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案例第一章什么是社会学?一杯咖啡的命运吉登斯在《社会学》中这样总结一杯咖啡的命运:首先,咖啡并不只具有饮食意义上的内涵。
作为日常社会活动的一部分,喝咖啡还具象征价值。
有时候,与喝咖啡相关的仪式包含的社会关系信息比喝(饮食本身)更为重要。
例如,在许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喝咖啡往往是与其他人一起进行的饮食活动,很少自己一个人单独去喝咖啡。
此时,喝咖啡就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社会仪式了。
所有社会的饮食行为都是为社会交往以及仪式展现提供场合,从而为社会学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对象。
第二,许多人喝咖啡,背后总有一个潜台词,来‚提提神‛。
为什么呢?一想到‚咖啡‛一词,马上就想到‚一种让人精神焕发的饮料‛。
咖啡中含有咖啡因,而咖啡因是一种毒品,对大脑有刺激性作用。
不过,人们并不把嗜好喝咖啡的人看成是吸毒的人。
但是,如果你只是要咖啡因(吸毒),情况就不同了,大多数社会并不容许人们吸毒。
不过,也有社会容许消费大麻甚至可卡因,但却反对消费咖啡。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这是社会学家有兴趣探讨的问题。
第三,‚一杯咖啡‛使一个人卷入到了全球一系列复杂的社会与经济关系中。
咖啡生产地大多数是贫穷国家,而消费地大多数在一些富裕国家,一杯咖啡把它们连接在了一起。
在国际贸易中,咖啡是仅次于石油的最有价值的商品,是许多国家最大的外汇来源。
咖啡的生产、加工、运输和销售,为许多人提供了就业机会,也为国家之间的交往提供了机会。
这种全球化‚咖啡‛贸易链条中的各种国际社会关系问题,也是社会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四,由于咖啡的消费已变得‚品牌化‛和政治化了,所以喝咖啡本身也会变成了一个政治、民族情感问题。
咖啡的种植环节虽无大的差别,但是人们端起来‚喝‛的咖啡已经包含了丰富的社会信息:哪个品牌?品牌是谁的?哪个国家生产的咖啡?这个国家有无国家行为受人诟病?所以,喝某样咖啡就成了消费者对某种生活方式、以及与此样咖啡相连的社会关系的确认与选择。
譬如,人们可以选择只喝纯天然的咖啡、天然不含咖啡因的咖啡或按照‚公平贸易‛方案(即按照足额的市场价格,支付给发展中国家的小咖啡生产者)采购的咖啡;喝咖啡的人们可以联合抵制来自某些人权和环境记录差的国家品牌的咖啡,这成了政治问题;去年,在我国故宫博物院里面存在好几年的外国著名的咖啡连锁店品牌‚星巴克‛(Starbucks),因为偶然因素被媒体曝光,引起公众关注,被解读成了事关‚民族尊严‛的事件,故宫博物院管理部门受到巨大舆论压力而不得不承担违约责任,让‚星巴克‛撤出故宫了事。
第五,喝一杯咖啡的行动隐含了某种社会经济发展史的全过程。
与人们熟悉的茶、香蕉、土豆和白糖一样,咖啡成为一般消费品,是18世纪晚期以后的事。
虽然咖啡源于中东,西方人对咖啡的消费是殖民扩张时期才开始的。
今天在西方国家喝的所有咖啡都源自西方人的前殖民地(南美和非洲),因而根本就不是西方饮食中一个‚自然‛的部分。
殖民时代留下的遗产对全球咖啡贸易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咖啡成为当代许多关于全球化、国际贸易、人权和环境破坏的争论的焦点。
社会学家有兴趣去了解全球化是如何提高人们对发生在地球遥远角落里的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如何推动人们在自己的生活中依据所获得的新知识来采取行动的。
总之,社会学的想象力使我们看到,一些看起来是个体的事情,当把他放到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中的时候,却会成为社会的现象。
‚个人只有通过臵身于所处的时代之中,才能够理解他们自己的经历,并把握自身的命运,他只有变得知晓他所深处的环境中所有个人的生活机遇,才能明了他自己的生活机遇‛。
请问:你认为什么是社会学的想象力?你能用吉登斯思考咖啡命运的方式去解析其他社会现象吗?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测量教育与收入的关系请问:在上述图表中教育和收入是什么关系?第三章文化1、孔子学院在美国2010年10月19日晚,中国南方著名学府厦门大学与美国特拉华大学联手成立的孔子学院正式揭牌。
从2005年3月中国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创立第一所孔子学院至今,全美已有约70所孔子学院。
特拉华大学孔子学院是厦门大学与各国高校合作建立的第12所孔子学院。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在揭牌仪式上说,孔子学院不仅是全球汉语学习者的学习基地,也是推进中外教育交流的平台,更是推进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桥梁。
他希望特拉华大学孔子学院能够成为促进中美文化交流、增进中美两国人民友谊、传扬世界多元文化的一个重要基地。
朱崇实表示,厦大在89年的办学过程中,历来重视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
1956年厦大就设立了面向海外的华文传授部,成为中国最早开展对外汉语教育的机构之一。
此外,目前厦大已与150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中国驻美大使张业遂在专门为揭牌仪式发来的贺信中指出,当今世界的特点是多元化,因此,各国之间更好地相互了解变得比以往更加重要。
孔子学院为中美两国及世界各地增进文化和学术交流提供了机会。
他还透露,目前,全球共有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80多所孔子学院和270多个孔子课堂。
特拉华大学校长贺克说,孔子学院是特拉华大学快速发展和国际化之所需,特拉华大学有责任帮助特拉华市民和学生抓住全球化与世界一体化的机会。
他认为,孔子学院将培养起人们学习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能力,将使美国人更深层次地认识中国的全球重要性。
‚现在在美国学习中文不仅仅是一种时髦,而是非常有用的一门语言‛,特拉华大学孔子学院院长陈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随着中国的崛起,全美学中文的人越来越多,不仅有学生,还有各类财团和大企业,他们希望把越来越多的员工送到中国做生意。
近五年来,在美国平均每年诞生14所孔子学院,全美开设中文课程的中小学也是遍地开花,已达800多所,学习中文的学生超过14万人。
据美国媒体及业界研究发现,美国语言风尚来来去去,冷战时期学俄语,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日语,‚9〃11‛后人们开始关注阿拉伯语——每个语种各领风骚约十年后便偃旗息鼓。
然而勃兴于上世纪90年代的中文热迄今依然长盛不衰,并且正在持续升温。
请问: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我国文化是如何向外传播的?2、周洋的‚感谢门‛周洋在冬奥会上夺得女子短道速滑1500米金牌,这是第一个让中国人感到很是高兴的事情,周洋在发表获奖后的感言时说的‚拿了金牌以后会改变很多,更有信心,也可以让我爸我妈生活得更好一点。
‛3月7日上午,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于再清在参加全国政协体育界别分组讨论时指出,运动员个人成绩的取得与国家的培养和投入是分不开的,体育人才能够获得冠军,主要在于国家的投入,所以今后应加强对运动员的励志教育、德育。
因此,‚感谢你爹你妈没问题,首先还是要感谢国家。
‛或许,正是在于副局长的严厉批评与谆谆‚教导‛下,周洋‚痛改前非‛。
3月8日,周洋做客某网站时应主持人之‚问‛,又一次发表了获奖感言:‚感谢国家给我们提供了那么好的条件,让我们有这么好的条件去征战奥运会,也要感谢支持我们的人,感谢教练,感谢工作人员,感谢我爸妈。
‛这就是权威的力量,这就是‚教育‛的功效!只是,这种新的‚获奖感言‛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又羞辱了谁呢?请问:什么因素影响了周洋价值观的转变?3、反叛放荡--60年代美国嬉皮士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自二战以来最为深刻严肃的历史时期,源于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和传统信仰的缺失。
那时,年轻人的迷惘和其与日俱增的社会责任感产生了激烈的碰撞,在摇滚乐的催化下,年轻人开始融合在这个矛盾中,并最终形成了那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现象——一种完全自发而纯粹精神性的运动:嬉皮运动。
‚嬉皮运动‛实际是美国50年代‚垮掉的一代‛的一个变种延续,是一场自发的‚群众运动‛。
那个时候,嬉皮文化被看作是一个对常人社会有破坏性威胁的非主流文化。
嬉皮们主张仁爱、反对暴力、提倡和平主义和利他主义;他们留着长发、穿着奇装异服,与尔虞我诈的社会现实针锋相对。
由于没人能控制其发展规模和方向,所以‚嬉皮运动‛以美国旧金山的松树岭地区为中心,以势不可挡的威力席卷欧美,对欧美的文化形态及生活方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们把自己称为‚有良知的反对者‛,并且拒绝参军入伍。
他们反对使用暴力,相信和平的思想与表达方式所产生的积极能量,即‚花的力量‛,可以解决世界上的问题。
他们挑战社会的既有规范和传统道德观的‚禁区‛。
这些规范和禁区被他们称为‚体制‛。
他们决定引导另一种生活方式,并‚沉沦‛下去。
请问:嬉皮士文化属于亚文化还是反文化?为什么?4、以死亡和鲜血为赌注的西班牙斗牛西班牙的斗牛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他们先是以野牛为猎获的对象,而后拿它做游戏,进而将它投入战争。
西班牙卡洛斯五世,在巴拉多利德广场骑马斗杀一头公牛以庆祝菲利普二世诞生。
18世纪以前,斗牛基本是显示勇士杀牛的剽悍勇猛,1743年马德里兴建了第一个永久性的斗牛场,斗牛活动逐渐演变成一项民族娱乐性的体育活动。
斗牛是西班牙的国粹,风靡全国,享誉世界。
斗牛季节是3月至10月,斗牛季节里,每逢周四和周日各举行两场,如逢节日和国家庆典,则每天都可观赏。
西班牙全国共有400多个斗牛场,首都马德里的塞给利亚斗牛场最具规模,古罗马式的建筑壮观堂皇,可容纳三四万人。
斗牛场面壮观,格斗惊心动魄,富有强烈的刺激性。
当发疯的猛牛低头用锋利的牛角向斗牛士冲来,斗牛士不慌不忙双手提着斗蓬做一个优美地躲闪动作,猛牛的利角擦着斗牛士的衣角而过。
这生死之际的优美一闪,让全场的观众如痴如醉。
海明威说其中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感受到在死亡的控制下产生的对死亡的反抗。
‛尽管从动物保护的观点上看目前人们对此存在争议,但是作为西班牙特有的古老传统还是保留到现在,并受到很多人的欢迎。
死亡面前的勇气与精致是它的高贵之处。
请问:我们如何正确地看待其他文化?第四章社会化1、狼孩的故事1920年秋天,有报道说,在印度加尔各答市北部、地处内陆奥里萨邦的一个小村子里,人们曾发现森林里有鬼在跑动。
令人尊敬的英国国教牧师辛格认为这只不过是个迷信,就想方设法破除它,于是就带了一拨人进入了森林。
结果他们发现,原来人们所说的‚鬼‛是与一只狼共同生活在狼窝里的两个小孩。
当他们把狼窝挖开的时候,发现里面有两只小狼崽和两个小女孩,她们都吓得抱成一团。
老狼非常凶狠地看护着它的狼窝,保护着它的幼崽。
这两个被‚解救‛的女孩头发乱糟糟地纠缠在一起,用四肢行走,呲着牙,咆哮着撕咬前来‚捕捉‛她们的这帮人。
他们不得不把她俩放在一个竹子做的笼子里运回家,在途中,除了喝点奶之外,她俩什么也不吃。
小的看起来3岁左右,大的大概5岁到6岁。
辛格夫妇分别给她们起了名字:阿玛拉和卡玛拉。
半格夫妇两人开了一家孤儿院,他们试图在孤儿院里给这两个野孩子以人道的关怀和照顾。
但这两个孩子与孤儿院里的其他孩子迥然不同,她们宁愿住在黑暗的角落里,她们更喜欢在夜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