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教育社会学案例分析
案例
在Ⅹ中学,二年级三位男生在五楼抽烟被教育处老师逮到。

进行了教育和批评之后,交由班主任处理。

这次是他们半月以来第二次犯同样的错误,班主任非常生气。

三人之中的李某成绩最差,并且在上期写了数学考不及格就转学的保证书。

于是以这个借口,班主任准备轰他回家。

他母亲非常生气一声不响离开学校,留他一人给老师道歉。

他在我每节课下课站在办公室外向班主任求情。

都被班主任拒绝。

中午时他终于离开办公室。

班主任在教室工作到下午一点。

下午两点半,他又开始出现在办公室外。

班主任仍然没有理他。

跟他讲了几句话,他流下了眼泪。

当时班主任并没有被他的眼泪所打动。

(后来想他大约是被同学们感动的)办公室外站了两节课后,他拿给了班主任一张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

而老师看到全班同学签名的悔过书,就去开班会,讨论该怎么惩罚她。

而他们一起讨论时,老师说按照他之前写的保证书,让他回家,这时候有的女同学哭着求老师给他一个机会,讲到非常动情,有讲他态度诚恳的,有讲他早上主动打扫卫生的,有对他充满希望的,有分析他的心理因素的。

说以后全班同学帮老师监督他,帮助他,全班同学都求老师给李某机会,而他也保证以后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最后学生们以一个好的班级,优秀的班级为条件预支她们的话语权和信誉。

将李保进教室。

分析
社会心理学家对群体心理学怀有浓厚的兴趣,认为群体是表露个人才能,表现个人特征的领域。

而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系统、集体、初级群体来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促使群体成员结合在一起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一种群体发生作用的所有力量的汇合。

而案例中的李某同学虽然违反了学校的校规,而让班主任非常生气,但是他知道自己错了,向老师那儿道歉,但是老是不理他,而他知错能改的行为得到了班里其他同学的支持,而班里的全部成员都对他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都对老师说,他平时好的表现,都非常相信他,感情非常好,都非常舍不得让他离开这个班级。

与此同时,班里其他同学的行为让李某特别感动,让他觉得有种归属感,他的母亲不仅不帮她求老师,也不管他就离开了学校,但是班里的同学们不仅不批评他,反而用宽容的心接纳他,并且全班一起悔过书给老师,让老师给他一个
机会,让他去老师那边道歉的自信更大,觉得这么多的同学支持他,自己为什么不好好把握呢?
作为一个群体应该要相互之间要互补,一个班级里各个同学之间的智力、性格、性别、年龄等方面都不一样,若能做到各个之间互补,我觉得会让这个班级的集体感变得特强。

就智力水平而言,有的人聪明些,有的人迟钝些,前者适合担任较复杂而难度高的工作,后者可以担任那些机械而简单的工作,而一个班的班主任也一样,不能按一个同学的学习成绩而否定这个学生的全部,李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抽烟,但老师不能因这两个原因而开除他,老师也不能让学生因学习不好而他施加压力,更不能让他签保证书,而班里的其他学生能跟老师说出那么多他的优点,这说明这个班里的学生之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是一个凝聚力非常强的班级。

从教育社会学的观点看,班级既是一个"社会组织",也是一个"社会体系",又是一个"初级群体",对于学生的成长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班级社会学研究有三种角度:第一,以美国早期教育社会学家华勒为代表的"群体"角度的分析,把班级看成是特殊的社会群体;第二,以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为代表"社会系统"
角度的讨论,把班级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系统;第三,把班级视为"社会组织"
角度的探讨。

事实上,班级的第一特性是"社会组织";班级的第二特性是"社会体系";班级的第三特性是"社会群体"。

在这里,就班级的社会群体性进行一定的分析:
一、班级学生群体的形成与类型
(一)班级群体的形成
班级群体的形成受制于多种因素。

在班级群体形成的初期,主因是人与人之间的熟悉程度。

概括地说,主要受到四类因素的影响:熟悉程度、任务、座位和性别。

(二)学生群体的类型和作用
1、学生群体的类型主要有:
(1)游戏群体。

在米德看来,游戏是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的重要媒介,同时他将游戏列为儿童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

游戏使学生学会交往、增长社
会生活能力。

在学校中,以玩为主的游戏性群体占学生群体中的多数,包括:临时性游戏群体;偶发性游戏伙伴。

(2)兴趣性群体。

它比游戏群体具有更高的相融性和聚合力。

这类群体有自身的目标和任务,个体有一定的意志、持续时间通常较长,具有"迷"的主要特征。

如收藏、欣赏、制作等。

(3)倾吐性群体。

它以倾吐心理感受、表达内心活动为主。

所以,此类群体往往是固定的,有很紧密的心理联系,群体中的对方往往被一方认为是知己好友。

(4)互助性群体。

以相互帮助为目的,具有帮困解难的作用,有很重要的社会生活意义,有助于提高学生个体的自立、自学、自主水平。

但互助性群体反而发生了损伤个体心理品质的现象。

(5)冲突性群体。

此类群体主要以侵犯其他同学、惹事生非、逞强称能为特征。

尤其是当前,由于各种影视媒介的不少暴力故事,成长中的学生带来了许多参照群体。

2、学生群体的存在可以满足学生不同的心理、社会需要。

学生群体的作用主要可以概括为:
(1)提供同伴影响。

(2)有助于促进社会性发展。

一个群体就是一个小社会,学生在其中的活动,就是在进行初始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此学生的社会适应性、社会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3)有助于促进个性发展。

二、班级中典型的群体行为
(一)反抗行为
反抗行为主要发生于教师和个别学生之间,但也可能发生于教师和学生群体之间。

在华勒看来,师生之间存在着制度性的冲突,即教师需要以权威迫使学生顺从,而学生则反抗教师的权威。

70年代英国教育社会学家则用"反学校文化"的概念解释了反抗行为产生的原因。

(二)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主要是因群体压力的影响,导致个体在知觉、判断、信仰、和行为上表现出与群体大多数成员相一致的现象。

(三)时尚趋求行为
时尚是一个时期人们通过审美、道德、情感的方式表现出的对某一事物的喜好与追求。

学生处于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模仿特点,他们通过对时尚的模仿来表现成人感。

对时尚的趋求本身无所谓好坏,它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

但是如果过于追求时尚、过分投入,就可能会影响学习。

如果一味反对他们追求时尚,就可能引发逆反心理。

(四)嫉妒行为
嫉妒心理与行为是学生群体中的常见现象。

这种情形会在以下几种条件下产生:条件不如自己或相同者处于优势位置;自己所讨厌的人处于优势位置;同性者处于优势位置;强于自己但又爱炫耀的人处于优势位置。

三、班集体的建设
(一)班集体的发展过程
班集体本身也有一个生命周期:诞生、成长、成熟、衰落的阶段。

(二)班集体的衡量标准
1、单纯以班级组织的结构化程度来区分。

可区分为两种类别,将班级组织分为所属群体与参照群体两类。

前者是指个人在客观上隶属的群体。

后者是指对个人信念、态度和价值观等的形成特别重要的群体,是个体在主观上期望归属的群体。

2、根据班级的结构化程度与社会价值两种标准,而首先强调的往往是社会价值标准。

譬如,以班级集体研究而在国内地方教育科研中颇具特色的无锡市教科所,将班集体素质水平和班集体教育职能水平作为判断班集体发展水平的两大方面,而在班集体素质水平的六项标准中,前三项都是社会价值方面的,其第一条便
是具有与社会目标一致的、对成员具有参照性的组织目标。

上诉案例说明班级绝不仅仅是学习的集体,它更是一个生活的集体,是一个人的学习、人格成长、社会性发展三位一体的集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