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慎用:
就是分辨良莠、知人善任。曾国藩说:“办事不外用人, 用人必先知人”,而且收之越广,用之越慎。曾氏用人十分谨 慎,恪守“不轻进人”、“不妄亲人”。为此,他高度重视人 才的考察,提倡选人“必取遇事体察,身到、心到、手到、口 到、眼到者”,观人的方法主要是“以有操守无官气,多条理 而少大言为主”。对于招揽到的人才,一方面用其所长,尽其 所能,另一方面量才录用,使人才大多能各尽其职。正是因为 曾氏能“冷眼看英雄”,他的幕府中人才之盛,一时无二。
Hale Waihona Puke 勤教:就是善于磨砺、促其成才。曾氏认为,人才,特别是经办军国 大事的人才都是千磨百砺锤炼出来的。 李鸿章是曾氏的得意门生,咸丰十一年,曾氏率湘军攻陷九江, 李鸿章从镇江前去投奔曾氏,可曾氏却借口军务繁忙,竟然没有 相见,甚至在别人面前对李鸿章出言相讥。其实,曾氏并不是不 愿接纳李鸿章,而是看李心地高傲,想挫一挫他的锐气,磨圆他 的棱角。这也是曾氏培养学生的一片苦心。此后,曾氏对李鸿章 进行了严格打磨。李鸿章曾对人说:“过去,我跟过几位大帅, 糊糊涂涂,不得要领;现在跟着曾帅,如同有了指南针。”曾氏 的苦心栽培,终于把李鸿章磨砺成了晚清的擎天一柱。
蒋介石:
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 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 任何政治家所必读。”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 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在黄浦军校,他 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他说我认为曾、左 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 人。”
湖南人成为中国的中流砥柱作用的第一人!
著作《曾文正公全集 》、《曾国藩家书》、《冰鉴》
对曾国藩的评价:
毛泽东:“吾于近人,独服曾文正”
年青时,曾对曾国藩倾服备至,现藏韶山纪念馆的光绪年间版《曾国 藩家书》中,数卷扉页上都有毛手书的“咏之珍藏”。他曾说:曾国藩建 立的功业和文章思想都可以为后世取法。认为曾编纂的《经史百家杂钞》 “孕群籍而抱方有”,是国学的入门书。曾国藩治军最重视精神教育,毛一 生很注意这点。曾“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毛建立红军之初便制定了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严绳:
就是严加督责、清慎诚戒。曾氏律己甚严,“自立准绳, 自为守之”,对待下属也是严加督责,使下属都能“循循于规 矩之中”。他常以恒守“清慎诚戒”四字对幕僚言传身教,要 求属下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对属下的管教,能区别不同 对象,不同对待,或者以勉励为主,或者多加防范;在方法上 则是“扬善于公庭,而规过于私室”,体现出了高超的领导艺 术。
曾国藩识人用人之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为道
学习态度决定生命的走向
宁可不识字 不可不识人
认字容易 识字难 认人容易 识人难
正心诚民: 驾驭的是人“心”
一、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曾国藩,(1811~1872),字伯涵,号涤生,原名子城,派名传豫,出生 于湖南省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是清王朝由乾嘉盛世转而为没落、 衰败,内忧外患接踵而来的动荡年代,由于曾国藩等人的 力挽狂澜,一度出现“同治中兴”的局面,曾国藩正是这 一过渡时期的重心人物,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 个方面产生了令人注目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仅作用于当 时,而且一直延至今日。从而使之成为近代中国最显赫和 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 。
23岁取秀才,入县学;24岁入岳麓书院,中举人;道光十八年(1838), 殿试中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 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紧接着创见因母丧返乡,恰逢太平天国巨澜横扫 湘湖大地,他因势在家乡拉起了一支特别的民团湘军,历尽艰辛为清王朝平定 了天下,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 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死后被谥“文正”。
二、曾国藩识人之道
功名看气宇 事业看精神 寿夭看脚踵 穷通看指甲 如要看条理 只在言语中
——曾国藩《冰 鉴》
三、曾国藩用人之道
八字方针:
广揽、慎用、勤教、严绳
广揽:
就是广泛访求、网罗人才。曾氏求贤若渴,他提出“凡有一长一技 者,断不敢轻视”。每到一地,每与人通信、交谈,都恳求对方推荐人 才。他常写人才闻见日记,将所见所闻,分为“闻可”、“闻否”、 “见可”三类。他的《无慢室日记》中,专设“记人”一项,记录了一 大批被推荐的人名,并附有自己考察之所得。曾氏提出,“衡才不拘一 格”,“求才不遗余力”,反对以出身、资历衡量人。曾氏幕中经人推 荐入幕的人甚多,曾氏平时极注意对僚属才能的观察了解,并从中发现 了大量人才。 (见可、见否,是指亲见其人之后的评判。闻可、闻否,则多记录友朋函牍 中对人物的评价。)
曾国藩创建的湘军也有他自己独特的风格,与当时清朝的正规军 队迥然不同。
第一个不同,它首先是有精神的团队,这种有精神的团队也 被许多国外的学者,或者港台的学者称为中国第一支有主义的军 队。曾国藩认为,“打造军队,首在拣选将才,而拣选将才,必 求智略深远之人,又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三者兼全,乃为上 选。”对于治兵的才能,他认为不外乎“公、明、勤”这三个方 面,如果办事不公正,赏罚不明,士兵就不会心悦诚服;如果不 勤于职责,军营里的大小事务便会堆积,难以处理。同时,要不 怕死,与敌人对阵时,才会身先士卒,士兵才能为你所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