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习惯

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的风俗习惯畲族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两省,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

浙江景宁县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为709592人。

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畲族无论是在婚嫁丧娶方面还是农耕生活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风俗习惯。

婚俗文化福建是着名的畲乡,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总人口的一半以上。

旧时,畲族男女一般在十一二岁时就可论婚,由父母包办婚姻。

男家托媒往女家求亲,要开生辰“八字”,经算命合婚后,认定上婚或中婚,才决定相亲,定亲,送吉日,迎娶。

媒人初到女家说亲,女家有诚意才进行相亲。

“相亲”,首先女方由姑母或姨母陪同前往男家看“人家”。

男家备酒菜招待,双方互相了解情况,如果男家备上点心、蛋,女方来人肯接受,即表示同意,可留在男家宿夜。

第二天回去前,男家送“收手信”糍粑等。

妇方回家后即由男方父母进行定亲,讲聘礼、定结婚迎亲吉日。

畲族男女青年社交比较开放,双方在劳动中、唱歌中找对象,自许终身。

自由恋爱常以歌当话,经过对歌比“肚才”,求相悦、探情意、察忠贞、挑选意中人。

当双方认定是真正的情人,就暗订终身。

女方私赠男方银质手镯或戒指。

男方递送白色“兜肚”(畲族称“肚稿袋”)或其他珍贵物品给女方。

而男方就主动托媒向女方父母求亲,取得同意后,备些糕饼、枣、线面、猪蹄和聘金若干呈送女家叫做“小定”。

随后男女双方经常来往,男方可主动到未婚妻家助工、犁田、插秧、秋收等。

定婚畲语叫“得定”,即正式“定婚”。

一般选择农历五月端午节或八月中秋节前后的吉日。

男方备好礼物,一般有长寿面二包、红枣、礼饼5公斤、猪蹄一个6公斤、猪肉若干公斤、鱼鲞一合、衣料一套、制“凤凰冠”的“髻栏”一合、银手镯一副、银戒指一只(带响铃)、聘金(银元)若干,托媒人送往女家。

女方将礼物点收后,则商定婚嫁时间。

这时女家用红纸再次写女儿的生辰交给媒人,带回给男家,并给回盘猪肉二刀、黄金或糯米粽40至60粒。

女家将定婚的猪肉分别送给六亲。

六亲收到礼物后,便知某人的女儿已许配,并准备衣料礼物。

男方择好吉日娶亲通知女家叫“送日”。

连同礼饼、猪肉、线面、冰糖、红枣和“龙凤礼贴”,由媒人和亲家伯等人送往女家。

妇方根据吉日单办喜事,再将男方送的“送日”饼、猪肉由姑娘直接分送给舅母、姨母、姑母等家。

母舅等亲戚得知后便留她“作客”,即叫“作表姐”。

“表姐”进村,男青年一定要与对歌,一般均唱“嫁女歌”来揶揄她。

依照男家吉日单,女家即请本民族裁缝师傅到家为姑娘“开剪”,要特制成套“踏轿衫”、“踏轿裙”、“月白腰带”、“印花苎布蚊帐”“红色苎布袋”和其他式样新衣服,还分别铸制银质“凤凰冠”和锡酒瓶、锡茶壶、锡罐等,并备箱、精杠和棕衣、锄头、斗笠作为陪嫁。

富裕的家庭还有用耕牛陪嫁的。

近年畲村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陪嫁品档次随之提高,有高矮橱、办公桌、缝衣机、洗衣机、沙发、自行车、收录机、电视机等。

“送酒米”是由男家出钱,女家代酿酒的习俗。

男家要送给女家“箩二”酒米(即十二斗糯米),由未婚新郎和媒人作伴挑送女家。

由女家代酿红酒,作为宴请六亲九眷、抬轿赤郎的“婚嫁酒”。

挑“祖宗担”,娶亲前一日,男家备好鸡蛋十二粒、豆腐十二块、猪肝十二两,还有鱼、肉、菜、果、酒等礼物,并用红纸包好十二包小红包:即卷风冠包、请祖包、梳头包、捉青蛙包、封箱包、阑期包、伴娘包、上轿摊伞包、托媒人包、轿符包、回头包、开轿门包等。

这叫“源祖礼”,由媒人与“迎亲伯”一同挑到女家。

至大门时,女家放鞭炮迎接到大厅。

大厅点燃红烛和香线,由媒人先向天地作揖,再向厅堂作揖,然后就座喝茶。

这时女家长辈前来与媒人相见。

“迎亲伯”上前交付礼物和小红包。

如果女家提出要补送猪肉几斤或另加几包小红包时,则由“迎亲伯”代补,以求随喜顺意。

迎娶新娘的花轿进女家门后,女家即请“赤郎”、“行郎”行厅就坐、喝茶、吃点心,畲语叫吃“脱草鞋酒”。

接着还备办午宴或晚宴,叫“嫁女酒”,以敬请送亲友和抬轿的“赤郎”。

席间要进行“猜菜肴、识别名与清龙潭、捉青蛙”的歌酒令。

畲族有“哭嫁”婚俗,新娘在出嫁前要“赖床”即“恋床”,以歌哭唱,倾诉妇女无地位和对包办婚姻的怨恨心情,怨出嫁、恨媒人。

同时也表露新娘对父母养育恩情的怀念,对兄弟、姐妹的留恋,哭得情深意切,使亲人和客人感动,既为娘家讨吉利,又促使亲友掏“红包”赠嫁。

畲族姑娘出嫁做“新婚衣”时,要梳扎“凤凰头”,以示青春年华的结束,所以姑娘出嫁梳妆时都要进行一场“反梳妆”的争辩。

争辩最终由亲戚舅母抱着梳妆,才准备上轿。

“新婚女”临出门时,要和胞兄弟行“分酸”礼,表示婚女仍愿为自家兄弟分担辛劳,并撒“五谷米”以祝愿娘家吉祥如意。

由“大姐”扶向厅堂向祖宗三跪拜后上轿。

新婚女上轿,由“大姐”取一茶盘,盘内放一个“安心镜”、一把剪刀、一把尺、一盒熟鸡蛋、十二粒桂圆,移放在新婚女坐位上,以示避邪护身。

由舅母撑伞,待新婚女上轿后即封轿门(轿符)以抵诸邪。

赤郎即将花轿抬出大门外,并鸣放鞭炮。

此时女家即关大门,新娘在轿内停止哭泣,不再转头看娘家,以示不拽娘家“风水”。

花轿抬至村外百米左右就得停下,让“新婚女”从轿顶上递出一红包(即回头包)交给胞弟,以示娘家财丁两旺。

如果同日有两家姑娘出嫁,就得用“牛踏路”,不论婚嫁路程远近,都要让长辈姑娘先上轿。

后走者又怕“福缘”被先走者带尽,就在黄牛或水牛和牛角上挂红布“踏路”领先,表示“金牛”开道。

男家娶亲要向女家催送嫁妆,午餐后,迎亲队伍以锣鼓、唢呐催妆。

这叫“催妆礼”,嫁妆物品送至男家后,须找一位父母健在、儿孙满堂、有福的女俗称“大姐”来“安床”。

安床时,一边铺床,一边喝唱吉祥好话。

床上安放“斗灯火”,摆茶、酒敬请“床神婆”。

男家选取两童男和两童女,分别手提铜锣二面,双喜灯笼一合,选放双响、连珠炮二人,持火把四人,到村外路口等候,用唢呐开路,迎接新娘。

男家还备好米筛、尺、剪刀、镜、猪肉一条,悬挂中,以示避邪。

用大红纸书写“凤凰到此”贴在中堂。

新婚女进入男家大门时,公婆等亲属必须躲避,否则俗认为“犯冲”,日后家庭不睦。

拜堂,首先要用茶、酒、五果摆香案,厅堂上高燃龙凤喜烛,“大姐”站在大厅上等候,当花轿进入男家大厅即放礼炮迎接。

“大姐”与赤郎一一鞠躬,给赤郎双手拜上开轿门“红包”后,才进前开轿门。

“大姐”伏身轿内,先取出桂圆放在轿前地上用脚踏碎,以破冲喜。

而后再拿出“五谷种子”、“定身镜”,手袖红蛋安放茶盘内,牵引新娘下轿与新郎跪拜天地、祖宗、拜毕。

新娘方入洞房。

婚日傍晚设宴敬请舅父、姑父、姨丈、媒人等六亲九眷。

酒过“三巡”,菜过“二大”,新娘即出房敬茶。

戚友要送给“茶仪”,作为新娘“见面礼”。

亲属待酒宴散席,接着举行“佳期酒”,而后送新郎进洞房。

通常由未婚的男青年八人组成“子弟班”,畲称“佳期班”,由“佳期头”两手提“某府”双喜灯笼,领队从门外走进新郎家,边走边唱:“闾山竹,必仙栽,闹房子弟进门来。

厅堂喜烛光耀迷,今旦日子吉良时。

文武客官齐请坐,新郎新妇茶捧来。

”此时,“新郎官”身穿长衫礼服,头戴红顶高帽,插金花,胸挂红绸布,在厅前恭候,先行“迎客礼”,向子弟拱手鞠躬迎接招坐,新郎递香烟,新娘捧茶。

茶烟用后,即由“佳期头”先为“新郎官”请位,再为其他子弟逐个请位。

后按席位次序排成队列,环绕酒桌,唱就位歌,随即开宴。

席间有行酒令或猜拳追胜喝酒,尽情尽兴,最后才由“佳期头”宣布“送落房”。

“送落房”即闹洞房。

“佳期头”手捧喜酒一碗,与新郎携手唱“送落房”歌(十喷床)。

唱毕,新郎与新娘吃“合酒”,连喝三杯,桌上备有熟鸡蛋(去壳)一盒、鸡腿一盒、酒杯一盒。

“佳期头”斟满红酒,唱祝歌,新郎新娘再喝姻缘美酒满白头偕老酒。

又唱尊老爱幼歌,喝尊敬公婆酒,再唱和睦邻里歌,新郎新娘再喝和睦邻里酒。

喝完“合酒”,“佳期头”即夹起鸡腿塞进新娘嘴,让其吃鸡腿,意表新娘今后会持家。

最后“佳期头”唱:“凤凰蛋,车一车,年头吃喜酒,年尾就做爹。

”一般新娘婚后三天就要邀新郎一同回娘家做“头转客”,选一酒量较好的挑“女婿担”,两人步行到岳父家。

一路鸣炮,村中人闻讯多来夹道欢迎。

女婿见了上辈老人,便拱手鞠躬行礼。

进入岳父家后,要住宿一二日,轮流到亲房内叔翁家计亲,最后一晚由岳父设请“女婿酒”。

宴席间“提壶”者常要请女婿唱令歌、行酒令。

三轮酒后,常由挑担的“姻家伯”代唱令歌二首,代女婿讲感谢话,祝吉利话。

酒后,请女婿吃晚饭,此时岳母捧出满碗饭,给女婿吃,这叫“饭心饭”。

按婚俗碗内放着一包“饭心包”,意含岳母爱女婿,暗里赠“私家”。

这时桌旁契母们(内兄嫂)即欢唱“饭心歌”,使女婿懂得丈母娘养女之恩、嫁女爱婿之意。

女婿得到“饭心包”,吃完饭后,得掏回敬的“红包钱”,安放碗里,以示酬谢岳父母的恩惠。

散席后,女婿进行送“分花包”,给一门亲属、男女小孩,以表首次“见面礼”。

第二天夫妻返家。

当晚即在男家举行“回门会”,设宴请房下叔父上辈人,祝新婚圆满。

畲族“三月三”“三月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踏青节”,亦是畲族的传统节日。

原与清明的祭祖、扫墓相连。

后经演变,各地内容不一。

福建“三月三”民俗节,又称“乌饭节”和“对歌节”。

每年的“三月三”,畲村的畲民就会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以他们独特的形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乌饭节上,畲族男女踏青归来都要采回一种叫做“粘米乌”(乌捻)的植物,捣烂之后熬成汤汁,用它浸泡糯米,蒸成“乌饭”食用。

畲族关于“三月三”的来历有多种的传说:其一、“三月三”为米谷生日,畲民要给米谷穿上衣服,故涂上一层颜色,祈祝丰年。

其二、三月三虫蚁大作,畲民吃了乌饭,上山下地不怕虫蚁。

其三、古时畲民与敌兵交战时,敌人常来抢米饭,畲民故意将米饭染黑,敌人怕中毒,不敢问津,畲民便安稳吃饭,有了气力,打败敌兵。

其四,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被关在牢房,他一顿能吃一斗米,母亲送来的饭却都被狱卒抢去,雷万兴想法让母亲将米饭染黑,从此,狱卒再也不动乌饭。

以后,雷万兴越狱,于农历三月初三战死沙场,族人每年以乌饭悼念他。

其五,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军抗击官兵,他们被围困在大山里,粮食断绝,以乌稔果充饥,为畲军度过春荒,并取得反围剿的胜利。

雷万兴回军营吃尽鱼肉酒菜都感乏味,时值三月初三,他想吃乌稔果,就吩咐兵卒出营采撷。

可是,这时乌稔尚未开花,那些兵卒只好采些乌稔叶子回来,有人出个主意,将乌稔叶和糯米一起炊煮,结果糯米饭呈现乌黑色,而且味道特佳,雷万兴吃了食欲大振,于是下令大量制作乌饭,以纪念抗敌胜利。

从而衍成风俗,世代相袭。

乌米饭是畲民从山地里采来野生乌稔树的嫩叶,置于石臼中捣烂后用布包好放入锅中浸熬,然后捞出布包将白花花的糯米倒入乌黑的汤汁里烧煮成了饭。

乌米饭乌得名副其实,吃起来就连碗筷也被染粘成乌黑色。

不过它的味道相当不错,吃一口清香糯柔,细腻惬意,别有情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