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主体性思想评析柳祥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2)一 实体即主体作为黑格尔整个哲学体系基础的主导原则是实体即主体原则,它是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提出来的,其表述如下:“[1、绝对即主体的概念]照我看来,———我的这种看法的正确性只能由体系的陈述本身来予以证明———一切问题的关键在于:不仅把真实的东西或真理理解和表述为实体,而且同样理解和表述为主体。
”①黑格尔为建立他的这一原则,首先批评了“斯宾诺莎的普遍实体违背了主体的自由的观念”,“缺少人格的原则”,因此,斯宾诺莎的实体,被看作是一个没有生气的、僵硬的和死寂的深渊;一切都只是被淹没在这个无限的黑暗之中,但是没有任何东西产生出来。
②之后,黑格尔又批评了费希特的主体只是单纯的行动而无实体,于是,他认为应把主体和实体结合起来,从而使真理既是实体又是主体。
黑格尔之所以使用“主体”这一概念,就是为了强调实体自身的能动性和自我否定、自我扬弃、自我展开性。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写道:“活的实体,只有当它建立自身的运动时,或者说,只当它是自身转化与其自己之间的中介时,它才真正是个现实的存在,或换个说法也一样,它这个存在才真正是主体。
”③黑格尔认为,“实体”要变成真正的“现实存在”,必须像人的生命的展现一样,展开并完成自身。
只有通过自我展现,才能把自己确证为主体,确证过程也就是使实体现实存在的过程。
黑格尔在此强调了“中介过程”的重要性,强调客体的对立和否定作用以及主体对此种对立的克服或对此种否定作用的否定,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以精神的主体为主导的主客统一,即绝对主体。
黑格尔接着说道:“实体作为主体是纯粹的简单的否定性,唯其如此,它是单一的东西的分裂为二的过程或树立对立面的双重化过程,而这种过程则又是这种漠不相干的区别极其对立的否定。
”[同上]在此,黑格尔认为,“实体”只有作为“主体”,才能实现自我分裂,从而推动自身的展开和完成,进而最终完成“现实的存在”,获得绝对真理。
黑格尔从两方面论述了实体与主体的统一:首先,从主体出发,使自己成为实体,即主体把自己建立为实体。
黑格尔认为,主体通过概念运动把自己外化为客观实在,从而主体显示出自己就是真正的实体。
这里,黑格尔运用实践的态度(在黑格尔那里,实践态度是理论态度的一个层次),而不是从纯理论、纯逻辑的态度,对从主观概念推出客观性.做出了新的解释。
黑格尔提出“一切事物都是推论”④实践也是一“推论”。
黑格尔提出了行动的推理,即推理被理解为实践,因为实践活动与推理活动同构(目的———手段———实现了的目的),所以实践是在内心进行的推理和谋划,推理在内心预演了实践活动。
总之,在黑格尔看来,实践不仅是人的主观概念的自然的或必然的延伸,而且实践本身就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推理活动:反过来,思维在推理阶段、甚至在判断阶段,就已经进入了现实关系,就已经是一种实践活动了。
⑤黑格尔这一思想蕴涵了实践本体论的萌芽。
所谓实践本体论,即从实践主体推出客观世界存在,并认为,即使是人类产生以前的地球本身,已潜在着人以及人的实践,为人的生成准备着基础和条件。
这与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自然向人生成”的思想不谋而合。
其次,从实体发展出主体。
自然向人生成即是如此。
在“概念论”中,黑格尔通过“本体论证明”过渡到“客观性”之后,就进入了对客观自然界的存在方式的分析。
他在《逻辑学》中研究了自然界如何从冥顽中意识、发现自己的主体性的(当然这里的“客观性”自然是思辨的和抽象的)。
在机械性世界中,没有主体性,规律是非人的,没有人的主体、自由的余地,从这个宇宙中不可能产生出人的存在。
但就是在这种机械运动中,已潜在着经过复杂过程发展出生命主体的精神可能性。
在化学性中,运动方式较机械性高级,在其中有可能产生出有机体,因为化学性阶段已包含生物差异的秘密。
至于化学性究竟如何过渡到有机生命的目的性,由于受自然科学水平的限制,黑格尔只作过极其抽象空洞的说明。
这样,主体从自然界里.从实体里经过了等级序列把自己实现出来,这是一个有规律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历史发展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黑格尔的实体是活生生的、能动的、有方向性的(朝着主体性觉醒的方向、朝着人生成的方向),它自己不断否定自身而使自身成为主体,而不是像斯宾诺莎那样只停留在事物、客体一边。
于是,黑格尔就从客观的自然界本身(其实是从自然界的概念中)逻辑地推出了那能动的主体,即作为绝对的内在目的的生命理念;而这个主体生命的理念同时又由这种推演而证实了自己就是客观的实体。
如果剥去其唯心主义概念思辨的外衣,不难发现黑格尔实体即主体原则的深刻意蕴:对自然界的辩证观点只有立足于人自身的主体性立场才能真正深刻理解和把握;换言之,只要人真正把自身看成自由的主体,他就能与自然界“自己运动”的深刻本质产生共鸣,从而实现主体主导下的主客融合这一理想境界。
二 主体即自由由于自由乃是作为主体的人的最高属性(理想属性),因此,毫无疑问,主体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的自由,真正的主体必然意味着人的真正自由。
关于自由与主体的关系,黑格尔是这样说的:“在主体中自由才能得到实现,因为主体是自由的实现的真实的材料”。
⑥正是基于此,黑格尔在实体即主体的原则下,把自由观和认识论以及本体论统一在一起,使之成为对同一精神本质或绝对物的不同表达,于是,自由就被他归于绝对或精神,并作为绝对求 索/2004/5 152的构成环节,甚至被他置于发展的顶端或终点,因为它标志着主体的真正形成,是主体的真正现实性。
所以,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描绘的意识发展的全部过程,既可以看作是主体方面不断克服其与客体方面的对立而求得统一的过程,或主体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也可以看作是主体不断寻求自由的过程。
自由在黑格尔那里有三个层次:首先,是为所欲为、任意性的自由,它是消极的、抽象的、形式的自由。
这种自由观使自由与必然外在地对立起来,似乎自由就在于摆脱必然。
任性的自由,在黑格尔看来终究是由外在必然性所决定的,哪怕它自以为是如何摆脱了一切必然的束缚,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一说到必然性,一般人总认为只是从外面决定的意思,例如在有限的力学里,一个物体只有在受到另一个物体撞击所决定的。
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必然性,而非真正内在的必然性,因为内在的必然性就是自由。
”⑦其次,是服从于必然的消极被动的自由。
例如,晚期斯多葛派哲学家们,他们站在奴隶的立场上,提出每个人尽管财产不平等,但在自我意识上是普遍的、平等的,因为每个人都有内心的自由、不动心的自由。
黑格尔评价道,这第一个自由的自我意识只是一个抽象的本质,它是通过禁欲主义、苦行主义、放弃一切生活内容而达到的,因而只是一种形式的抽象自由、消极被动的自由,它只是指刚毅地忍受一切肉体和感情痛苦而“不动心”。
17世纪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自由观也是消极被动的。
斯宾诺莎在哲学史上最早提出“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著名的辩证命题。
在他看来,所谓意志自由就是人们对必然性的认识和服从,他说:“只要心灵理解一切事物都是必然的,那么它控制感情的力量便越大,而感受的痛苦便越少。
”⑧对此,洪汉鼎先生评价道:“在斯宾诺莎看来,所谓自由和不自由,实际上都是服从必然性,只不过自由是意识到这种必然性,自觉遵守这种必然性,而不自由是未意识到这种必然性;强制地或被迫地服从这种必然性。
”⑨可见,斯宾诺莎关于顺应必然性就会自由的思想是消极的,否定了人的能动性和自由。
最后,是黑格尔的辩证自由观。
恩格斯指出:“黑格尔第一个正确地叙述了自由和必然之间的关系。
在他看来,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必然只是在它没有被了解的时候才是盲目的’。
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因此,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
”⑩所以,自由是必然的。
与此同时,在黑格尔看来,必然也是自由的,真正的必然性不是一种盲目的外来的“命运”,而是一种目的性过程,是自由发展的一个环节。
正如黑格尔所说:“所以较高的观点是:精神在它的必然性里是自由的,也只有在必然性里才可以寻得它的自由,一如它的必然性只是建筑在它的自由上面。
” λϖ可见,在黑格尔看来,真正的自由只有联系着真正的必然(即“内在的”必然)才能理解。
黑格尔是从斯宾诺莎那里继承了“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这一观点的,他也讲自由只有服从必然才是真正的自由,但他所“服从”的“必然”是“已经”事先建立为“自由”的产物了,这种必然是主体自己按自己的目的规定的,而不是自然界或上帝等外界规定的。
所以,只有当主体服从必然实际上就是服从自己时,这种服从才是真正自由的,服从这样的必然性就维持了主体自己完整的人格。
反之,若所服从的规律不是自己规定的,则是奴性,不是自由。
即使是罪犯也是自由地使自己受罚的,因为法律是他自己同意认可的,尽管同意的方式不一,或自愿或被迫。
可见,黑格尔的自由观超越了晚期斯多葛派和斯宾诺莎。
黑格尔的自由不仅服从主体内在的必然性,而且要改变主体自己的命运,即通过实践把自己的自由的规定和目的实现出来。
黑格尔指出:“我们的身体方面的生活,尤其是我们心灵方面的目的和旨趣,都要靠这种要求,要把本来只是主体的和内在的东西变成客观存在,而且只有在这种完满的客观存在里才得到满足。
” λω他还说:“人通过改变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事物上面刻下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事物中复现了。
” λξ黑格尔关于自由的实现依赖于主体创造性的实践活动的观点是极其深刻的,在一定程度上接近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自由不仅是对必然的认识,而且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当然,这里所讲的实践,在黑格尔看来,仅仅是一种认识的逻辑推论,是绝对观念发展的一个环节。
总之,在黑格尔自由观中隐含着积极能动的因素,他的逻辑不是机械的外在必然性的逻辑,而是自由本体的逻辑:他的实体不是死板的客观实在,而是自由主体的实践过程,这就给人的主体能动性发挥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
在黑格尔哲学中,表面看来,人只不过是绝对理性(上帝)自我实现的工具,似乎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从根本上被剥夺了,似乎人的自由和尊严被消融在了普遍理性———上帝之中,然而,正如马克思在《神圣家族》中所指出的,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过是“形而上学地改了装的”“现实的人和现实的人类”。
λψ即上帝不过是个空名,黑格尔借上帝的名义把人的主体能动性大大发扬了。
难道不是吗?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所描绘的,其实只不过是作为主体的人经历各种磨难、征服各种矛盾、不断寻求自由,以达到主客融合、人物一体、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自由境界。
而这正是黑格尔主体性思想的精华和魅力所在。
注:①③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0、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