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艺术理论(黑格尔)

艺术理论(黑格尔)

六法论:“六法”最早出现在南朝齐谢赫的著作《画品》中。

中国古代品评美术作品的标准和重要美学原则。

六法依次为:①“气韵生动”,是指作品中刻画的形象或作品整体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富于生命的活力。

原为衡量画中人物形象,后扩至其他题材作品,乃至某一绘画形式因素。

②“骨法用笔”,其中“骨”为一比喻性概念,借指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所画人物的骨相所体现出的身份气质。

谢赫的“骨法”也包涵了用笔所表现的骨力、力量美,它是传统绘画特有材料工具和民族风格所决定的美学原则。

③“应物象形”,指画家的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

将其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南北朝时代对描绘对象真实性十分重视的同时又深刻地把握了艺术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它的位置是很恰当的。

④“随类赋彩”,是指着色,可以解释为色彩与所画之物象相似。

⑤“经营位置”。

经营原意为营造、建筑、位置或指物象的地位或指安排配置的动作,因断句不同而使“位置”或为名词,或为动词,总之指构图和构思。

⑥“传移模写”,指临摹作品。

传,移也,或解释为传授、流布、递送,模为摹仿。

绘画上的传移流布,靠的是模写。

模写的功能,一是可学习基本功,二是可作为流传作品的手段,由于它并不等同于创作,故谢赫将其放于六法之末。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1、历史途中的携手前行宗白华说过:“文学艺术和宗教携手数千年,世界最伟大的建筑雕塑和音乐多是宗教的,第一流的文学作品也是基于伟大的宗教热情,《神曲》代表着中古的基督教“浮士德”代表着近代人生的信仰”,艺术与宗教作为文化中最亲密的伙伴从历史上和发生学上都紧密相连。

艺术用具象的表现方式使抽象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情感得以表达,宗教用其丰富的而又多样的题材为艺术提供素材。

艺术情感最终表达了人的自由和生命的思考,带着作家美好的愿望表现作品的内在号召力,宗教情感由于受信仰等因素的影响常带有约束性,但是无论是艺术还是宗教,它们的情感都带有相互交织性。

在人类早期文明中,艺术与宗教并不独立而行。

原始时期的艺术如图腾﹑巫术及神话都是艺术与宗教的融合体。

人类把自己对自然的恐惧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情感,带着浓厚的宗教情感用艺术的形式展示出来,此时的艺术与宗教是糅合在一起的,黑格尔美学中早就指出:“意识的感性形式对于人类是最早的,所以最早阶段的宗教是一种艺术及其感性表现的宗教。

”艺术和宗教作为一种艺术形态在其产生早期便通脉相连,原始图腾便是其意识产生的过程。

约翰朗格在《一个印第安译员兼商人的航海与旅行》中指出:“图腾是原始人宗教性的迷信,是每个氏族成员的安全,现今我们所看到的图腾大多是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图腾艺术实质上是原始宗教的一种,弗雷译在《金枝——巫术与宗教之研究》中认为艺术起源与巫术。

原始早期文明下支撑和丰满艺术的是原始人的宗教,在不成熟的文明下作为人类意识形态的宗教与艺术合二为一共同开创了早期文明的精神家园。

伴随着文明的成熟,艺术与宗教相互影响,并都在文化的影响下带给人类无限的精神价值和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尼采曾说:“宗教消退之外,艺术就抬头,它吸收了宗教所生的大量情感和情绪,置于自己的心头,使自己变得深邃,更有灵气,从而能够传达升华和感悟,无论何处,只要在人类的奋斗中觉察一种高级的阴郁色彩,便可推之,这里滞留着灵魂的不安,焚香的烟雾和教堂的阴影。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是一个艺术社会学的问题,如同艺术与经济、政治一样是在联系中共存,个性中发展的,艺术世界的健康生存是需要多方面的营养供给的,宗教是艺术营养的一部分,艺术带给宗教的只是特定时期特定条件下的不同显现。

2、并进中的欲断又止以文艺复兴之前的欧洲中世纪为例,教会权倾王侯富可敌国,作为封建艺术的最大主顾地位,“欧洲中世纪艺术史主要就是教堂建筑与宗教艺术的历史,宫廷与世俗艺术居次要甚至末流之位.”4可见中世纪艺术是宗教的艺术,宗教对艺术的影响是完全的甚至是桎梏的。

中世纪的艺术忠诚地反映着宗教,宗教禁锢着艺术的发展。

艺术的发展随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在欧洲宗教改革运动和反宗教改革运动背景下,后文艺复兴时期样式主义和巴洛克艺术的艺术和中世纪艺术一样又开始为宗教服务。

如权勒乔的《圣母升天》,同时建筑设计也回归到对宗教的无比重视,如马德诺为罗马圣彼得的教堂主厅的设计等,当宗教被统治阶级所利用时艺术必然被宗教所掌控。

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艺术与宗教用各自的方式表达了人类的精神活动,艺术用具像的方式表达抽象的宗教,宗教为艺术提供了素材,在创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宗教情感也会突然而至,这些宗教素材的普遍熟知性使得艺术有了更多地接受群体。

社会环境的特殊文化信仰的作用下,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总是无法摆脱信仰的因素,在作品的创作中加入自己新的理解,使得宗教艺术更具活力。

宗教和艺术都诉诸人的精神生活,以各自的方式解释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目的,宗教和艺术都是对人类精神的升华,但两者又各具特色,宗教情感是对信仰的崇拜,这种情感超越了人对当时生活的感受,这种彼岸的寄托是对人类心灵的安慰和对人类绝望心理的麻醉,艺术情感用对生命的无限热爱使人们对人生、生活再次思考,唤起人类最为积极的情感和生活的欲望。

总之,艺术与宗教的关系受社会大环境如政治、经济等的制约,不同的政治要求会不同程度地调节艺术与宗教的关系。

如同当宗教被统治阶级利用时艺术必然被宗教所掌控,而当社会政治的发展需要去打压宗教时,艺术必然会抛弃宗教的外衣全神贯注地为社会的其它领域而服务。

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

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精神现象好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不言而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

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

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也必然导致艺术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和发展。

比如在欧洲,当奴隶主经济基础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古希腊、罗马艺术。

随着奴隶制的消亡,封建的地主阶级所有制建立,就产生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艺术。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

艺术的繁荣发展常常是经济繁荣的结果,例如,我国唐代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歌胜期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繁荣,就是经历了一段经济繁荣而带来的文艺繁荣。

(3)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就会为新的生产力制造舆论、呐喊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

如19世纪反对农奴制、要求改变落后状态的俄国文学,我国“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等,都反映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巨大发展。

(4)虽然政治、宗教、哲学、道德等其他社会意识形态都对艺术发展有着总要的影响,但这些中间环节自身也受经济的制约和决定。

它们影响艺术发展时,其背后还是经济因素在起决定性的作用。

当然,经济发展决定艺术的发展也不是绝对的。

在社会发展历史的某些阶段,艺术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艺术发展得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经济呈相反的方向发展。

这种现象,正是马克思所指出的经济与艺术或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这种不平衡性的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历史发展不同时代作纵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如现代的经济发展水平肯定高于古希腊的经济水平,但现代的艺术水平不一定高于古希腊艺术的水平。

二是对同一时代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作横向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例如,19世纪的俄国,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西方资本主义各国,但艺术领域却呈现出空前的繁荣局面。

三是对艺术内部不同的艺术种类作比较,艺术与经济的发展有不平衡性。

也就是说,在同样的经济基础上,有的艺术种类发展了,有的却根本得不到发展。

所以,那种认为“经济繁荣,艺术一定繁荣;经济衰退,艺术也就衰落”的看法是缺乏根据的。

但是,这不能否定经济对艺术发展的决定作用。

一方面是高雅的嗜好,一方面是财富的积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艺术现象和艺术规律,是艺术学与经济学的结合,在通过人的大脑对事物进行科学的推断和研究,从而提取价值的结晶;照以往惯用的理论和习惯的看法,最易将人类的经济活动与艺术活动截然分离.因为艺术活动是以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为目的的;而经济活动则将满足人类的实用需要为出发点.就是说,艺术所从事的是满足于人类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而经济活动则是为满足于人类物质需要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一定社会阶段里,经济与艺术的差别是显见的,也是现实的,但更深层的现实却是二者的一致性,我们要做的是在二者的分离和差别中寻求一种有机的统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的,也是我们应当不断努力实践和实现的。

将艺术与经济联系起来的理论基础在于:1.艺术本质--艺术为生产力要素之一,亦是人类基本需求与经济需求之一;艺术功能包含经济价值;2.艺术内容--反映社会经济生活;经济是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艺术内容的基础;3.艺术形式--反映社会经济生活并受经济水平制约;艺术风格同样;艺术形式可分软式硬式;4.艺术创作--属于艺术生产;既服从物质生产规律,也遵循精神生产规律;艺术创作者在生产中既可非商品性自娱消费,也可满足商品性他娱消费;5.艺术欣赏--可视为广义艺术消费而不论消费购买是否发生,潜在购买者或顾客都会同时欣赏经济活动中的艺术品具有的商品性价值和非商品性价值。

黑格尔的哲学思想:黑格尔的美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美学讲演录》一书中,这是他整个哲学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他的哲学体系在美学和艺术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艺术的根本特点,是理念通过感性的形象来显现自己、认识自己,“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成为黑格尔美学思想的核心。

黑格尔分别对艺术的性质和特征、艺术发展的历史类型和各门艺术的体系,进行既是逻辑的又是历史的分析。

逻辑方面,他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有关艺术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历史方面,他开创了艺术社会学的研究,展示了宏伟的历史观。

黑格尔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划时代的作用,成为古典美学的集大成者。

《美学》的基本内容:美学的正当名称是“艺术哲学”,或确切说是“美的艺术的哲学”。

相关主题