭教育是多方面的,而不是现在家长普遍认为的只要孩子学习好就是成功的家教。

虽然成功的家庭教育,自有其成功的奥妙,失败的家庭教育也自有其失败的原因。

但是尽管如此,就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来看,在当今社会,还是应该有一些比较稳定和成熟的要求。

首先是家长对孩子基本生活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它是一切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否则,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从新生儿开始,父母就要开始逐步教会他吃奶、吃饭、喝水、走路、穿衣、说话等这些看似简单,却要耗费父母大量心血的基本生存能力。

在此基础上,再教育孩子初识周围的人与环境,培养他的行为习惯、思想态度等,从而为以后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如果基础打得不坚实,就不容易形成健全的人格。

除了孩子在幼儿期父母对他一些必要生存能力的培养外,明智的父母当然会十分重视自幼对孩子的自理、自立能力;为人处事能力的培养,这两点也是培养孩子基本生活能力中的重要内容,在独生子女子女日益增多,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各位家长千万别把孩子再当作温室的花朵,让他们学会自理、自立,参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多与同龄孩子打交道,或者让他们走入社会,多与社会的人、事接触,启发其多动脑、多思考,增强其分清好坏是非的能力,逐步增强对周围人事的认识深度,这样做都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家长应该对孩子进行人生知识的教育,当然这个应该应年龄而定。

家庭教育应该为孩子的终生负责,要想使你的孩子一生幸福,将来能够立足于社会,做一个有价值、有贡献、有意义的人,就要通过从小的家庭教育,使他确立科学的人生态度、人生信念、人生价值、人生理想。

家长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切忌空谈说教,一般应该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指导孩子看有关书籍电影等方式进行。

例如可以结合一些先进人物或成功人士一生业绩来进行,鼓励自己的孩子立大志,为社会多做贡献。

这也是现在许多家长所缺乏的,他们大多引导孩子在狭隘的个人主义下做这样那样的努力。

第三,家长对孩子的成人和成才教育。

望子成人、成才,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家庭对子女的一切教育,说到底都是为着子女的成人和成才。

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和协调。

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说,则需要家长从孩子的天资特点出发,潜心进行发掘和发现,找准其优势和特点,再经过特殊培养,把孩子培养成某一方面的专门或特殊人才,而不是象现在的许多家长,人云亦云,让孩子跟潮流学这学那的。

家长首先要尽力使自己的孩子发挥天资,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在发现自己的孩子具有某一方面的天资后,家长就应该不惜工本和代价,为其在优势、特长的发挥方面提供条件,如有针对性地请人辅导,与此同时还要从多方面鼓励孩子立志成才,使其立志在这一方面不断攀登高峰,只有孩子的志向坚定了,并有兴趣和毅力去努力时,才有希望成才,父母的一厢情愿到最后只会是徒劳。

当然在孩子朝自己的志向或兴趣发展的时候,父母对孩子独立个性和意志的磨练也是相当重要的。

古人曾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跨少伟男。

”与此同时,要使孩子经受得住成功与失败的考验,特别是失败的考验,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一般意志力都比较强,能成为人才。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因此,教育子女成才,不仅应该发现孩子的天资,为其发挥天资尽力创造条件,激励孩子立志,还应该使孩子的独立个性得以逐步形成,并能在艰难困苦中使其意志得到磨练。

以上作为被实践证明了是正确有用的家庭教育内容,是值得当今社会,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大部分家庭所引以为戒的。

因为在我们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社会对人才的渴求越来越迫切,而作为人才培养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基地——家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家庭教育还问题重重。

三、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说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问题,主要是指许多家庭中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的不科学。

我们从当代我国家庭教育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取了以下的典型。

首先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合理。

这是普遍存在于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现象。

它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太过”和“不及”。

望子成才的心态与迫切的心理,使得很多家长把希望或者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体现,然而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使其陷入苦恼的误区。

例如孩子并没有多少音乐细胞,却非要孩子每天对着钢琴弹上几小时,而忽视了孩子在画画方面的天分。

这种情况实际上道出了眼下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而造成教育上“太过”的问题,一般出现在现在的两种家庭里:一种是文化层次比较高,父母都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或有专门技艺,家庭条件优越,这样的父母认为,“有这么好的条件,孩子还没出息,不是很没面子?”另一种是文化水准并不高,家庭也不宽裕,父母便千方百计想通过子女的成才来改变现状,这种父母将未能在自己身上成就的一切和缺憾统统转化为对子女的寄托和期望。

“我不行,但却要你行”,就是这种心理的真实反映。

自然,发生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的情况,往往取决于父母的态度和价值观。

而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溺爱过了头,导致了教育上的“不及”。

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孩子要吃的,玩的,样样都是百依百顺,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一一代劳,甚而有些祖父母代替孩子去参加学校劳动,逐渐发展成为溺爱。

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

使得孩子变得没有了勤俭和爱惜的品格,没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没有了责任感、上进心。

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值的表现,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没有尽到教养责任。

所以“太过”和“不及”都是误区,在尺度上出现了偏差。

其次是独门独户所带来的家庭教育问题明显。

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不同,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现在在上小学或初中的孩子基本上都来自独生子女家庭,他们所居的家庭不再是北京传统的四合院,也不再是上海当年的石库门,而大都是独门独户的新式楼房。

孩子一回到家,与之作伴的除了自己的父母,要不就是和祖父母在一起,如果大人不在家的时候,就一个人在家里做功课,或者看电视等。

这不但使天性合群好动的孩子感觉到孤独寂寞,而且也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一定的新问题: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往往因为缺乏和外界的人、事、物接触交流而缺乏必要的交际能力。

如有的孩子在家里被娇惯惯了,和父母或祖父母“平起平坐”,走亲访友时从来不懂得叫人问好;又有些孩子由于家里父母的严教严管,没有和同龄人玩耍的时间,造成性格孤僻,到了学校便不能和同学们友好相处了。

总之,让孩子长期独处,就会使他们的气质受到损害,养成一种胆怯、怕事、怕交往的不良心理,这显然与我们整个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也是不利于培养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的。

有关部门对上海、北京、武汉等9个城市的337名少儿进行了智能抽样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集体儿童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社会常识水平,均显著地优于散居或独居的儿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