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教学团队成员情况简介赵德武教授基本情况男,1963年10月生,中共党员。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经济学博士。
西南财经大学副校长。
教育部高等学校工商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聘任);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兼职教授(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研究》特邀编审;四川省财务成本研究会理事;成都市机械工业会计学会顾问。
科学研究(一)研究方向:会计理论、财务理论(二)科研数据:独著或参著专著5部;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有11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料全文复印;主编、副主编、参编教材及工具书17部;承担完成各类课题11项;获奖项目19项。
(三)代表作品1.《会计计量理论研究》(专著,个人独著,获奖项目)2.《财务通论》(专著,参著,获奖项目)3.《财务专论》(专著,参著,获奖项目)4.《财务管理》(主编,教育部"高等学校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教学改革系列教材")。
5.《论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论文、个人独著,获奖项目)。
6.《论会计目标理论的重新构建》(论文、个人独著,获奖项目)。
7.《我国宏观财务比率指数经济预警系统初探》(论文、个人独著)。
8.《财务会计信息分析利用研究》(主持人之一,执笔者)。
9.《论会计研究起点的重新选择》(论文、个人独著,获奖项目)。
10.《会计行为及其优化问题研究》(论文,个人独著)。
11.《财务经济行为:目标、机制与效率》(论文,个人独著)。
12.《金融工具创新对会计模式的扩展》(论文,个人独著)。
13.《论经济学收益和会计学收益》(论文,个人独著)。
14.《论会计信息再加工理论》(论文,个人独著)。
15.《论资本保持及其对收益计量的影响》(论文)。
16.《论中国会计的现代化道路》(论文,个人独著)。
17.《论西方财务预测的公开揭示》(论文,个人独著)。
18.《国有经济财务:从微观到宏观的扩展》(论文)。
19.《会计计量要素及其组合》(论文,个人独著)。
20.《会计学》(教材,主编)。
教学工作(一)主讲课程:为本科生讲授过企业经济分析、成本会计、财务管理、会计专题;为硕士研究生讲授过会计理论研究、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财务理论研究、经济分析专题研究;为博士研究生讲授会计与审计理论研究中的会计理论部分、资本市场财务理论研究等课程。
(二)指导的研究生1996年开始协助指导博士生6人,本人承担工作院讲《会计审计理论研究》中的会计理论部分。
2000年独立招收博士研究生2人。
指导硕士研究生28名(含保险会计研究生)。
其中,1999年指导4名,1998年指导4名,1997年指导4名,,2000年6名(含MBA)。
(三)教学成果2000年11月,教学科研项目《MBA教学法的系统整合与创新》荣获2000年西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优秀成果奖。
1998年11月,主持的《会计学基础考教分离的实践探索》荣获西南财经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1993年9月,参与的教学成果《〈经济分析〉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荣获四川省教委第二届四川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学术交流1999年5月,应台湾淡江大学的邀请参加在贵校举行的两岸会计与管理研讨会,并访问了7所大学。
1998年,应香港科技大学的邀请参加国际会计研讨会。
1996、1997、1998、1999、2000年,参加中国会计教授会年会。
1996、1997、1998、1999、2000年,参加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年会。
在研项目1.主编研究生教材《财务理论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约稿)2.副主编研究生教材《会计理论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3.主编"面向21世纪会计学类教学改革系列教材"《会计学原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约稿)4.高科技企业财务选择机制与财务运作体系研究(学校重点课题)5.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约稿"财务新视野"------《高科技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管理期权》、《创业板财务理论研究》主要研究特色与学术观点一、研究特色:研究领域比较广泛;注重基础理论研究,突出应用理论研究;在研究中注意形成自己一套比较系统的前后一贯的理论体系和学术观点。
二、主要观点(一)关于会计目标与会计理论结构研究1.成果形式系列论文,包括:《论会计研究起点的重新选择》(《会计研究》),《论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会计研究》),《会计目标理论的重新构造-一种融合理论及其运用》(《财务与会计》)。
2.主要观点在我国率先分析了会计研究中"本质起点论"的内在缺陷,率先提出中国会计研究的起点不是会计本质而是会计目标。
这一观点得到了会计学界的普遍认同。
全面考察了会计目标理论上的"决策有用学派"和"经管责任学?quot;的思想冲突,主张中国会计目标的选择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经济环境和会计工作的现实,提出了以会计目标为起点建立中国会计理论结构,以会计目标为导向建立中国会计运行系统的观点。
系统阐述了一种新的会计目标理论--"融合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a)会计的目标在于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会计信息的有用性表现在有助经济决策和反映受托经管责任两个方面,无论是反映受托经管责任还是有助于经济决策,都是通过会计提供信息来实现的。
(b)会计信息系统是会计信息生成系统和会计信息分析利用系统的有机统一,会计信息生成系统侧重于反映受托经管责任的会计目标,会计信息分析利用系统侧重于有助于经济决策的会计目标。
3.社会影响这三篇论文获得了6项奖励。
其中,《论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荣获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学优秀论文三等奖、荣获西南财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论文《论会计目标理论的重新构建》获中国会计学会二等奖、四川省会计学会一等奖、四川省社会科学界优秀科研成果奖。
不少刊物转载了这篇文章,一些海内外读者纷纷来信探讨。
《论西方会计目标理论不同学派的会计思想》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期望复印。
(二)关于会计计量理论的研究1.成果形式独立专著《会计计量理论研究》及系列论文《论经济学收益与会计学收益》(《财经科学》)、《论会计计量要素及其组合》(《财经科学》)、《论资本保持及其对收益计量的影响》(《四川会计》)等等。
2.主要观点会计从本质上讲是一个计量的问题,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
但是,会计计量问题在我国并未形成更广泛、更系统和更深入的研究。
主要观点是:全面揭示了会计计量的本质特征,认为会计计量是在一定计量尺度下,运用一定的计量单位,选择合理的计量属性,对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事项进行量化的过程,其目的是确保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
这一观点得到了比较广泛的认同。
深入分析了会计计量与会计理论结构和会计运行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确立了会计计量在会计理论结构和会计运行系统中的合理地位。
3.社会影响该书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会计计量理论的学术专著。
有关专家认为,"该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国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
《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获刘诗白奖励基金二等奖、西南财经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该文的某些观点为会计界同行多次引用。
不少学校作为研究生《会计理论研究》的必读文献。
《论资本保持及其对收益计量的影响》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全文复印。
(三)关于财务经济理论的研究1.成果形式系列论文,包括:论文《财务经济行为与效率》(《财经科学》);论文《财务经济行为:目标、机制与效率》(《世界经济文汇》);论文《我国财务资源配置问题研究》(《中国会计教授会交流》);论文《宏观财务比率指数经济预警系统初探》;博士学位论文《财务经济行为与效率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主要观点在我国第一次将财务经济问题归结为财务资源的配置、利用及其效率问题,并以资源的稀缺性这个普遍适用的经济学假设为前提,从行为与效率的角度探讨了一个关于财务经济行为与效率的分析框架。
资本是一种财务资源,财务资源是短缺的,是被财务经济主体所控制的,是能够在运动中不断增值的。
财务资源可以从融资和投资两个方面考察,分别表现为一种债权、产权和法人财产权,这三种权利构成了财务资源的所有权结构,影响着财务经济行为与效率。
财务经济行为是对财务资源进行配置和利用的一种经济行为。
这种经济行为的目标是资本收益最大化,在这一目标的约束下,财务经济行为还追求结构优化目标、有效利用目标、财务制衡目标等等。
财务经济行为的优化是通过财务经济机制的调节作用来实现的。
财务经济机制有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制衡机制。
财务经济行为中存在着预期倾向,而现行财务经济理论研究基本上把这种倾向排斥在外。
乐观或悲观情绪不仅是财务经济波动中的必然出现的现象,而且也是财务经济波动中的诱导因素,进一步扩大或者遏制了这种波动。
心理理论能够解释财务经济扩张和紧缩的积累性。
融资提供了有效的财务资源供给,融资不仅仅是资本在物理意义上的转移,而是伴随着权利、利益、责任的再分配,需要通过一系列契约安排,明确企业经营者、股东和债权人之间的关系。
而且,融资使资本从供应转移给了需求者,从而引起了资本供需双方所承担的风险的变化。
最佳资本结构的评判是一个多因素综合评判的复杂过程。
资本成本最小和资本收益最大是衡量最佳资本结构的两个重要标准。
资本成本最小是从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筹资环节上来考察最佳资本结构的,它要求企业资本要素的投入要以资本成本最小为标准;资本收益最大是从资本运动的终点来考察企业资本结构的,它要求企业资本要素的产出应当以所有者收益最大为标准。
因此,资本成本最小和资本收益最大的有机统一,体现了财务经济行为目标的内在要求。
广义投资流量运动过程包括投资效益形成过程、投资效益实现过程和投资效益分配过程,投资效益就是投资形成效益、投资实现效益和投资分配效益的有机统一。
以广义投资流量运动过程为线索,按照预测、核算和评价的逻辑顺序建立超前的、全面的投资效益管理方法体系,是一种合适的选择。
财务经济政策有两个不同的主体,从而有不同的目标取向和表现形式。
财务经济政策的选择需要考虑经济波动周期、企业发展阶段、企业增长方式以及财务发展战略。
无论是财务资源配置政策还是利用政策都需要不断创新。
财务经济变量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选择适当的财务经济指数来反映财务经济运行动态趋势的可能性。
因此,建立财务经济监测和预警系统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技术上的有效性。
我国亟待建立这样一个系统,这一系统的有效性是可以检验的。
3.社会影响论文《财务经济行为:目标、机制与效率》、《我国财务资源配置问题研究》在1998、1999年中国会计教授会上交流;其中,论文《财务经济行为:目标、机制与效率》1998年在香港科技大学举办的国际会计研讨会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