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

倔强的贝多芬说课稿

融合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触碰诗意的衣襟——《倔强的贝多芬》反思性说课稿哈尔滨市大同小学校高文杰一、教材分析:《倔强的贝多芬》选自科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第四单元,是一篇主体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在一次音乐会上,不堪忍受贵族的侮辱而愤然离开演奏现场的故事,生动形象而又鲜明深刻地表现了贝多芬自尊、倔强、高傲的性格。

“倔强”一词直接出现在第一自然段,体现为鄙视有权有势的贵族。

第二次体现在第三自然段,风雨中熟练而深情地弹奏,使人们陶醉。

第三次体现在第四自然段,面对侮辱,头也不回地愤然离去。

第一自然段是全文内容的一个简要概括,后面的内容则是围绕这一内容的具体展开。

这是文章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段落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第三学段的要求,学生可以不做掌握,但教师是必须把握的。

第二自然段体现了记叙文的四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提炼四要素可以作为概括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第三自然段则写出了贝多芬高超的琴艺,语言优美值得积累。

从侧面写出了贝多芬对音乐的投入,为突出他倔强的性格做了铺垫。

第四自然是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性格,充分体现了贝多芬不畏强权,誓死捍卫音乐的倔强性格。

虽然三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语言,有了一些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但这篇课文的内容对于他们来讲仍然有些偏难偏深,尤其是对于贝多芬的倔强,对有权有势的贵族的鄙视,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困难的。

虽然“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也是第二学段的要求,但是考虑到学生刚刚升入三年级因此我设计的这节课时,把提炼关键词语复述课文主要内容放在了最后,由教师引领着学生,借由板书提示,共同回顾全文,使学生初步感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本着以学定教的原则,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对第二学段教学的要求,确立了以读准词语、理解词语,积累优美词句为教学为重点的教学设计,以“乐圣”和“训斥”两个词语架构起全文,达到想象画面,背诵积累,设置情景,读中感悟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1.通过随文识字,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做到读准字音。

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多种朗读形式,使学生体会贝多芬不畏强权,刚强倔强的性格。

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倔强、乐圣、训斥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贝多芬倔强的性格。

3. 借助想象,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课文中第三自然段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

4. 初步学习通过提炼关键词语概括主要内容,复述文章大意的方法【教学重、难点】1.积累课文中第三自然段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2.通过联系上下文,理解倔强、乐圣、训斥等词语的意思,体会贝多芬不畏强权,刚强倔强的性格。

三、教、学法:根据小学生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课教学的要求,我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模式组织课堂教学,引领学生在自主的、愉快的、轻松的氛围中吸取知识。

像读词、识词均采用自由读,跟读正音,互读互评、抽读检测的方式,不走过场,教扎扎实实的语文。

对于“乐圣”“训斥”“倔强”三个词的理解,分别采用了到指定段落找答案,联系上下文和联系全篇的方法去理解,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使词语教学真正地融入具体的语境,不脱离文本。

第三自然段,我采用了想象画面、画相关语句,前后通过不少于6次的多种形式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优美,感悟当时的情景,乐曲所营造的画面。

在举象、造景的过程中完成由言到意的过程,接着,再由想象画面到反复诵读,熟读成诵,实现有意到言往复。

学生在这样一个由言到意,再由意到言往复的过程中触碰文本,也就感知了语句的温度和生命。

多媒体电教手段的介入,使音乐与文字相融合,人类的第二语言与第一语言相碰撞,使一切讲解,方法都显得多余,乐曲声中书声琅琅,和风细雨,润物无声,不着痕迹,师生共同触碰诗意语文的衣襟。

第四自然段应该是全文的重点段落,以往老师们都会把它作为重中之重,但在我的教学中,它显然变成了退而其次的部分。

主要是通过设置情景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既然已经走进了贝多芬的内心,一切感同身受,何须再讲?最后,引领学生借助板书,巧妙地形成一个“倔”字,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再次体会贝多芬的倔强,近而感知倔强的背后,其实是对音乐的无限热爱!第一次触碰第二学段复述文章大意,概括主要内容这个高难度的要求,即使学生达不到也没关系,我们应该以牵一只蜗牛去散步的心态,给学生时间和耐心,相信每一朵花终会开放,即使开放得很晚,迎春开得早,腊梅开得迟,苦苦相逼,只能揠苗助长,我们要做的就是用心呵护,学生不痛苦,我们也才能寻得专属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

四、教学流程:共分为五个环节:一、音乐感知贝多芬(播放音乐触碰诗意的面纱)通过两段乐曲初步感知贝多芬的柔情与强悍,正读音,读准倔强,到文中寻找答案。

二、字词了解贝多芬(解决字词铺设诗意的小路)初读课文后,出示课后所有要求会读会写的字组成的词,落实字词要求,要让学生明确读文的第一层要求就是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养成良好读书的习惯。

其次才是读流利,最后才是有感情。

三、诵读体会柔情贝多芬(背诵积累体会贝多芬的柔情)快速回顾全文,从文中哪个自然段你能看出贝多芬是一位乐圣?请你尝试不出声地读一读第3自然段,哪些词语或句子,让你体会到了贝多芬是一位乐圣,用横线画下来1.汇报朗读不同的句子2.看着屏幕,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些句子3.教师泛读,想象画面4.学生自由读,汇报5.师生配合读,填空读6.你在这段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贝多芬?如果你当时就在演奏大厅,听了贝多芬这样柔情似水的演奏,你打算对他说什么?四、对话感受愤怒贝多芬(语言描写感受贝多芬的愤怒)1联系上下文体会“训斥”贝多芬不但没有得到赞扬和感谢,反而受到了“大声训斥”,他为什么受到训斥,找到训斥这个词,把前后的句子都读一读,看看你能不能给它找个近义词。

2体会心情如果你就是贝多芬,此时此刻,你能体会他的心情吗?(愤怒怒不可遏)能不能画出表现贝多芬愤怒的句子3指导朗读突出句子中的关键字、词。

4 感悟出离设计情境劝阻贝多芬,体会倔强。

五、复述感悟倔强贝多芬(提炼关键词语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板书与版画相结合,引导学生学习用提炼关键词语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复述文章大意。

五、教学反思在备课的过程中,我再一次纠结于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重视无可否认,小学语文,他姓“小”,其工具性不可忽略,但如果语文课堂只讲语文知识点,只注重语用,那势必将课文讲得条分缕析,,枯燥无趣。

我一直欣赏王崧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因为诗意语文不仅是一种言语的超越,更是一种生命的超越,它充分彰显了语文的人文性,所以语文学科能承载其他任何学科都无法承载的重量,成为每一位老师的精神家园,成为指引每个学生攀登人生高峰的明灯。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课最难的是备课,难就难在起点的辨认与终点的确认。

每一堂语文课,我们不仅要思索怎样教的问题,更要思索教什么的。

教科版教材秉承着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材的宗旨,一直重在把握文章主旨,大量阅读,而人教版教材则更注重知识的序列,单元文章与训练的关联。

二者比较,我更欣赏后者,我们教的是语文,而不是课文,这也是用教材教和教教材的区别。

我一直试图超越教材,打破界限,甚至可以重组教材,但一直存在每堂课的教学内容过满的问题,总想把能教的都教给学生,殊不知一堂课的容量是有限的,孩子所能接受的、发现的也是有限的。

其实,当我试图把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时,我遇到了巨大的障碍。

当诗意与扎实相遇,如何在落实第二学段要求的同时存留文章的诗意?最初的设计,我把第二学段的所有目标几乎都设计在内了,包括质疑,因为本课疑点重重,如:贝多芬是一位乐圣伯爵却会旁若无人地大声说话。

如:有权有势的人都巴结贝多芬,亲王却大声地训斥他。

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这矛盾源自于等级的差异导致的社会的不公,可是要刚刚升入三年级的孩子去思考和探寻吗?能找到答案吗?还有是不是每一个不理解的词都要在本课中解决呢?人生难得糊涂,语文课上,老师是不是也该揣着明白装糊涂呢!不明白的且放放,先抓住能抓住的,其他的就让孩子在慢慢地诵读中去体会吧!就像我们在不同时期看同一部作品会有不同的感悟,实在不必勉强孩子一定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孩子语文素养高实在不是一节公开课就做到的,它是一种浸润,一定要有时间来催化。

一堂课除了让学生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爱上语文,架设学生与文本,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的桥梁。

发现每一个个方方正正的汉字之间的关联,感悟文字所包蕴的温度、情绪、生命!于是,我做了大刀阔斧的处理。

处处是重点就相当于没有重点,正如我在微信上所说:深入何其简单,难的是浅出,备课和人生一样,有舍才有得,舍不得,徒增烦恼,放下,云开月明!所以,秉承着简简单单教语文的想法,我舍弃了许多高难动作,遵循第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由词语教学引路,扎扎实实地踏上诗意的小径,也许路边只有随处可见的野花,但你若用心,一花一世界!与贝多芬先生纠缠不休的几个昼夜,我深刻体会了他的倔强,也找到了属于我的倔强。

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为之坚持的倔强,我找到了语文,或者说语文选择了我,我愿为语文而坚守这份职业,原为和孩子们共享诗意的课堂而废寝忘食!倔强可以让人深情款款,也可以让人无畏无惧,原来倔强源于热爱。

希望你们,在座的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你的那份倔强!这就是我备课后的感悟,课堂不仅是课堂,课堂也是人生,我在当下,自为诗!几年来,从校级公开课《知音》到“探索杯”《王献之练字》,从“杏坛杯”和语文素养大赛上,我一个人同课异构的《小屋》,到国培展示课《故乡的芦苇》,再到“烛光杯”的作文课《周围也有好景物》,每一课,都留下了我探索的教印。

从探索教什么,到怎样教,再到融合扎实与诗意,我在寻找一条属于我的语文之路。

我曾说过:小女子抗不起诗意语文的大旗,只希望能教扎扎实实的语文。

今天,我想说:小女子,愿意扛起诗意语文的大旗,带领学生和自己,超越言语,超越生命,超越时空,共同探寻灵魂的家园,诗意的栖居。

心怀慈悲,一肩担尽万古愁!感谢传贤老师,不吝赐教,才让我觉悟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真谛!大道至简,庸人自扰,平平淡淡才是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